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园适应困难幼儿个案研究

时间:2022-02-22 06:26:04

入园适应困难幼儿个案研究

摘要:入园适应困难表现在生活、学习、游戏、运动等方面,老师要根据幼儿入园适应困难的现状,寻找原因,找出对策,争取家庭配合,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拓展幼儿交际范围、养成幼儿良好行为习惯,通过家园共育形成合力,寓教育于游戏之中,采用正面教育促进幼儿发展,使幼儿顺利度过入园适应期。

关键词:幼儿;入园适应困难;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230-03

一、问题的提出

入园适应是指的是新入园的幼儿从熟悉的家庭环境到幼儿园学习生活这个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幼儿园环境的要求,从而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做出调整,以达到接纳幼儿园生活的过程,具体标准包括情绪稳定、生活上进行初步的自我料理、乐意与同伴沟通和交往、积极参与老师组织的活动、遵守班级规则等。[1]幼儿入园后会呈现出几种不同的表现,有的情绪愉快或比较乖巧,较快地融入幼儿园的生活,有的刚开始时会对新的环境好奇,但在周边氛围的渲染下也会加入哭闹大军,还有的幼儿会哭闹得比较厉害,表现为吃不香,睡觉时发生惊悸,情绪波动较厉害,或者退缩、不说话等。缩短幼儿入园适应的时间,帮助幼儿从家庭生活到幼儿园的集体生活顺利过渡,实现幼儿最初的社会化,是每年新生入园时必须面对的课题。

二、入园适应困难幼儿的个案分析

1.幼儿基本情况介绍。

姓名:鸿儿。

年龄:四岁。

家庭其他成员:爸爸、妈妈、外公、外婆。

父母职业:爸爸是大学老师,妈妈是全职妈妈。

鸿儿平时由爸爸妈妈抚养。外公、外婆生活在宜兴,有时也会到过来和鸿儿一起生活一段时间,对鸿儿的要求百依百顺。鸿儿的脾气不太好,有时会对外公拳打脚踢,但外公从来不加以制止。家中爸爸虽意识到对孩子的溺爱不好,但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较少。鸿儿的体质不好,小班第一学期生了肺炎,一个学期没上几天,因此当班级里其他幼儿已经基本适应了幼儿园生活,鸿儿第二学期才是真正的入园适应的开始。

2.案例分析。

①案例1:我坐哪儿呀?

到吃午饭的时间了,老师一桌一桌盛饭并叫小朋友搬椅子到桌子边吃饭。鸿儿每天都是椅子抱在手里,问老师:“我坐在哪儿呀?”。吃饭时,面对桌上的碗,鸿儿会喊:“哪个是我的汤?”他的椅子总是坐不住,仿佛长了脚似的会向后挪,以至于鸿儿吃饭的姿势多半是单膝下跪。

②案例2:怎么穿呀?由于鸿儿上幼儿园的时间比较短,其他小朋友都会穿衣服了,鸿儿每天还是等着老师帮他穿。于是老师决定教他学习穿衣服。在教鸿儿穿上衣时,老师把穿衣服的过程编了一首儿歌:“抓领子,盖房子,小老鼠,出洞子,吱扭吱扭上房子”,边念边演示,抓着衣领往后甩,将衣服披在肩膀上,两只小手像小老鼠钻进衣袖,最后从下往上扣纽扣。鸿儿在老师的帮助下穿好了衣服,他显得很高兴。第二天,午睡起床时,鸿儿拎着衣服站在床上喊:“老师,怎么甩?”老师说:“抓着领子,把衣服从头顶甩到身后,披在肩膀上”,可是鸿儿不知道要把衣服先反面朝前,甩好衣服时帽子扣在了脸上。

案例1和案例2凸显了生活活动中鸿儿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究其根源是家长包办代替,剥夺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鸿儿的妈妈是个全职妈妈,一心扑在孩子身上,孩子的事情基本都由妈妈包办了,许多事都是孩子还没想、没做时,妈妈都想到、做到了。鸿儿在吃饭时经常问:“我坐哪里呀”、“哪个是我的汤”,因为妈妈会给孩子安排好一切,鸿儿无需自己找座位、找饭碗。妈妈在宠着儿子的同时,对儿子行为习惯的培养并没用重视,在家吃饭时坐着、跪着,甚至趴着都无所谓,只要把饭喂下去就好。第一次在老师手把手的教他穿衣服时,衣服穿好了他很有成就感,说明他还是有自己事情自己做的意愿,但第二次自己独立穿衣时仍然不得要领,表明锻炼的机会太少。

③案例3:坐不住!

语言活动时,老师教小朋友学念一首新的儿歌,活动开始没多久,鸿儿就伸脚踢前面小朋友的椅子,前面的小朋友站起来向老师告状:“鸿儿踢我!”老师走过去,轻轻提醒鸿儿把脚收回放好。老师刚转过身,鸿儿就倒在一旁雯雯的身上,雯雯连忙让开,鸿儿顺势倒在了地上,张开嘴哇哇大哭起来。

④案例4:你别说,听我说!

