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坪沟金矿矿区(床)地质特征浅析

时间:2022-02-23 01:50:26

杨坪沟金矿矿区(床)地质特征浅析

[摘要]河南省熊耳山地区是重要的金、银贵金属产地之一,杨坪沟矿区位于熊耳山西段,熊耳山金、银多金属成矿区,上宫-八百坡成矿构造带的南西端。矿体受构造蚀变带的控制,区内北东-北北东向构造破碎带是中生代才发育形成的断裂,与区域伸展构造运动有关,为本地区重要的赋矿构造。区内侵入岩不发育,未见较大规模的岩浆岩出露。

[关键字]熊耳山 金矿 构造 蚀变 赋矿

[中图分类号] F407.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4-78-1

河南省熊耳山地区是重要的金、银贵金属产地之一。近几年作者参与熊耳山洛宁杨坪沟矿区地质勘查工作,发现了有一定规模的含金构造蚀变带九条,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成果。

0 前言

杨坪沟金矿区位于熊耳山北坡,归洛宁县西山底乡管辖。矿区为豫西中低山区,区内地形切割强烈,山势陡峻,坡降很大。本区为天然次生林区,属黄河流域,杨坪沟小河淙淙流水,常年不断向北流入洛河。

1983年至1988年,河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第五队在该区开展了1:5万分散流扫面工作,发现了众多的金、银异常,指出了找矿方向。2001年-2003年,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六地质大队在本区及本区东侧陆院沟金矿区开展地质找矿工作,提交了金资源量。

1 矿区地质概况

杨坪沟矿区位于河南省洛宁县南部熊耳山西段,熊耳山金、银多金属成矿区,上宫-八百坡成矿构造带的南西端。矿体受构造蚀变带的控制。

2 矿区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简单,主要为太古宇太华岩群石板沟组(Arsh),少量第四系。地层自下至上依次是:太古宇太华岩群石板沟组(Arsh)、第四系(Q)。(1)太古宇太华岩群石板沟组。石板沟组下段(Arsh1):分布于矿区南东侧,岩性以角闪斜长片麻岩为主,局部夹有少量斜长角闪岩透镜体。石板沟组上段(Arsh2):分布于矿区北西侧,岩性以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为主。 (2)第四系(Q)主要分布于矿区现代河流和山间低洼处。以砾石、砂砾、亚砂土及残坡积物为主,砾石成份为片麻岩类,砾径一般为5-20cm,个别大于1m,厚0-4m。

3 矿区构造

区内地层总体呈简单的单斜形式。区内各种方向的断裂构造均有出现,但与成矿密切且规模较大的主要是中生代北北东向及其以前已发育的近南北向的断裂及次生节理。褶皱不发育。北东-北北东向构造破碎带是中生代才发育形成的断裂,与区域伸展构造运动有关,为本地区重要的赋矿构造。矿区发现的规模较大的断裂构造有8条。构造岩主要有三种类型,即强硅化蚀变岩、蚀变糜棱岩及蚀变糜棱岩化片麻岩。整个构造岩形成之后,又受到一次构造作用影响,使之滑动破碎,其破碎程度以强硅化蚀变岩为最强。在成矿期,含金热液主要充填于强硅化蚀变岩中形成金矿石。蚀变带的含金性与硅化和金属硫化物蚀变强度有关,硅化、金属硫化物矿化愈强,含金性愈好。

4 岩浆岩

区内侵入岩不发育,未见较大规模的岩浆岩出露,只在中南部见少量中生代燕山晚期花岗斑岩和中元古代细晶闪长岩,在东北部见少量太古代变辉长岩,多以岩株或小岩墙形态产出。对矿床的形成没有直接关系,但其母体为成矿热液的形成和迁移提供了热动力条件。

5 变质作用

本区太古宇太华岩群石板沟组片麻岩的后变质作用不明显。局部的自变质作用-青盘岩化作用,钾化、混合岩化与成矿关系密切。

6 围岩蚀变

矿区围岩蚀变沿断裂发育。主要为硅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泥化等。蚀变作用以破碎带本身为最强,两侧围岩蚀变明显变弱。破碎带中间以硅化为主,两侧以绿泥石化、绢云母化为主。

7 地球化学异常

在本区1/50000分散流化探资料中,没明显的异常分布,找矿效果不明显,在今后地质找矿工作中,特别是隐伏矿体的外在地球化学特征,应加以注意分析研究。

8 矿化特征

杨坪沟矿区金属矿产主要为金,此外还有异体共生的银铅矿等,经过多年的地质找矿实践,发现了含金蚀变带4条,分别是M1、M2、M3、M4号脉;异体共生的银铅矿脉分别是M5、M8号脉。通过对矿石的光谱全分析、化学全分析了解到矿石成份简单,M4号脉为银金共生矿脉,M5、M8号脉为银铅共生矿脉。M1、M2、M3基本不含其它共(伴)生有用组份、也不含有害杂质。(1)矿产分布:总体看,M1号脉分布于矿区中东部, M2号脉位于矿区西部, M3号脉位于矿区北部,呈北东-北北东向、北西向产出,赋存于太华群地层。矿产主要为金,主要分布在M1、M2、M3等矿脉中,在M6、M7两条脉在矿区均发现了具有规模的金、银铅矿体,在本区需进一步工作。(2)矿化特征:含金蚀变带赋存于太华群地层中,带内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磁铁矿、金矿等,次生氧化物为褐铁矿等。在强硅化蚀变岩中矿化最强,多为细脉状和团块状黄铁矿化。硅化蚀变岩顶底绢云绿泥蚀变岩中以浸染状黄铁矿化为主。金的粒度多为中细粒-微粒。

9 小结

杨坪沟矿区属熊耳山金、银多金属成矿区,上宫-八百坡成矿构造带的南西端,矿体受构造蚀变带的控制。区内北东-北北东向构造破碎带是中生代才发育形成的断裂,与区域伸展构造运动有关,为本地区重要的赋矿构造。区内侵入岩不发育,未见较大规模的岩浆岩出露,只在中南部见少量中生代燕山晚期花岗斑岩和中元古代细晶闪长岩,在东北部见少量太古代变辉长岩,多以岩株或小岩墙形态产出。对矿床的形成没有直接关系,但其母体为成矿热液的形成和迁移提供了热动力条件。

参考文献

[1]朱正书,宋伯庆,朱裕生. 成矿模式的意义、作用及其与成矿系列的关系[J]中国地质,1990,(12).

[2]赵明昌.谈谈建立金矿地质-地球物理模型问题[J]地质与勘探,1990,(01) .

[3]刘泉清,欧阳宗圻.成矿--成晕地球化学模式及其研究意义[J]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学报,1983,(01).

[4]孙文珂.有关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模型的几个技术问题[J]物探与化探,1988,(05).

上一篇:论不同产地软玉特征及其产地鉴定 下一篇:湖南七宝山铜多金属矿床次生富集规律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