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药学专业学生素质教育 提升创新能力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2-25 02:11:43

强化药学专业学生素质教育 提升创新能力的几点思考

摘要:本文首先强调了强化药学专业学生素质教育是提升药学专业学生研究和创新能力的非常重要的一条途径,然后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心理专题讲座、完善培养环节”四个方面分析了怎样通过加强素质教育提升药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药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120-02

创新型药学人才逐渐成为推动我国医药产业向创新型发展的关键,也是提高医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生力军。作为为社会培养药学人才的高等教育,在新形势下肩负重要的使命。一名合格的药学专业毕业生,除了应该具备基本的道德修养外,还应具备较强的科学研究功底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工作生涯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四年这一短暂的时间里,如何把他们培养成一名合格的药学专业学生是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高素质人才一般具有高的创新能力,培养良好的创新能力必须先从培养良好的素质做起,也就是说在众多培养方式之中,强化药学专业学生素质教育,是提升药学专业学生研究和创新能力的非常重要的一条途径。

良好的素质主要由以下要素构成:知识广博、专业知识扎实;坚韧不拔、具有很强的事业心;思维敏捷、具有很强的判断力;敢于怀疑旧说、掌握多样化研究方法;勇于实践、具有协作精神[1]。药学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在于思维、毅力、知识、方法、责任心、态度,具备了这些素质,就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水到渠成。下面对我们通过加强药学专业学生素质教育提升药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

一般情况下,药学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都是比较扎实的,但是我们的药学专业学生接受的专业教育往往过窄。

导致这种现象存在的因素很多,从高中文理分科开始,直至大学学习阶段,专业划分越来越细,是其主要影响因素之一。现在国内的大学新生入学后,基本不可以调专业,即使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也要等到毕业后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时才可以重新选择自己理想的专业,这样就扼杀了很多学生的创造激情,进而缺乏创新能力。理工科学生也需要文化熏陶,例如有些学生专业学得很好,但组织语言的能力差,他们所做的本科生毕业论文就很难整理成好的科研论文供同行交流学习。另外,学习不仅需要兴趣的支撑,还要有动力才行。理工科药学专业学生受到的文化熏陶过弱,一直以来就存在比较明显的重理轻文现象,没有文化内涵的人不是一个“完整”的社会人。尤其是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话更加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深思:当中国人的下一代彻底忘记他们的传统文化时,我们就可以攻打这个民族了。

但是让每一个药学专业学生都系统深入学习文科课程又是不现实的,所以大学文化建设是一所大学必不可少的。把校园文化的学术活动、各种社团活动和药学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相结合,营造创新成才的微环境,可以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以培养良好的个性和特长,这也是培养药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一条重要渠道。结合十精神我们开展了解读“中国梦”系列活动,例如,邀请学院王建立书记做题为“解读中国梦――中华民族的血脉与历史纵横”的报告,举办“学习践行十,青春助力中国梦”演讲活动等,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举办,让学生回顾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近现代中国人民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进一步阐释了对“中国梦”的理解,激发同学们热爱祖国、自强自信、勇于担当的青春激情。最后的总结“中国梦想必成真,国力强盛是根本”更加激励了同学们的创造、创新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实践中提升药学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协作精神

如何培养合格的药学专业学生是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虽然这方面的经验很多,但最终还是离不开实践[2]。同志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与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达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实践才是培养药学专业学生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唯一途径,理工科药学专业学生在科研实践中得到的锻炼和启发是以后开展课题研究的宝贵经验。由于受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科举制度的影响,我们的教育倾向于严进宽出,使得考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备考理论课上,而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另外,部分本科院校受实验室条件所限,学生本科期间进入实验室只是走马观花,对仪器的使用知之甚少,更没有动手操作仪器的机会,这样就导致他们的动手能力较差,即存在高分低能现象。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三项措施:首先,鼓励药学专业学生在学好理论课程的同时,抽出时间到准备室帮助实验员老师准备实验器材,然后参与到本科生的实验教学当中,在此过程学习并掌握医学、化学常规仪器的使用,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他们与同学和实验员老师之间的协作关系。动手能力和协作精神得到提高,也为其开展创新性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保障。

