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有机会的创新

时间:2022-02-20 05:39:27

人人都有机会的创新

杭州郊外,拥挤狭小的厂区办公室里,一位营销老总摆出几款新车车模,用各种方言,兴致勃勃地向我们演示他们如何实现语音交互。“我们做了很多微创新,在中国汽车市场有很多空间可以让你显得与众不同。”

上海浦东金融中心,一位在汽车业有超过20年经历的董事长很仔细地询问我们对于他们第一辆量产新车的试驾体验,他举了关于自己买衬衫和太太开车的例子,“中国人的需求还远远没有得满足,哪怕是在一线城市。”

中国还需要一家新的汽车公司吗?

上面两位的答案一定是肯定的,他们的新品牌和新产品正在接受这样的考验。问题是如何能让世界接受你。

本刊4月启动汽车创新案例搜集工作,长达半年的深入、行走、观察、坐谈、描绘,我们看到创新正成为一种通用语言,几乎所有的汽车企业,无论强弱,不分新旧,都在渴望以这种方式获得认可。

2013年度我们挑选了十个案例,它们来自于技术、产品、管理、品牌、渠道和商业模式各个方面。这并非是一个全样本的评选,也并非一封年终表扬信,事实上它们中间有一些还没形成气候,有些甚至还在遭遇非议和困难,有一些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汽车公司,不过它们都是这个行业新思维的敏感者、实践者。

我们旨在鼓励,无意妄下判断。希望作为一个半年走访而来的小型观察汇报,与大家分享创新在中国、在这个行业的一些有趣现象和趋势。

汽车业人才流动使创新力的扩散加速,同时独特的创新变得更加困难。产品及技术同质化的当下,传递品牌形象的营销策略也有同质化危险,如音乐营销、马拉松营销。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技术的创新停留在开发模式和市场拓展模式层面,革命性的技术创新和应用仍然需要等待。

国内互联网技术公司开始重视中国这个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新的应用软件和车企的合作大幅增加,但数据库的应用还停留在初始阶段。

在广阔多元的中国汽车市场,提供各种相关产品和服务的新品牌新公司仍有机会获得跨越式发展。

这是一个人人都有机会的创新时代。(文/邓林奕)

上一篇:e教徒的“金融审判” 下一篇:吴晓波 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