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经贸的未来

时间:2022-02-24 09:02:26

多年来欧盟一直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2012年欧盟“退居二线”,这跟债务危机有直接关系。也可以说,欧洲债务危机对中国经济增长起了负面作用。然而正如汉语“危机”一词所说,危机中也孕育着机会。

当前欧债危机基本趋稳,欧元区不会分裂,欧元区国家通过缩减公共开支和结构改革稳定了债务。但是开支减少也引起了新的经济衰退,危机国都缺少实际投资来促进增长。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欧洲国家要恢复经济增长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欧洲南方国家的经济学家说,过去它们靠借钱发展,曾经经历了一段繁荣。但好日子结束了,现在尽管债务危机得到了控制,但它们无法再靠借钱来发展了。要想让欧洲的经济重新回归增长的轨道,欧洲国家对外来投资寄予很大希望。欧洲债务危机国都进行了结构调整,开放了市场,解除了过去的许多管制措施,拍卖了一些国有资产,简化了行政审批的程序,对外来投资实行“绿色通道”。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企业去欧洲投资遇到的障碍会比以往少得多。实际上最近几年,像“中远”、“华为”这些公司在欧洲的投资就取得了非常好的效益,中国企业在欧洲的形象明显改善。中国企业在欧洲投资有四个明显的效益:

一、通过投资欧洲企业,一些中国企业快速提高了技术水平,弥补了一些产品空缺。许多欧洲国家的中小企业竞争力很强,某个小产品或小零部件的“绝活”掌握着专利和诀窍。有些企业有一两百年的历史,有品牌、销路和传统,但在危机中,这些企业却面临着巨大的资金链断裂的威胁。市场萎缩也使得这些为大企业提供零部件的小企业没有足够的订单,而且还因为大企业欠债,生存受到威胁。另外债务危机引起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惜贷”,中小企业无法依靠金融机构来渡过难关。这时中国企业通过兼并的形式投资这些中小企业,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投资欧洲改变了中国经济的对外形象。中国企业过去没有参与在发达国家的投资,欧洲的舆论对中国投资曾半信半疑。甚至有些舆论认为,中国企业是靠抄袭、仿造起家的,投资欧洲就是为了捞点技术好处。一旦得到了技术,中国企业就会关闭欧洲企业,把负担扔给欧洲国家政府。然而中国企业最近在欧洲投资的经历表明,中国企业的经营理念一点都不落后,中国投资为欧洲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希腊中远公司投资租用比雷埃夫斯港一半使用权的经历,成为当地企业经营的成功典范。不仅希腊人想“削尖了脑袋往中远公司里钻”,中远公司的总裁还被请到希腊的工商会上讲述公司经营的成功之道。中国的“软力量”在中国企业投资欧洲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投资欧洲缓解了中国的产能过剩。中国这些年经济发展迅速,但某些领域已经出现了过剩产能积累的趋势。如果产能持续过剩,积累起来就会形成大量坏账,会形成系统金融风险。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们已经充分意识到了系统金融风险的意义,如不及时预防,系统风险的增长就意味着未来爆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大增。这两年在向欧洲债务危机国投资中,也有一些中国企业在国内的市场竞争中不宜生存,到欧洲去寻找发展机会。有些中国企业到欧洲投资确实缓解了产能过剩的困境,使生产设备能尽量拉长使用周期,减少了浪费。

四、投资欧洲研发,保障企业技术创新。过去中国传媒界对欧洲的报道造成了一种对欧洲人的偏见,认为欧洲社会福利太高,把人都养懒了,在欧洲投资恐得不偿失。然而近些年中国企业在欧洲的投资证明,欧洲员工也并非像报道中说的那样“懒”,关键在于企业文化,在于企业的激励机制。比如华为公司在意大利投资建立了华为欧洲研发中心。这家研发中心仅用几年时间就开发出了新的微波通讯设备,弥补了华为公司的技术空白。过去华为公司从日本进口该类设备,成本昂贵。意大利研发中心生产的设备比日本进口的设备便宜一半。

总之,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援助与投资已经初见成效,非洲成为经济增长迅速提升的大陆。中国企业对欧洲的投资也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欧盟是中国的全面战略伙伴,中国企业去欧洲投资,帮助欧盟的重债国走出危机符合中国的战略利益,同时对中国企业来说也有巨大的经济利益。

当然中欧之间在双边贸易中也还存在一些摩擦和矛盾,但我们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归咎于贸易保护主义。中国企业要想抓住在欧洲市场上的机遇,关键是要认真把脉市场需求,并适时调整产品结构。

上一篇: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地方产业集群升级影响因素 下一篇:“新三板”扩容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