其次,药学专业学生对各种药用植物的识别也是丰富其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药学与生物科学学院对大三学生开展的一项实践教学就是带领他们去附近的山里面去认识各种药用植物;而且充分利用学校已有资源,开展“游园识百草活动”,让同学们不出校门就可以开阔眼界,对校园里种植的丹参、熏衣草等药用植物有了感观上的认识。

最后,为解决大四学生实习、考研、找工作和做本科毕业论文相互冲突、时间紧、任务重的矛盾,我们开展了本科生助研活动。在老师和同学双向选择的基础上,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可以进入实验室,协助老师完成科研课题,其所做内容可以做为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内容,这样既锻炼了实践能力,还可以为考研面试提供科研基础,可谓一举多得。

三、开展心理学专题讲座,加强药学专业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药学专业学生以健康强壮的体魄和心理迎接各种挑战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学生认为进了医学院校就是要学临床知识,将来做一名医生。这样药学专业学生从入学的那天开始就以一种矛盾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学习。到了大四,除了面对完成毕业论文及课题的各种压力外,还面临着就业等诸多社会责任及压力。若药学专业学生的心理素质差,遇到挫折就萎靡不振,轻则影响身体健康,重则寻死觅活,这样是非常不利于潜心学习,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近年来高校频发的跳楼等自杀事件,我们在开展各种心理讲座的同时,对需要个别心理辅导的学生开放心理辅导室,通过提前预约的方式,学生可以和心理辅导教师面对面的交谈,解决生活和学习过程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另外,我们的药学专业学生助研的导师不仅做学生科研的指导者,更要做好他们人生的领航者,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困惑和迷茫的时候,多和学生谈心,让他们敞开心扉,解开心结,轻装上阵,才能更加充分的发挥创新能力。

四、改革完善药学专业学生培养环节,激发药学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药学专业学生在外因的推动下充分发挥创新潜质

首先,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对创新成果的产出具有重要的意义[3]。我们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临床专业学生的很多课程都是大班上课,不利于新的教学方法的运用,如PBL教学法等。药学专业同时上一门专业课的学生少了,有利于改革传统的授课方式。为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将四人一组的实验改为两人一组,增加自主设计实验的数量;改进考核方式,原来实验考试只有动手操作部分,而且是该学期做过的实验内容,改为设计性实验考试,并增加实验的理论知识考核,充分做到理论和实验的融合,这样利于学生巩固实验基本操作。

助研阶段我们鼓励专业课教师引导学生不要只局限于课本知识,要敢于探索一些新的知识,学会查阅参考资料,并且作为指导,也要敢于对其怀疑,然后在此基础上敢于创新,并通过科学研究和探索,寻找到科学真谛,实现思想理论的革新和对现存事物的改造。另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药学专业学生发挥创新潜质的重要保障。入学后就让药学专业学生进实验室做实验,而且是去不同导师的实验室去了解研究方向,在实验室药学专业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创新的过程,比如怎样设计实验、在实验实施过程中采取了什么样的独特方法、师兄师姐又是怎样思考出来的等这些创新的过程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这样既开阔了药学专业学生的视野又给药学专业学生的助研选题提供了依据,然后在此基础上针对感兴趣的研究方向进行选题和开题,要比单纯地看教材和文献资料好的多。

参考文献:

[1]陈海瑛,曹明富.论硕士生创新素质的培养[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2(3):88-89.

[2]季红,袁牧.药学专业教育中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医药教育,2009,16(8):113.

[3]逆向思维与发散思维的应用实例[J].创新与思维,2001,(4):18-20.

基金项目: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2012年度医学教育研究立项课题(2012-FF-123,2012-SY-42)。

作者简介:张丽平(1978-),女,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医用化学教学与研究工作。通讯作者:阎芳(1965-),女,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医用化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上一篇:每节课中的“五个坚持” 下一篇:高职院校护理专业青年教师的自我发展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