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中语用行为的双向迁移研究

时间:2022-02-24 07:46:33

二语习得中语用行为的双向迁移研究

摘 要: 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自从语言迁移概念提出以来,人们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母语对二语的迁移上。近年来,语言迁移研究逐渐向双向化方向发展,即在考虑母语对二语迁移的同时,研究二语对母语产生的影响。本文从理论支撑与实证研究两方面对目前语用行为的双向迁移的研究进行梳理,介绍相关研究的研究成果,并阐述语用的双向迁移研究对二语习得及二语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 二语习得 双向迁移 语用研究 复合能力

一、 引言

在二语习得的研究领域中,语言迁移现象是人们长时间以来讨论和研究的核心问题。自Selinker(1972)正式提出语言迁移的概念以来,语言迁移的相关研究及结论总结日渐成熟,形成一套关系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研究和语言教学的理论体系。在语言迁移的研究问题上,研究者们习惯于将注意力集中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对第二语言的迁移作用上,他们试图发现母语知识是否影响二语的习得过程,总结母语如何促进或是干扰二语的学习。随着研究成果的不断提出,人们逐渐对母语的迁移达成共识,即母语知识对二语习得有影响,且正迁移和负迁移同时存在。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迁移的单向化研究格局被逐渐打破,研究者们在关注母语对二语的迁移现象的同时,也开始关注与探讨第二语言对学习者本族语产生的影响。语言的双向迁移研究开始成为主流。

二、语言双向迁移的概念及理论依据

1.语言双向迁移的概念

语言双向迁移(bi-directional transfer)的概念最早是在Odlin(1989)提出的。Odlin在他的著作中将语言迁移问题第一次做了详细的梳理,并将语言迁移分成两大类,即基础迁移(substratum transfer)和借用迁移(borrowing transfer)。前者指的是母语对二语的迁移,也有学者称其为正向迁移,是语言迁移问题的研究重点;后者指的是二语对母语的迁移,在当时Odlin主要将这种迁移定义为“二语的词汇进入母语,造成母语逐渐耗失(attrition)的现象”,也有学者称其为反向迁移或负向迁移,这种语言迁移现象在后来被证明不仅存在于词汇层面,更涉及句法、语用等多个层面。

2.语言双向迁移的理论依据

在双向迁移的概念提出后,研究者们即着手对双向迁移现象进行实证研究,虽然得出一些结论,然而不能从理论方面解释这种现象的出现原因,直到Vivian Cook的复合能力概念的提出,双向迁移的实证研究才真正突破瓶颈。

Chomsky曾提出语言能力(competence)的概念探讨第一语言的习得问题,并用普遍语法中的刺激贫乏假说解释本族语者与生俱来的语法知识,是限定于单语者的定论。在二语习得问题上,Cook认为随着全球交流与信息的不断发展,双语者与多语者的比例远远超过纯粹的单语者。因此他认为刺激贫乏说应将其适应范围从纯粹的单语者扩展到双语者与多语者中,也就是研究双语者与多语者所具有的多种语言能力,复合能力(multi-competence)的概念由此提出。然而复合能力不是多种语言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系统。

在Cook的体系中,单语者在接触到第二外语的那一刻,第二外语知识就开始在脑中与母语知识互相聚合、互相作用,组成一个语言知识的连续体。Cook认为,相比单一语言能力,复合能力更整体,更系统。也就是说,母语语法与二语语法并不是完全分离的两个部分,同时也不是完全融合的一个整体,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一个有机系统。

由复合能力可以得知,多种语言能力在头脑中相互影响,并非泾渭分明。因此二语学习者会不自觉地将母语与二语知识混合使用,这种情况也就为语言双向迁移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语用的双向迁移的实证研究

Cook的复合能力概念提出以来,一些研究者开始着手于基于理论支撑的语言双向迁移的研究。由于跨文化研究中母语使用者的语用习惯与目的语使用者的语用习惯差距明显,因此在语用领域研究语言的双向迁移实证研究既方法简便又效果显著。

Valdés&Pino(1981)对比了墨西哥语/英语双语者、美式英语单语者和拉丁美洲西班牙语单语者对于抱怨言语行为的回应。实验发现双语者在对抱怨言语进行回应时会使用一套不同于单语者的言语行为体系,在此体系中,母语与目标语的言语习惯同时存在。

Blum-Kulka(1989)对一些移民到以色列的美国人进行了请求言语行为的研究,这些受试同时受到其母语英语及第二外语希伯来语的影响,表现出双语请求行为能力的聚合。

Cenoz(2003)调查了在巴斯克地区大学学习的西/英双语者的请求言语行为,结果显示这些双语者在进行请求言语行为时,无论使用母语还是第二语言,都使用相同的言语策略。

Su(2010)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双语环境下的请求言语行为进行研究,发现言语策略的双向迁移同时存在,结果显示中国英语学习者在用英语进行请求言语行为时,虽然明显不像英语本族语者那样间接,但明显比汉语单语者明显得多,并且在用汉语进行请求行为时比使用英语时直接得多。

