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怎样带孩子

时间:2022-02-24 03:00:10

弟弟到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做访问学者,俺和老伴也趁机到美国玩了一趟,生活了一个多月,对中美文化的差异,有了一些切身的感受。

赴美那天,恰逢外孙江南三周岁生日。几年来,我和老伴给外孙当带薪保姆、保男的体验,使俺倍加关注育儿的事情。所以,在美期间,俺有意把目光投向美国的孩子,想看看美国人带孩子到底与咱们有啥不同。

原以为美国人家庭条件优越,孩子们一定娇生惯养,上了战场的美国兵都是不堪一击的“纸老虎”。通过观察,却在俺眼前留下这样几幅画面:

在从美国坦帕港开往开曼群岛的豪华游轮上,俺惊讶地看到,年轻的美国妈妈抱着自己两个多月的孩子,悠闲地参加旅游;还有一些1岁左右的孩子坐在婴儿车里,被父母推着在甲板上四处游玩。

在佛罗里达大学,弟弟租住房子后院的公共游泳池里,一位年轻的妈妈毫不犹豫地把自己刚学会走路不久的男孩儿扔进泳池。男孩儿挣扎着抬起头来,两只小手和双脚奋力地扑通着,终于游到了岸边,赢得爸爸妈妈一阵喝彩。接着,又被狠心的妈妈一把推入池中。孩子又重复着刚才的动作。经过多次“野蛮”的训练,小男孩很快学会了游泳,还嬉笑着把妈妈也推入水中,随即自己也跳了下去。俺这才放下手中的摄像机,发出由衷的赞叹!

在许多机场、码头、车站,常看到一些三四岁的男孩儿女孩儿,背着背包,拉着小行李箱,跟在爸妈身后,像模像样地踏上旅程。有的不小心跌倒在地,当爸妈的从不去拉他们,看着孩子爬起后又继续前行。

在纽约肯尼迪机场候机大厅,俺看到一位留着大胡子的50岁左右的犹太人,带着他的五个孩子(最大的10岁左右,其中的一个小不点儿坐在婴儿车里)迎接妈妈的到来。只见他一人在一旁悠闲地玩着手机,四个大孩子轮流去照看和亲吻小不点儿。当妈妈终于从人群中出现时,孩子们一拥而上,争相亲吻着妈妈,最后才轮到大胡子爸爸的热吻。之后,他们相拥着,嬉笑着,推着婴儿车走出了大厅……

乍暖还寒时节,在毗邻纽约的大西洋海滩上,迎着呼啸的海风带来的阵阵凉意,俺看到,一位母亲坐在海边,若无其事地看着自己一个10岁左右的男孩带着妹妹,一次次冲向大洋,又一次次被一米多高的巨浪追赶着奔向沙滩。这种连我们这些大人都害怕被大浪吞没的事情,做妈妈的竟可以那样安然若素,真是不可思议!

美国的爸爸妈妈为什么对孩子那么狠心呢?

带着这个问题,俺和佛罗里达大学一位对育儿颇有研究的华人老师做了探讨(他正在写一本关于中美育儿观的书,初定书名为《与孩子一起成长》)。他是中科院的博士后,已加入美国国籍;妻子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二人育有两个儿子,一个在中国出生,一个在美国出生。对中美两国父母养育孩子的区别,有许多切身的体验。通过交流,他告诉俺,据他的观察,中国人和美国人在养育孩子上,有以下几点不同:

一、养育目的不同。咱中国由于社会养老机制还不健全,多数家庭都有一个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的问题,因此,老一辈不敢轻易“得罪”下一代,还要倾其财力和精力,千方百计为孩子创造一个比较好的前程,以便老了有个照应、后代能够延续。

