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预设实验 提高课堂效益

时间:2022-02-23 11:26:01

精心预设实验 提高课堂效益

化学实验已不仅仅是一种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的直观手段,而且还是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实验技能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化学问题能力和科学态度、科学的自然观的一种非常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化学实验现已成为新课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

一、引题处精心预设——出奇制胜

“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是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的话。引课时教师所设计的实验若能激活学生的认知结构,就会使学生处于“饥渴”状态,学生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案例1:蜡烛的燃烧与熄灭

上课时,老师拿出1支蜡烛。

师:你会点燃这支蜡烛吗?

生:用燃着地火柴、打火机或酒精灯点燃。

师:(将蜡烛点燃)你会熄灭这支燃着地蜡烛吗?你能用多少种方法将这支蜡烛熄灭呢?

生:略

师:大家刚才说了很多的方法。你能说出其中的原理吗?请同学们讨论后再回答。

生1:用烧杯扣灭,是因为隔绝了氧气。

生2:用剪刀剪去燃着的灯芯,是因为清除了可燃物。

生3:用脚踩灭,是因为隔绝了氧气。

生4:用嘴吹灭,是因为降低了温度。

生5:用灭火器,是因为隔绝了氧气。

生6:投入水中,是因为既隔绝了氧气又降低了温度。

师:大家刚才讨论得很好。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探究的燃烧的条件。

通过实验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提高课堂效益。

二、探究处精心预设——层层突破

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不仅是化学教学中的学习方式,而且也是化学教学中的教学目标。科学探究必须遵循一定的思维程序,如果将规律探究与实验演示结合,相信一定能步步为营。

案例2:探究燃烧的条件

实验1:把木条、玻璃棒分别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如图1所示。

图1

实验2:演示教材中(人教版)实验7—1。如图2所示。(烧杯外罩上玻璃罩防止五氧化二磷的白烟外逸,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图2

实验3:将实验2改动一下,将铜片上的红磷和白磷靠近一些再实验。

实验4:白磷在水下然烧。利用集满空气的大试管直接罩在水下的白磷上,白磷燃烧。如图3所示。

图3

学生观察并描述现象,思考教材第125页“讨论”,再思考“燃烧的三个条件关系如何?”经小组讨论后交流。

生1:实验1加热后木条燃烧、玻璃棒不能燃烧,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

生2:实验2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能燃烧,实验3中铜片上的白磷先燃烧、红磷后燃烧,说明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生3:实验2中水中白磷不能燃烧,实验4中水中白磷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生4:燃烧所需的三个条件是缺一不可的,只有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燃烧才可以发生。

通过以上的探究活动可知,只要满足了燃烧所必须的条件,“水火也可相容”。使学生对燃烧及燃烧的条件形成了完整、全面的新认识。

实验探究的过程设计应由表及里,层层突破;同时在各个环节,还需要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如类比迁移、控制变量等,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达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改进探究实验(以上实验2、4都是在课本演示实验的基础上改进的),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强化,学习兴趣得到增强,创新意识得到激发。

三、问题处精心设疑——搭桥铺路

“教学的问题性”即主张在课堂上运用问题性讲述,创设问题性情境,由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以唤起学生认识上的积极性。教师应回避直白讲解,只呈现实验与问题,学生观察实验后有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之感。

案例3:探讨可燃物燃烧与接触面积关系

学生对接触面积的大小与可燃物燃烧的关系产生了疑问。

实验:请学生取出两张面积、质量大小相同的纸片,将其中一张揉成结实的纸团,两者一起放在酒精灯上点燃。比较燃烧现象。

纸片迅速被点燃,一会儿就燃烧完了,而纸团却不易被点燃,燃烧时也不够剧烈。看似非常简单的实验,把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就越剧烈的问题,干净利落地解决了。实验创设的问题情境,形象、具体、直接,更富实效。

四、互动处精心预设——加深体验

合作互动促成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思考、乐于交流。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使知识自然内化,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案例4:探究燃烧火柴数目与时间关系

请两位同学到讲台上来,用器具划燃火柴并将其燃尽,老师记时,其他同学做裁判(注意观察两位同学拿火柴的姿势),最终比一比看谁能在相同的时间内燃烧的火柴多。

师:(游戏结束后)为什么在相同的时间内,不同的人点燃相同的火柴,最终燃烧掉火柴的数目却不相同?

生:他们用器具拿火柴的姿势不同,将火柴梗向下倾斜,燃烧会更迅速一些。

师:你们的观察都很仔细,为什么将火柴梗向下倾斜就能燃烧的更剧烈呢?请同学们讨论后回答。

生1:将火柴梗向下倾斜,与平放或向上倾斜相比较,增大了受热面积。

生2:火柴燃烧产生的热量主要是向上扩散的,火柴梗向下倾斜,上部的火柴梗正好获得了大量的热。

生3:火柴梗向下倾斜,上部的火柴梗与平放或向上倾斜相比较,温度会更高。

几次看似简单的师生回答,把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可燃物的温度有关的原本抽象的问题,干净利落地解决了。师生互动实验,把学生体验、知识巩固、实际问题处理、课外拓展等有机整合,一改原本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即调节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课堂效益。

五、习题处精心预设——巩固提高

在化学课上,学生通过课堂练习的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从而更一步掌握知识,获得技能。教师通过让学生做练习并反馈练习的情况,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动态,并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提高课堂效益。

案例5:从着火燃烧的房间逃离时,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淋湿衣服爬出 B.伏低身子逃出

C.成站立姿势跑出 D.用湿毛巾捂住鼻子

老师在讲解题目后,得出答案应该是C,但很多同学不能理解,他们选了B。老师向同学们演示了一个简单的实验。

实验:将两支高度不同的蜡烛点燃,然后罩上一个大烧杯。如图4所示。过了一会儿,高的蜡烛先熄灭,低的蜡烛后熄灭,同时还观察到烧杯内壁变黑。

学生一看就明白了,为什么不能选C答案了。在课堂反馈练习的讲评中,适当地穿插实验,可以避免许多空洞抽象的讲解,借助于直观的现象,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更牢固地记忆住解题的原理,课堂效益更佳。

化学课堂离不开实验,教师要在平常的生活、教学活动中积累素材,精心选择、预设实验,提高课堂效益。实验过程中,学生在“做”中学,在“实践”中学、在“体验”中学,提高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求知的科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真知,在活动中学会求知。实验能成为师生互动、生生交流的纽带,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参 考 文 献]

[1]张平.加强实验教学 培养科学素养[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1-2).

[2]赵培龙.化学课堂导入的教学实践与反思[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4).

上一篇:班级需要契约文化 下一篇:创设生活情境 让科学学习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