从金融危机到分红盛宴的反思

时间:2022-02-26 08:05:01

从金融危机到分红盛宴的反思

一场被称为“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在各国政府一致的努力下,正在渐行渐远,但其所留下的影响,或许要花上很多年的时间方能消退。

与人们最初的预计相比,本次危机的实际影响要远远小于大多数人的预期。在全面爆发仅一年之后,全球主要经济体基本上都走出了衰退,经济复苏迹象较为明显,资产、商品价格也重拾升势,少数国家和地区甚至还出现了些许经济过热迹象。作为危机爆发的发源地,金融业在危机之初遭受了最为沉重的打击。但仅在一年后,这些机构似乎又重获新生,卷土重来。

新年伊始,美国主要的金融机构先后了去年第四季度的财报,盈利远超市场预期。其中,摩根大通利润为32.8亿美元,摩根斯坦利盈利6.17亿美元,富国银行盈利3.94亿美元,高盛集团盈利47.9亿美元。而且,即使是继续亏损的花旗和美国银行,其亏损额较2008同期也有了大幅降低,美国银行业已重新走上复苏轨迹。此外,华尔街的高收入模式也没有改变的迹象。

为确保不受政策干预,经营状况较好的JP摩根以及高盛等机构,早早就已偿还了政府资金,为一年一度的分红盛宴做好了准备。根据《华尔街日报》的估计,美国38家顶级金融机构2008年的薪酬会较2008年增长18%,总计将达到创纪录的1450亿美元。一年前金融危机的阴影,在这样的盛宴背景下,似乎已消散的无影无踪。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这又会对未来全球金融产生怎样的影响?

从根本上讲,金融机构的重生并非得自其自身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政府的多方补贴所致。接近于零的基准利率连同“数量宽松政策”,几乎等于是无成本地向银行无限制地提供资金,银行只需将这些钱贷出,即可获得丰厚的利差收入:政府收购有毒资产的行动也在一定程度上也缓和了银行的流动性危机,并加速了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修复:宽松的货币政策拉抬了资产价格,这极大地改善了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和估值状况。由此来看,金融业能如此迅速地恢复元气,与政府政策支持密不可分。

政府做出这样的选择也是必要之举。但是,这样的举措,虽然取得了短期的效果,但也造成了相当多的长期负面影响,特别是金融业“大而不倒”的规则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作为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金融业在此次危机中并未得到相应的惩罚,反而从随同构救助中获取了一场更大的盛宴。这一结果,极大地破坏了市场基本原则以及金融监管约束的公信力。

或许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进入2010年,奥巴马政府连续推出了针对银行业的政策建议,试图重塑在危机救助中被破坏的价值体系。其一是要求华尔街金融机构缴纳一项总额最高达1170亿美元的税收,来偿还纳税人在政府拯救金融业计划中所蒙受的损失。据此计划,凡是资产超过500亿美元的大型金融公司,都必须根据其资产负债表的规模缴纳0.15%的税收。

从道理上讲,奥巴马政府的建议并无错误。该计划给美国经济带来的稳定性中受益,收取相应的税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平衡各方的利益,也算是符合情理。相比之下,第二项建议则意义深远。由于大银行所具有的系统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其不对称的风险收益特权,也助长了其过度承担风险,攫取高额利润的动机。在此次危机中,这一银行体系的痼疾,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因为雷曼兄弟破产事件,又进一步得到了验证和强化。奥巴马的第二项建议针对的就是“大而不倒”这一核心问题,是想通过对银行规模和业务的限制,来降低大银行的系统性影响程度,进而重塑银行监管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目前,奥巴马政府还未公布两个建议的细节,事态的发展有待进一步观察。但其建议的方向,已经反映出了美国政府对于此次危机发展变化的一些反思,并大体勾勒出了美国未来金融监管的大致取向。这是一个非常必要的反思,也是权衡长短期经济利益之后必然要进行的选择。为遏制危机蔓延所实施的许多短期政策,在长期内可能成为下一次危机的诱因,必须及时加以调整。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问题并非只限于美国,绝大多数国家其实都面临着同样的处境。金融危机演变成盛宴的背后,金融业在各国经济中的影响力非但没有下降,反而有进一步的提高,原有的弊端并未得到真正改变的情况下,一些新的问题又滋生了出来,有关未来发展的方向以及需要采取的政策调整,还是及早筹划的好。

上一篇:房地产吹起的不是泡沫而是气球 下一篇:做期货历史的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