美国人则不必考虑这个问题。他们的养老金,由他们向政府交的税来决定,交的越多,享受的养老金越多,从工作起,就在为养老做准备;父母的钱完全由自己支配,不必留给孩子;有比较健全的养老机制,养老院遍及社区。因此,他们养育孩子完全是为社会做贡献。为了让孩子长大后能够适应激烈竞争的社会并成为强者,几乎每个人都不溺爱宝宝,从小就培养他们独立生存的能力和关心别人、尊重别人的爱心。

二、养育观念不同。美国人把孩子看做一个独立的人,从小灌输的便是“独立、自由、平等”的观念。认为再富不能富孩子,父母的财产与孩子无关,孩子的财富应由他们自己创造。一些美国的富豪如比尔・盖茨,他生前即立下遗嘱,把自己580亿美元财产,全数捐给名下慈善基金,一分一毫也不会留给子女。这就逼迫孩子必须自己去奋斗,谁也休想躺在父母身边享清福。

而咱中国人的观念则是,父母千方百计为儿女着想,从小便为上好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而绞尽脑汁;大学毕业后,又要托关系、走后门,为孩子找一个好工作;工作了,又为孩子的车子、房子和对象烦心劳神;结婚生子后,又要自愿当带薪保姆,为第三代操劳;临死前,还要想着为儿孙留下一笔遗产。于是,啃老族、坑爹族便应运而生了。

三、养育方法不同。美国人带孩子是放养、散养。我在美国除看到以上画面外,在佛罗里达州的坦帕大学校园里,我还遇到一对年轻的父母,他们在给一周岁的女儿拍纪念照时,竟放任小宝贝把面前的生日蛋糕抓得满脸都是,然后高兴地按下快门;那位佛罗里达大学的华人老师也告诉我,他那位在中国出生的儿子,从小有一点头疼发烧,就会到医院里打针吊水,而在美国出生的这个小儿子,发烧不超过38摄氏度,医生是绝不会给你任何治疗的。他们通常是建议家长进行物理疗法。据说,这样有利于增强孩子自身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我还发现,美国的孩子不怕冷,从小都是赤着脚长大的,我那位在美国上初三的亲戚的女孩儿,回到家里竟赤着脚在冰凉的地板上走,使我感到十分惊讶。

咱中国人的孩子则是抱养、圈养大的。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视孩子为小皇帝、小公主,只要孩子听话,学习好,能考上名牌大学,家里一切事都可以不做。有的父母宁可自己辞职,也要陪孩子读小学、中学、大学。更有甚者,有的孩子读研、读博、工作了,父母照样陪伴。我这次见到的一位中国访美学者即是如此。父母放心不下,不顾自己乘飞机头晕的毛病,远涉重洋帮女儿带孩子,照顾女儿和外孙的起居,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而那位40多岁的访美学者、国内某名牌大学的硕士生女导师,至今还不会照顾自己。此可谓当今我国畸形教育下的典范了。说实话,当时,俺也是当做一个奇闻去听的,但却是一个真真切切的事实,不是眼见,实难相信。

四、养育结果不同。美国的孩子可按自己的意愿成长、发展,18岁即走出家门,独立、自由地生活。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确定上什么大学,选什么专业,找什么工作,娶什么媳妇等等。

咱们的中国特色则是,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子承父业、光宗耀祖的思想指导下,父辈往往把自己未竟的事业、未实现的人生理想,重重地压在孩子身上。中国孩子从生下来起,即肩负重担,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为家庭、家族而活着,一生辛苦、劳累。咱们从身边那些背着沉重书包的孩子身上可见一斑。

弄清了美国的父母在教育孩子上那么狠心的原因,俺又想,在美国,是否可以随意打骂孩子呢?因为在咱们中国,对待孩子历来就有“打是亲 ,骂是爱,不打不骂是祸害”和“棍棒下面出孝子”的说法,当爹妈的把孩子看做自己的私有财产,可以随意处置,更别说打骂了。网上常看到父母虐待孩子的报道,一个极端的例子是,一位母亲因女儿洗澡后未穿好衣服,就抄起一支拖把,将其活活打死。