这天老师上的是社会活动《学做小主人》,老师扮演客人来敲门,引导小朋友扮演主人与客人进行互动。小朋友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说说怎样招待客人,鸿儿在下面大声喊着:“给客人吃糖!”老师没有请他回答,请了身边举手的海宝站起来发言。这下鸿儿急了,他吊住海宝的胳膊,然后伸手捂住海宝的嘴巴,说:“你别说,听我说!”

案例3和案例4表明在学习活动中鸿儿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喜欢随意插嘴,没有倾听的习惯,想说就说。这些表现与他上幼儿园时间短有一定关系,与家长在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方面重视程度不够也有很大关系。小班幼儿年龄小,对许多习惯的正确与否还没有概念,需要成人的示范和引导。

⑤案例5:你叫他和我玩!

音乐游戏《找朋友》,有一个环节是小朋友找个朋友手拉手做动作。这天却发生了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唱到“找到一个好朋友”时,小朋友都自由结伴面对面站好,鸿儿紧紧地盯着小溪,拽小溪的衣服,强行捧着小溪的脸,小溪被他折腾得很不乐意,跑去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做游戏了。于是鸿儿站在原地哇哇大哭,边哭边喊:“老师,他不和我玩!你叫他和我玩!”

⑥案例6:好吃!给我吃!

区角游戏中,鸿儿先选择了搭积木,可是没多久他就跑到娃娃家,可儿扮演的娃娃家“妈妈”正煮饭喂娃娃,鸿儿看到锅里黄灿灿的“荷包蛋”,抢过来就说:“好吃!给我吃!”可儿想从鸿儿手里拿回荷包蛋,鸿儿却与可儿玩起了躲猫猫,爬到桌子底下去了,急得可儿向老师求助。

从案例5和案例6可见鸿儿在游戏活动中不会有效与同伴交往。在与家长的沟通中,老师了解到鸿儿从小由妈妈带在身边,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少。鸿儿只喜欢跟最熟悉的人玩,他与小溪住在同一个新村,有一次下大雨,鸿儿的爸爸看小溪奶奶用自行车接小溪,怕小溪淋雨,就让小溪和鸿儿一起坐自己的汽车回家,于是两个小朋友变熟悉了,在新村里还一块儿玩。自此,鸿儿就认定小溪是自己的好朋友,总爱盯着小溪玩,也不管对方是否时刻乐意接受自己。鸿儿在游戏中与可儿抢“荷包蛋”,因为他不懂得与同伴友好相处,不会商量,容易发生争执行为。

⑦案例7:我怎么还不快呀?

户外活动时,老师安排小朋友到跑道上比比谁跑得快。孩子们按照男女生分组,共分成了六个小组,每组四个小朋友,在小组赛的基础上,各小组的第一名进入决赛。男生组决赛时,四个跑得较快的小朋友要一决高下,就在他们刚从起点出发时,鸿儿也跟在他们身后出发了,可最终没跑过前面的四个小朋友,鸿儿一下子抱住站在终点的老师的腿,大哭,还喊道:“我怎么还不快呀?”

⑧案例8:我怎么办呢?

饭后老师带小朋友散步,沿着石板小路走到小山坡前去看看班上栽种的橘子树有什么变化。回来的时候,老师决定带孩子们抄近路,从涉水池边经过竹林回班上。涉水池大约有四十厘米高,池里现在没有水,孩子们必须从池边往下跳,到了考验他们勇气的时候了。前面的小朋友一个个跳下来,跟着配班老师往前走,队伍最后面的是班里最胖的小姑娘琪琪和鸿儿。琪琪用求助的眼光看着班主任老师,表示需要老师的帮助,老师搭着琪琪的手,琪琪跳了下来。接着老师拉着琪琪往前走去,故意把鸿儿留在后面。鸿儿在后面大喊:“我怎么办呢?”老师折了回去,说:“没关系,你一定能行!”鸿儿听了老师的鼓励,勇敢地跳了下来。

案例7和案例8是鸿儿在运动中的表现——缺少运动、缺乏自信。鸿儿的动作发展不够协调,在强手面前输了,也是在情理之中。通过多次观察,老师发现鸿儿跟妈妈上幼儿园多半是抱在手里,或手拉手慢悠悠地走上楼。鸿儿一直生活在妈妈的保护之下,很少有挑战自我的机会,在困难面前他极不自信,不敢尝试。涉水池的高度对小班幼儿应该是能够达到的目标,可是鸿儿面对眼前的涉水池,迟迟不敢往下跳,老师又故意走了,鸿儿只得向老师求助。