Su(2012)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双语环境下的道歉言语行为进行研究,以汉语为母语的单语者在进行道歉行为时更容易考虑社会地位因素,即说话者与听话者的社会关系近,而以英语为母语的单语者更容易忽视社会地位因素。对比研究发现双向迁移同时存在,且正向迁移比较明显,而反向迁移虽然存在,但并不明显。同时,二语对母语的影响更容易反应在高水平的学习者的言语行为策略中,因此得出结论,双向迁移的程度与学习者本身的双语水平(特别是目的语水平)有关。

然而,尽管语用方面的语言双向迁移研究在不断进行,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远不及传统的母语向二语的单向迁移研究。原因大致可以归结于以下方面的难度。

首先,双向迁移的研究对象是单语者与不同学习程度的双语者,随着信息交流和全球化的发展,纯粹的单语者样本很难发现。以中国的教育体系举例,学生大多在小学或初中就开始学习第二外语,也就是说,要找到纯单语者只能以中年人或老年人作为受试,如此实验效率必会受到影响,有些研究者将相同年龄不同学习层次的受试进行分组,以低水平学习者作为单语者的替代样本进行试验,这种方法虽然可取,但一定程度降低了实验的信度和效度。

其次,对于语用的实证研究来说,个体的差异性影响极大,生活环境与个人意识的差别导致这方面研究中,质化研究的比例远远小于量化研究,造成相关研究的瓶颈现象。

最后,双向迁移研究要求研究者的母语水平及二语水平都打到相当的层次,这成为有些研究者的实验数据分析不透彻的原因。

三、结语

语言的反向迁移现象长时间以来不受重视,究其原因是研究者们大多将目光投向二语的习得过程与学习方法研究,忽视二语学习者本身的发展。Cook复合能力理论的提出,将双语者及多语者的自身语言能力凸显出来,开辟了二语者个体研究的新视野,填补了语言迁移研究的空白。相关研究对外语教学及二语习得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启示,即:

第一,语言教学应更关注双语者和多语者的特质,从大纲编写和课堂教学中尽量避免迁移的产生,若产生迁移现象,尽量诱导学生进行正迁移,如果出现负迁移,无论是母语到二语还是二语到母语的迁移,教师都应及时正确地引导。

第二,二语习得研究应正确转向,将研究注意力从学习者为何不能达到本族语者的水平这个问题上,转移到双语者中介语是如何产生的问题上,在研究语言习得过程中,容易产生的正负迁移,从而形成一套理论体系,帮助学习者合理规避负迁移的产生。

第三,由于双语者的母语知识与二语知识互相作用,学习者需要明确分辨在不同语境中适当的语用表现,避免翻译腔、用词不当等语用失当的情况出现,从而达到母语和二语的良好表现。

语用的双向迁移研究还在起步阶段,相关研究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而语言的双向迁移不仅适用于语用行为中的道歉、抱怨、批评、请求等言语行为,而且适用于包括词汇学、句法学等传统语言学学科的研究,更容易和心理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等新兴和复合学科产生共鸣,为二语习得的跨学科发展产生有益的影响。

参考文献:

[1]Blum-Kulka,Shoshana,House.J.&Kasper,G.(eds.)Cross-Cultural Pragmatics:Requests and Apologies[M].Norwood,NJ:Ablex,1989.

[2]Cenoz,J.The Intercultural Style Hypothesis:L1 and L2 Interaction in Requesting Behavior[A].In V.Cook(ed.)Effects of the Second Language on the First[C].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 Ltd,2003.

[3]Cook,V.The Poverty-of-the-stimulus Argument and Multicompetence[J].Second Language Research,1991,7(2):103-117.

[4]Cook,V.Evidence for Multicompetence[J].Language Learning,1992,42(4):557-591.

[5]Cook,petence and Multi-competence[A].In G.Brown,K.Malmkjaer &J.Williams(eds.)Performance and Competen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6]Cook,V.Effects of the Second Language on the First[C].Clevedo:Multilingual Matters Ltd,2003.

[7]Odlin,T.Language Transfer: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8]Pavlenko,A.&S.Jarvis.Bidirectional Transfer[J].Applied Linguistics,2002,23(2):190-214.

[9]Selinker,L.Interlanguag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72,10:209-231.

[10]Su,I-Ru.Transfer of Pragmatic Competence:A Bi-directional Perspective[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10,94:87-102.

[11]Su,I-Ru.Bi-directional Transfer in Chinese EFL Learners’Apologizing Behavior[J].Concentric:Studies in Linguistics,2012,2:237-266.

[12]Valdés,Guadalupe&Pino.C.Muy a tus ordenes:Compliment Responses among Mexican-American Bilinguals.Language in Society,1981,10:53-72.

[13]王东志.语言迁移研究的新视角:二语对母语的迁移[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176(12):14-21.

上一篇:如何提升英语课堂有效性 下一篇:让英语课堂更加生动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