这恐怖的一幕使俺联想到,上小学的时候,一次路过一位同班同学的家门,刚要喊他一起上学,忽然听到一声一声撕心裂肺的“啊啊”的叫喊声。大门是反锁的,院墙很高,俺从门缝里看到,这位同学正被父亲吊在院子的树上,用皮腰带一下一下地狠狠抽打。我知道,同学的父亲当过兵,皮腰带是从部队上带回来的,一般人没有这种 “装备”。可能同学又犯了什么错,才遭此毒打。可惜自己没有办法去救他,随着皮带一下下抽打,俺只感到心里一阵阵钻心地疼,至今想起来还叫人后怕。

这次到了美国,我才知道,即使孩子犯了错,美国人是绝对不敢打孩子的,因为――打孩子的后果很严重!在圣地亚哥,为我们开旅游大巴的司机徐师傅,给我讲了一个他的华人邻居的故事。

哦,还是先介绍一下这位徐师傅吧。他看上去40多岁,是沈阳人,6年前带着妻子儿女移民美国,拿到了绿卡。看着他魁梧健壮又十分爽快的样子,俺下意识地问了一句:“你当过兵吗?” “当过。”他回答。我说:“我也当过兵,咱们应该是战友啊。”一句话打开了他的话匣子。他介绍说, 1984年他到辽阳当兵,给师首长当警卫。1987年,他谢绝了首长安排他上军校的好意,自愿复员安排在铁路工作。2005年下岗自己干。2007年全家移民美国。

正是在这次交谈中,我问起了美国人教育孩子的事。于是,他告诉我,在美国和在中国最大的一个区别是,美国人不许打孩子。

“打了又能怎么样呢?”俺不解地问。

“ 报警!由孩子自己打电话报警,或者发现孩子被打的邻居报警。我的一位华人邻居就遇到过这种事情。他也是刚移民美国,孩子不听话,伸手就是一个巴掌。没想到,孩子马上拿起电话报警。不久,一位荷枪实弹的警察就来到了家里,问明情况后,考虑到当爸爸的属于初犯,即采取隔离的办法加以惩戒,要求他从此后与孩子保持一定距离,不准接触孩子。”

“警察怎么监督执行呢?”俺又问。

“有办法。警察会毫不客气地给这位爸爸戴上脚环,如有违犯,脚环的无线电装置会自动报警,警察再次赶来,可能就会剥夺这位爸爸的监护权,把孩子交给别人抚养了。当然,如果改了,就可以取下脚环。恢复自由。”

啊――俺长出了一口气,心想,这美国佬治人的办法还真不少!不过,这孩子是怎么知道要报警的呢?

徐师傅接着告诉俺,美国小学生开学第一课,老师就会告诉他们,按照美国宪法,人人生来平等。如果爸爸妈妈打骂或虐待了你,你要马上打“911”报警,警察就会来解救你们。

原来如此!俺想,与美国人相比,一是咱们中国的父母缺乏对孩子独立人格的尊重,视随意打骂为理所当然;二是咱们中国的孩子也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对父母的打骂行为往往采取忍受的态度;三是咱们中国的老师在对孩子权利的保护上,还缺乏强烈的意识和有效的方法;四是更重要的,咱们虽有一部《未成年人保护法》,但执行和实施上,都还缺乏强力的手段和措施。这才有了媒体不时曝光的丑闻,极个别老师、校长竟然可以多次、长期猥亵、小学女生,看了真是令人发指!

怎样才能使中国孩子免受家长和老师的打骂?怎样才能有效地保护好孩子?怎样才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俺以为,美国人和咱中国人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生活的环境各异,他们教育孩子的做法也未必全有道理。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反思咱们中国人教育孩子的缺陷,我们也许能够从美国人那里得到一点有益的启示。

上一篇:基于英国HPC项目的海外核电投资分析 下一篇:徐志摩与托玛斯·哈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