三、解决策略

从鸿儿的个案分析中可见,现今中国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我们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家中的“小皇帝”,家长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在一个宝贝身上。当家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需要家庭和幼儿园双方都做出努力,通力合作,才能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1.家庭教育方面。①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儿在入园五个维度的适应顺序依次是生活料理、学习活动、人际关系、遵守规则、情绪稳定。[1]有关自理能力的研究表明,母亲教养方式中,溺爱程度越高,其子女入园适应中生活自理的适应情况就越差。因此,鉴于鸿儿在幼儿园里表现出的生活自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鸿儿妈妈应认识到自己的包办代替只能使孩子产生依赖性,培养孩子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如坐在桌边用小勺自己吃饭,不用家长追随喂饭,有便意时能告诉成人,学习自己脱裤子、提裤子等,即使刚开始自己动手做时不如人意,也需要坚持,并且家长对孩子的进步要予以鼓励,使孩子产生自我效能感。②拓展孩子人际交往的范围。家庭中的关系主要是亲子关系,而幼儿园中是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在儿童社会化和身心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观察发现,在家里“圈养”的孩子刚入园时哭闹会比较厉害,不能主动参加各项活动,难以融入同伴群体当中。而“放养”型的孩子经常被家长带到人多的地方,与同龄的孩子一起玩,与其他成人交往,这样的孩子到幼儿园时,适应得会比较快。鸿儿就属于“圈养”型的孩子,主要由妈妈照料长大,家庭关系又比较简单,鸿儿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很少,因而家长更应该在邻里、朋友、同事、孩子班级同学间,为鸿儿创造能够积极交往的机会,拓展其交往的范围,使他在入园后能适应集体生活。③重视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许多家庭存在重知识教育、轻习惯培养的误区,孔子说:“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陈鹤琴先生也曾提到:“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有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重习惯的养成。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的不好,终身受其害。[2]这些都强调了良好习惯应从小培养。针对鸿儿在幼儿园不会遵守常规的表现,家长必须培养鸿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如不挑食、正确进餐、独立睡觉等;以及文明礼貌的习惯,会使用礼貌用语、珍惜成人的劳动成果、不打断别人讲话等。家长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应当做到以身作则,循序渐进地指导、持之以恒地执行。

2.幼儿园教育方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是为所有在园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的,要为每一个儿童,包括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帮助。”[3]针对鸿儿这样入园适应困难的幼儿,幼儿园老师做了如下工作:①争取家长的支持与理解。《纲要》强调“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3]同样新生入园适应也需要家庭和幼儿园形成合力,与孩子共同度过入园适应期。新生登记入园后,老师通过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的基本情况。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老师做到心中有数,对鸿儿的妈妈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如家长不包办代替,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一日生活有规律等。根据鸿儿在与同伴交往中的表现,老师建议鸿儿妈妈在节假日、双休日主动约班级的小伙伴和鸿儿一起玩。②寓教育于游戏之中。小班是幼儿良好习惯培养的关键期。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能靠说教,而是要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寓教育于游戏之中。鸿儿的动手能力较弱,老师就多鼓励他到生活区喂“瓶宝宝”,用皱纹纸搓成“玉米花”、撕“面条”,再用小勺喂给“瓶宝宝”吃。在生活区,老师还投放了自制的软绵绵的“大螃蟹”,引导鸿儿学习扣纽扣,将“螃蟹脚”连接到“螃蟹”的身体上。户外活动时,老师经常鼓励鸿儿走独木桥、荡秋千,提高他平衡的能力,培养勇敢的品质;与同伴玩“捉尾巴”、“大风车”等游戏,增强腿部力量,提高奔跑能力;玩“老狼老狼几点钟”的游戏,帮助他理解并遵守游戏规则。班级开展玩具分享周活动,鼓励鸿儿学说“我和你一起玩”、“我和你交换着玩”等,学习同伴交往的方法。通过各种游戏的开展,巩固幼儿做事情、守规则的兴趣。③正面教育促幼儿发展。所谓正面教育,就是以说理、表扬、疏导为方法,用榜样的力量作推力,从积极的方面对幼儿进行教育引导,发挥积极性,克服消极性,从而使幼儿健康成长的教育。[4]正面教育可以激发幼儿的动机和兴趣,在幼儿园,老师对鸿儿多采取鼓励引导,看到他的点滴进步都会及时予以表扬,当鸿儿吃饭时桌面变干净些了、会分清裤子的前后不再穿反了,当鸿儿能够勇敢地爬上绳梯、会和小伙伴一起分享玩具时,老师都会给予一个微笑、一个拥抱、在额头上贴一个贴花。由于自己的表现得到老师的肯定,鸿儿会主动地重复正确的行为,进行自我强化,好的行为坚持下来就成为了习惯。老师给鸿儿安排座位时也比较用心,将学习中能保持正确坐姿、注意力集中、能主动与老师互动的幼儿安排在鸿儿的旁边,作为榜样给鸿儿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渐渐地鸿儿也懂得了学本领时要“小脚并并拢,小手放放好,眼睛看老师,耳朵听好话”,并且努力地照着儿歌的要求去做。

参考文献:

[1]石丽伟.母亲教养方式与幼儿入园适应关系的研究[J].学苑教育,2012,(14).

[2]刘大旗.家庭中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J].成才之路,2012,(01).

[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余玥.浅谈幼儿园教学中合理运用“正面教育”[M].科学大众,2012,(03).

作者简介:陶小萍(1972-),女,江苏南通人,南通师范第一附属小学幼儿园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幼儿教育。

上一篇:基于多维度的辅导员考核体系研究 下一篇: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网站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