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完善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

时间:2022-02-26 05:46:50

如何完善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

摘要:新刑诉法首次规定了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目的在于尊重和保障羁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同时,减少不必要的羁押即可以减轻看守所负担和减轻行政成本也可以增加社会和谐度。但是刑诉法对于具体完善措施没有制定相应的措施。只有对羁押必要性的审查主体、审查内容、启动程序等继续予以明确,才能切实保障人权。

关键词:羁押;必要性;审查

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三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人民检察院仍应当对羁押的必要性进行审查。对不需要羁押的,应当建议予以释放或变更强制措施。有关机关应当在十日以内将处理情况通知人民检察院。“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各国法治发展的趋势,我国也不例外,新刑诉法明确了“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新刑诉法第93条首次明确了羁押必要性的审查机制,这也显示了国家对逮捕权的审慎态度,同时也提供了必要的救济机制,充分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笔者认为,从司法实践看,对羁押必要性的审查主体、审查内容、启动程序都要继续予以明确,才能切实保障人权。

一、羁押必要性审查在检察机关的职能划分

羁押必要性审查在检察机关的内部职能中虽然尚未作划分,但是笔者认为,羁押必要性审查的职能应作为监所检察部门的职责。

(一)羁押必要性审查不宜让侦查监督部门来执行

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三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人民检察院仍应当对羁押的必要性进行审查。从这条可以明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即是已被侦查监督科批准逮捕的,就不宜由原批准部门进行羁押必要性审查。

1、不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起自己权利的保护。如果批准逮捕与羁押性必要性的审查为同一斑人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从主观上会感觉检察人员有先入为主观念,会觉得同一个人或者同一部门人员对于自己已作决定作出改变的决定可能性不大,因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会对该制度设定公平性及实用性没有信心。所以,笔者认为,让侦查监督部门来作为审查羁押必要性的主体不能很好的体现立法者本意,不能充分体现保护和尊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权的原则,

2、不利于检察权利的内部监督。权利是需要制约和监督的,监督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如果由侦查监督部门来行使羁押必要性审查不利于检察权利的内部监督体制,从制度上不符合权利运行的规律。

(二)羁押必要性审查不宜让公诉部门来执行

1、容易混淆公诉部门对强制措施的决定权与检察机关对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建议权。众所周知,捕后案件在审查阶段,检察院公诉部门有权对犯罪嫌疑人的强制措施进行审查,必要时可直接进行变更,而不是建议变更。因此可以看出,如果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的放在公诉部门的话就会使公诉部门的这种决定变更强制措施的权利与刑诉法规定的检察机关对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建议权相互冲突,使得权责不明。

2、此项权利放在公诉部门使得权利的重复,不符合立法者本意。公诉部门在新修订刑法之前本身就有此项权利和义务决定是否改变被羁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强制措施,因此如果再由公诉部门来执行的话,会造成权利的重复,同时也不利于检察机关内容的监督。因此,此项权利不宜由公诉部门来审查。

(三)羁押必要性审查应当由监所检察部门来执行

要保障被羁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就要由羁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场所在的驻所检察室的监所检察部门来完成,这是因为监所检察部门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利条件、人文条件及法律职责。

1、监所检察部门每天有驻所检察官在羁押场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方便向监所部门检察官提出羁押必要性审查的意见。

2、与其他科室相比较,监所检察部门驻所检察官更能直接、全面了解被羁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看守所动态表现情况。

3、多年来监所检察部门在看守所为被羁押人员的人权保障作了大量工作,被羁押人员从心里上对于监所部门人员的信任度较高,有利于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的具体操作,即使作出了不予以释放的决定监所部门人员也能随时化解被羁押人员心理负担。

4、对于被羁押人员而言,诉讼环节程序多,时间长,公安、检察、法院部门繁杂,各个诉讼阶段办案人员的不断变更,让被羁押人员思序不清,但是对他们而言唯不变更的是驻所检察部门,因此为了减少在不同诉讼阶段各部门之间的推托,切实保障被羁押犯罪由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由天时、地利、人和的监所检察部门来审查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更为适宜。

二、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启动

检察机关监所部门既可以依职权主动审查,也可以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家属、辩护律师申请进行被动审查。

(一)主动审查羁押必要性的案件宜限制在一定范围

1、案情重大敏感、社会关注度高或者特殊主体(如70周岁以上老年人、未成年人或在校生)犯罪;

2、案件有后续补充侦查空间,检察机关在作出逮捕决定的同时引导侦查取证的;

3、具有刑事和解空间的轻伤害案件、交通肇事等过失犯罪案件;

4、案件定性存在争议,或者法律、司法解释、刑事政策等发生变化,导致不应继续羁押的;

5、审查逮捕阶段即发现犯罪嫌疑人患有疾病、怀孕或哺乳自己婴儿妇女等影响逮捕必要性判断的因素,但在该阶段必须作出逮捕决定的。

(二)排除羁押必要性审查。对以下类型案件应当绝对排除在审查范围之内

对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犯有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组织犯罪、组织犯罪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犯罪等严重危害国家政权和社会治安、社会秩序犯罪的,可能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的、累犯、惯犯、流窜作案、住址或身份不明的犯罪嫌疑人的羁押必要性审查。

三、审查内容及程序

羁押必要性审查关系到各个诉讼环节,因此有必要对审查内容程序作出规定。笔者认为,当羁押必要性审查程序启动后,监所检察部门应形成书面报告,报告内容应有:公安机关、侦查监督部门、公诉部门、审判机关相关办案人员意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委托的辩护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未成年人,或限制行为能力的人,其法定人必须参加)意见;羁押场所、监所检察部门的有关工作人员意见;被害人及其法定人意见。在评估羁押必要性过程中,检察机关监所部门要充分听取上述人员的评估意见,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犯罪时的主观恶性、社会危害性、社会影响性、身体健康状况等因素,最后形成羁押必要性审查报告。如果公安机关、法院、公诉、侦监部门、羁押场所之间意见一致可以作出释放或者不予以释放的建议,但是如果各部门存在意见不一致的情形,应报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

四、羁押必要性审查时限

审查时限方面,为保障刑事诉讼顺利进行不宜设置过长,可参照检察机关审查批准逮捕的时限规定,对规定应在作出启动审查程序决定后的7日之内作出审查决定。对各诉讼阶段所在部门意见不一致,需要报检委员讨论决定的,可以再延长7日。

五、对审查结果异议的救济、检察机关建议是否具备强制性及如何进行事后监督等均未作明确规定

由于必要性审查后,检察机关只有建议权,因此可通过向侦查机关、审判机关发检察建议的形式,建议予以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考虑到批准逮捕、建议变更强制措施都由检察院作出,因此在检察建议中应明确用语,提出具体的变更强制措施的建议,供侦查机关、审判机关参考执行。对有关机关十日内拒不反馈或拒绝建议的,可以抄报上级检察院,由上级检察院通知同级侦查机关、审判机关的程序,保证建议的刚性,以切实维护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

(作者通讯地址:江西省芦溪县检察院,江西 萍乡 337000)

上一篇:浅谈新刑事诉讼法实施后检察机关自侦案件言词... 下一篇:试析如何做好接待律师阅卷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