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同盟没那么可怕

时间:2022-02-20 02:59:32

价格同盟没那么可怕

康佳、TCL、创维、厦华、海信、乐华、熊猫、金星、西湖等九大彩电生产商曾于2000年6月21日在南京共同举行了全国彩电联盟第2次峰会。会议的主题是制订彩电的最低限价,希望能借此在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维持各家企业的利润水平。

但是就在九大彩电巨头确定“限期10天”把市场价格全部调整到位的最终时刻来临之际,就在峰会的召开地南京,众商家集体向一家发难,把自己买断经营的各品牌彩电大幅降价销售,有的竞降价达1000元从而引发了空前的购买彩电热潮。有的商场一大早还没开门就被围得水泄不通出现了少见的排队购买、排队付款的现象,顾客排的队伍竟长达数十米,而商场的十几个送货卡车也装满了待送的彩电。几天下来,各商场彩电销售额均比平时增长5至10倍。

彩电峰会限定29英寸纯平彩电价格在4000元以上,对这个限制,南京各商场均不予理睬。在南京商厦,熊猫29英寸纯平彩电只卖3420元。江苏省最大的百货公司――新百集团的电视机商场经理李巧生说:九大彩电厂家确定的“限价”,没有哪个厂家能真正做到。

对于南京商家在市场上的公然发难没有任何家彩电厂家表示异议,甚至都没有哪家企业发表评论。参加峰会的彩电企业只能尴尬地保持沉默。所谓彩电“价格同盟’仅仅经过几天的时间内就已经崩溃。

其实,对价格同盟更沉重的打击还不是来自南京的商家,而是来自当时正迅速发展的国美电器。当时的国美,还没有取得今日这样重要的市场地位。面对彩电厂商的价格同盟,国美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市场机会,于是,国美突然发力,反其道而行之,宣布调低彩电价格。

消息一出,业界为之震惊,双方的博弈成了绝佳的新闻题材,相关报道连篇累牍。消费者作为价格竞争最大的受益者,看到彩电同盟限价而国美降价,自然心向国美,这使彩电同盟渐成千夫所指,很快就土崩瓦解。在和彩电价格同盟的对抗中,国美几乎取得了全胜。在这次事件中,国美成了最大的赢家,其“低价”概念深入人心,市场形象一举确立。家电业也由此开始进入了“渠道为王”的时代。

当然,对于彩电企业的价格同盟,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也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当时的国家计委价格处宣布,九家企业达成的价格同盟违反《价格法》,涉嫌垄断。但是,还等不及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制裁办法,开放的市场就使得彩电价格同盟灰飞烟灭,成为过去时。而那些当初参加彩电峰会的企业中,有好几家现在已经从彩电市场上消失了。

从很早开始,就有人担心同行企业之间的互相勾结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直到博弈论产生以后,人们才真正理解为什么现实中很少有人会成功地组织和维持价格同盟。可以说,博弈论完美地解释了价格同盟必然走向瓦解的原因。

简单来说,当价格同盟形成以后,所有参与同盟的企业就面临一个诱惑,如果它及时利用其他企业维持高价的机会降低价格,就会迅速增加销量,并扩大市场占有率。增加的销量完全可以弥补价格下降造成的利润降低。可是,它为什么不选择坚持和其他企业商定好的价格呢?这是因为它无法信任其他企业能够抵御这样的诱惑,所以,先下手为强是最好的策略。在著名的“囚徒困境”中,两个囚犯因为被彼此隔开,而不能商定最优策略。但在现实中,即使企业可以面对面商谈,由于无法实现彼此充分的信任,它们也实际上相当于处在被彼此“隔开”的境地。

那么,是否可以说,如果能够形成企业间彼此充分的信任。就可以长久维持价格同盟呢?从理论上来说是这样的。什么情况下才能形成这种充分的信任呢?答案是,当政府出面以强制力和垄断维持价格同盟时,就会形成这种彼此之间的“充分信任”。在政府的强力作用下,企业可以不用担心其他企业偷偷降价,这时,价格联盟形成的人为高价就会长久地维持下去。

所以,面对价格同盟,公众要做的就是关注其背后是否有政府的强制力作为依托。如果有,对这种价格联盟是一定要坚决反对的,不过,这时实际上反对的不是价格同盟本身,而是在反对政府对市场秩序的干预和破坏。如果没有发现政府强制力的作用。那么,价格同盟就不足为虑。无须把它当回事,付之一笑可也。

其实,方便面的涨价并不出乎人们的意料。今年以来,许多食品及原材料价格都有了大幅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方便面虽然有可能不涨价,由企业自己消化上升的成本,但如果出现涨价,也很正常。

有人说,方便面企业可以涨价,但不可以串谋以后再涨价。关键是串谋,而不是涨价本身违反了相关法律规定。也就是说,只要企业不串谋,即使同时涨价,也不算违规。

这种说法没有什么实际意义。首先,在现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同行之间进行某种协商,实在是太容易了,甚至都不需要坐到一起。所谓串谋与否,实在难于判断。其次,如果确实出现价格需要上涨的市场变化,这时,同行之间的协商其实是有相当好处的。

假设,同行企业之间无法就价格进行任何形式的协商,忽然,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厂商怎么办呢?如果某家厂商率先涨价,它就要冒很大的失去市场占有率的风险,可是如果不涨价,经营压力又越来越大,甚至会难以为继。面对这种两难,厂商往往会选择采用诸如降低品质、减少分量等不公开的办法,进行事实上的涨价。这对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不利的。比正常涨价还要不利。因为消费者在这时不得不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面对质量下降等新的风险。对于厂商和消费者来说,这无疑是双输的局面。

事实上,本次方便面涨价以前,确实出现了部分厂商减小面块重量的情况,也就是所谓“瘦身”的隐性涨价行为。当然,后来随着价格的上涨,“瘦身”的问题应该被解决。但是,如果有同行之间的协商,就可以尽量避免这种隐形涨价行为,缩短同行之间彼此互相试探的时间,最大限度地减少市场中的败德行为。换句话说,如果市场环境决定了必须要涨价的话,大家同时涨,其实是无谓消耗最小的解决方案。

可见,在这种情况下,所谓价格同盟很可能是一种有利于市场、有利于消费者的行为,因为它可以减少必须进行的价格调整的时间和成本。于是,可以看到,在外部竞争存在、没有政府强制干预的情况下。如果不符合市场竞争价格,那么,价格同盟必然以失败告终。如果符合市场竞争价格,那么,价格同盟就是有利于消费者的事情。总之,只要没有政府强制力的存在,就无须担心价格同盟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相反,如果为了打破价格同盟而引入政府强制干预,这才是对消费者利益的最大损害。

而且,已经形成的价格同盟,即使符合市场竞争价格,也不可能阻止各个厂商继续通过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来尽可能降低价格,也不能阻止未来一旦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比如原材料价格出现下降时,厂商不会重新降价。实际上,现在有报道,在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方便面悄然降价的现象。

保护市场秩序最好的办法就是尽量排斥强制性的因素存在,尽量坚持各方自愿交易的原则。如果这个大前提不变,对于市场中出现的问题,市场制度本身正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上一篇:基金:危险的哄抢 下一篇:迪士尼的中国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