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时间:2022-02-23 08:14:20

急诊科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摘要] 目的 通过对急诊科护士发生针刺伤状况的调查,分析针刺伤发生的高发原因。方法 于2010年5月~2011年4月对我院21名急诊科护士发生针刺伤的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并提出预防措施。结果21名急诊科护士4名护士被针刺伤,发生率为19.04%;其中3名是毕业1年内的新护士,1名为毕业4年的护士。结论 急诊科新护士对针刺伤防护意识不强,医院管理者应该经常加强对新护士的针刺伤防护意识教育,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关键词] 针刺伤; 职业暴露; 原因; 预防

[中图分类号] R47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171-01

针刺伤是一种累及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害者出血的意外伤害,是导致医护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染病的最危险传播途径之一[1]。而污染的针刺伤及其他锐器伤是导致医护人员发生血液性传播疾病的最主要职业因素[2]。在急诊护理工作中,各种注射、输液、抽血等是最基本的护理操作技术,由针刺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最常见,加强护士职业安全防范成了我们急诊科急需解决的问题。于2010年5月~2011年4月对21名急诊科护士做了回顾性调查,分析急诊科护士发生针刺伤的情况,探讨防范措施,确保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现报告如下。

1 针刺伤发生的原因

1.1 护士防范意识薄弱 本组调查中4名护士发生针刺伤,其中3名是毕业1年内的新护士,1名为毕业4年的护士;4名均是聘用护士,与新护士的一些不安全操作密切相关。与许爱萍研究结果相近: 21~30 岁年龄段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 临时聘用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高于正式护士[3]。护士缺乏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措施的教育,对针刺伤的危害性及防护措施了解不够。另外年轻护士及聘用护士上班时有时存在不专心的现象,觉得劳动与收入不成正比。

1.2 缺乏标准预防知识 乙肝、丙肝、艾滋病等20 多种血液传播性疾病可通过针刺伤传染。急诊病人病情急,变化快,抢救有时往往来不及戴上手套就开始进行注射、吸痰等等。急诊科护士对标准预防内容缺乏依从性是发生针刺伤的一个危险因素。

1.3 操作中发生针刺伤 本组调查中3名护士发生针刺伤是由于拔针后的输液针头刺伤引起,1名护士为肌肉注射拔针后的针头刺伤。

2 针刺伤的危害

2.1 心理伤害 有文献报道,针刺伤后,52.4% 的护士感到害怕[4],这种心理上的伤害可能是严重而持久的。我科有1名工作不到1年的新护士,拨针时不小心被1例患者的输液针头刺伤,很紧张,甚至失眠,担心病人有乙肝、丙肝、艾滋病会传染到自已。另外,有1名轮科护士出诊接诊1例艾滋病的病人,给病人输液未带手套,也担心自己会被传染艾滋病,精神高度紧张,四处寻求帮助。被针刺伤的护士经护士长耐心解释,并与患者沟通抽血查乙肝、丙肝、艾滋病阴性后心理才恢复正常。另1名护士经护士长解释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及相关资料研究时才不紧张。临床研究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通过锐器伤接触传播,其中被污染针头刺伤后艾滋病的感染几率为0.3%[5]。另外,建立健全的针刺伤登记报告制度,由医院感染管理科专门人员负责指导血清学检查并进行全过程追踪,也很重要,使护士们多一重保障。

2.2 传播疾病 美国疾控中心报道:针刺伤可引发20余种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其中最常见的是乙肝、丙肝、艾滋病等。目前我国正处于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快速增长期[6]。因此,要杜绝针刺伤导致的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必须从预防针刺伤做起。

3 针刺伤的防范措施

3.1 增强护士的防范意识 对实习护士和新上岗护士,护理部有计划地重点行针刺伤防护知识的培训,下到科室后也要进行专科高发针刺伤的培训,使每位护士从一开始就具有良好的防护意识和行为习惯。强调护士上班时要专心,保持精神高度集中,并适当提高年轻护士及聘用护士的待遇,避免导致工作中的心理不平衡。参照香港的做法,建议在职护士每年培训一次,引起护士对针刺伤的高度重视,提高防范意识。

3.2 普及标准预防的知识 护士长提醒每一位护士在临床操作中一定要牢记“风险无处不在,为了大家的安全,请从我们日常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做起”。一定要熟悉标准预防的知识, 并要求每位护士随身携带乳胶手套,以备应急时使用;在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时要戴手套进行操作,若手上有创口时要戴双层乳胶手套,必要时戴眼罩、面罩及穿防护服。

3.3 规范操作流程 按《医疗废物的处理条例》执行各项护理工作流程,注重日常工作中的各种细节。例如重点强调使用后的注射器和拨下的输液器针头应直接放入锐器盒,严禁集中放置后再处理,放置到3/4满时应更换锐器盒,可大大减少护士发生针刺伤的机会,本组调查中4名被针刺伤的护士均未严格执行此操作规程导致;切勿套回已开封或使用后的注射器和输液器针头; 若不能及时放入锐器盒的污染针头时,注意针头部分向下方,并放置在弯盘里,以消除安全隐患;禁止将针头与其他垃圾混放等等。

3.4 规范管理

3.4.1 医院可采用分级控制:从医院管理层面出发,如减少使用带有针头的器械,减少注射操作等, 同时应尽量使用口服药物代替注射治疗,可以有效的控制针刺伤的发生。

3.4.2 合理配备护士:医院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护士长弹性排班, 合理安排工作,通过弹性工作时间, 使有限的人员得到合理安排,使护士不要疲劳应付工作,避免因工作忙乱而引起针刺伤的发生。

3.5 采用先进的预防针刺伤的护理用具 提倡医院全面使用安全型注射器行肌肉注射,采用安全型留置针行静脉注射,可有效避免针刺伤发生。

综上所述,急诊科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针刺伤时有发生,增强护士的防范意识、普及标准预防的知识、规范操作流程 、规范管理、采用先进的预防针刺伤的护理用具,可提高急诊护士的防护意识,对减少或杜绝针刺伤发生导致的各种危害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2.

[2] 张秀,李杨,张彬,等.某传染病医院护士针刺伤现状调查[J].护理杂志,2003,20(12):19-20.

[3] 许爱萍.浅议护士针刺伤及其职业防护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2009,6(2):209-210.

[4] 王红红,杨敏,何国平,等.护士工作中针刺伤现状及预防对策[J].实用预防医学,2002,9(6):666.

[5] 张玉芝,周俊卿,梁霞,等.锐器伤致血源性传播疾病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1):11-13.

[6] 李小寒,崔雷.国外艾滋病护理研究的热点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4):51-55.

上一篇:老年性圆翳内障的中医护理 下一篇:密闭性安全型留置针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