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公差配合与测量》教学中发展学生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时间:2022-02-22 05:47:52

中职《公差配合与测量》教学中发展学生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摘要】《公差配合与测量》是职业学校机械、机电类学生专业课程的基础,在机械类专业课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由于本课程的概念多、符号多、叙述性内容多,且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有一定要求,故教、学都有一定难度。要教好这门课程,培养适应21世纪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需要转变教育思想,优化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具备零件图的识读和综合检测的能力,以服务于生产实际。本文根据机械类技工学校《公差配合与测量》的学科特点和教学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师有意识的启发引导,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和发展自己的能力。

【关键词】公差配合与测量 能力 提高 发展 激发 兴趣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251-01

1.引言

《公差配合与测量》这门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机械工人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与综合检测技能。它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是联系机械产品从设计过程到制造过程的纽带,是从基础课过渡到专业课学习的桥粱。它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熟练掌握生产技能。今天的中职学生,将来就是企业生产的劳动后备军。因此,我们必须使学生在学校打好能力发展的基础,教给他们驾驭知识的本领,学生毕业以后,就能不断的进行自学提高,并根据本学科领域知识发展情况,不断更新自己头脑中的知识体系,以适应企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2.正文

随着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机械设备及机电产品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公差配合与测量》这门课对中职而言已不是一门传统的专业基础课程了,而是一门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又具有较强实践性的综合课程。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动手能力,我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运用知识的能力为目地,进行教学改革,并取得较好的效果。下面具体谈谈在《公差配合与测量》教学中发展学生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2.1把发展学生能力列入教学计划,有目的地进行

中职教学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减少课堂理论教学时间,增加技能训练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时间,以提高学生的实作能力。按照理论知识“实用”、“够用”的原则,减少一些重学术、轻实践的内容,在确定教学计划时,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删去了量规公差、公差原则等重学术的内容,突出了光滑圆柱的公差与配合、游标量具、测微量具、指示式量具、角度量具、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等基础理论知识、技术测量知识和相关国家标准的使用等主要内容,并按学校的现有条件,尽量多安排实验课,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加强双基,深入钻研和掌握公差教材中发展学生能力的因素

双基是能力的基础,要发展学生能力,就必须加强公差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提供学生进行想象、思维等的加工素材,使他们在知识能力的获得、储存、迁移、应用和反馈中形成能力,也就是说能力是从知识技能中转化而得来,这就是强调双基的重要性的意义所在。

公差教材的各部分内容,对提高和发展学生能力各有其突出作用,因此,重要的是深入钻研,掌握教材的要求和深广度,以及重点、难点关键的同时,弄请公差教材的各部分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能力的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培训提高。

2.3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和发展学生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中,都是按部就班,每周几节课,分一学期或两学期将教学内容完成,这样做虽然体现了循序渐进教学原则,但往往出现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为了解决此矛盾,我校采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把《公差配合与测量》的理论教学和实验集中在第一学期的前十周完成,并且穿行,这样可使理论课与实验课有机统一,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验中进一步加深理解和学习理论知识。

将实物引入课堂,提高课堂教学实效。零件、装配体的测量与表达能力是本课程教学的核心目标,因此将典型机械零件引入课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听课的兴趣,增加学生对所要表达零件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在测量技能的训练中,要将测量工具、仪器和典型零件引入课堂,通过教师对测量方法的讲解和示范,让每一个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典型零件,并根据图纸中的尺寸和精度要求对零件进行合格性判定,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测量技能,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4摸清学生能力发展水平,因材施教

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是不同的,因此,必须摸清他们的能力发展水平,因材施教。如理论基础差的,可以从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并适当多布置一些课外作业让他们练习,以加强基础知识的掌握。又如动手能力差的,在加强实验的同时,多给学生练习的机会,如补做或重做一些演示或学生实验等等。对一些能力较强的,也要针对他们的情况及薄弱环节给予帮助,使之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如让他们在实习操作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之其操作技能水平快速提高。实践证明,针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一定的难度,但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来要求学生,对提高和发展学生的能力有很好的作用。但过多的相似而重复的习题,不仅无助于提高,而且有害。

在因材施教发展学生能力中,对人的素质与能力的关系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认为一个人的能力是先天素质所决定的,后天的教育没有什么作用,是错误的。我们知道天生的素质就是大脑的生理机能,各个人大脑的生理机能是不完全一样的,是有一定差别的,对人的能力有一定的影响,而关键是后天的教育,引导得法与引导不得法,其结果是不大一样的。

此外,要针对学生的问题,通过启发,示范、引导、进行教育,提高认识,不断扫除思想障碍,使学生自觉地按老师的要求,在实践中提高能力。

3.结论

由此可见,我们在《公差配合与测量》教学中,就应根据不同阶段,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有意识、有计划地把提高和发展学生能力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同时还要注重与其他学科的配合,特别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只有这样,学生的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实用教育学》顾明远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公共课《心理学》编写组

[3]《公差配合与测量》机械工业部统编

上一篇:浅谈初中美术特长教学的点滴感受 下一篇:对主体教育改革的认识及其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