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001号员工

时间:2022-02-18 08:45:08

我们是001号员工

刚刚过去的锤子科技Smartisan T2会上,UX产品总监朱萧木被推到了台前,代替罗永浩完成了第二环节软件及操作系统的介绍―在这个靠着老罗个人魅力支撑的舞台上,他的出场让人意外,也获得了认可。

在搜索这个人背景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了他更有趣的身份,在锤子科技,朱萧木的工号是001,没错,在罗永浩宣布做手机后,他是公司招入的第一个员工。

“iPhone是个好手机,但你在使用时有没有发现它有很多问题?你想不想要改变它?”在决定招他入伙前,罗永浩这样问朱萧木,并最终把他放在用户体验总监的位置上。结合之后老罗屡次谈到锤子手机时引以为傲的用户体验设计,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初创公司时,这是老罗第一个想要落实的岗位。

这不是个巧合,结合几家创业公司的例子,你会发现公司对1号员工的招聘方向往往代表了公司第一步想要强化的领域:它预示着创始人当时最重视哪个方面、最需要什么人才。就像朱萧木一样,从1号员工的身上,可以看到这家公司未来一段时间的战略倾向。

硅谷的那些技术公司,微软、亚马逊、Google、Facebook,无一例外地,考虑第一位员工时总是想到技术开发人员;苹果、雅虎、eBay、Uber最开始却喜欢找运营管理类的人才;而像Airbnb、Instagram这些硅谷后来的明星公司,则更偏向找个能身兼数职的早期员工,当然这并不容易,Airbnb花了3个月才找到Nick Grandy这个懂产品管理、工程管理、在线市场的多面手。

个性相像、认同自己的价值观也是创始人在找1号员工时的考虑因素,在我们所采访的4家创业公司―追光动画、Uber中国、锤子科技和果壳网的1号员工身上,都能或多或少地看到创始人选择这些人的原因。追光动画的创始人王微是MBA出身,因此他找到了和他一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商业意识的殷钟睿;不走寻常路的罗永浩,则完全不介意把一个建筑师拉来做手机。或许就像Pinterest的创始人Ben Silbermann说的,“我们最初招募的,就是和我们很像的人。”

其实,在创始人和1号员工之间,不仅是前者选择了后者,大部分情况下,也是1号员工选择了它的创始人。要知道,了解一家有规模的公司的现状很容易,但和一个还未成形的公司去聊企业文化、项目前景这些内容是很空泛的―创始人自己未必知道能做成什么样―从职场角度来说,这无疑是个高风险的职业选择。因此,对创始人的信任是一切的基础。这种信任可能来自于对方的个人魅力,比如朱萧木很早就是罗永浩的粉丝了;也可能来自于之前合作建立起的信任感,曾和姬十三共事的那段时间里,徐明静认为他是个靠谱的人。“我相信这个人,不管他做什么,我都会看好。”某种程度来说,这也是一种风险投资。

这种略带理想主义的冒险精神的确在我们所采访的1号员工身上有所体现,他们会为实现个人价值,甚至改变世界这样的使命所驱使。除此之外,他们往往都有很强的执行力,或是拥有过硬的背景,能弥补公司的某些短板。

不过,成为1号是一回事,能跟着公司一起成长并成为核心是另一回事。假如你有机会成为1号,要想做出成绩,有些事情你得弄清楚,比如是否认同创始人和公司的风格、身为1号所担负的职责是什么、原先的工作经验是否适用于这个创业公司、所在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等。1号员工在进入公司后的一段时间里,可能会面临工作内容和方式的改变,遭受不小的压力,这在我们接下来的故事里并不少见:原本负责人事和行政的徐明静并不擅长财务,但果壳的发展某种程度上迫使她的角色发生变化,并同时承担起公司的财务工作。

这个角色的特殊性对1号员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时候,他们需要灵活的变通能力,要能在一家创业公司担任多个角色―这是创业公司发展初期的特点。他们还要有点冒险精神,敢于提出一些不同的意见。并且作为初创公司的第一位员工,主动性、愿意学习和吸收新东西的意愿也很有必要。

当然1号员工这个身份的诞生有其偶然性,也没必要刻意追求。从整个职业生涯看,1号员工的角色只是其中的一种经历,在接下来的4个故事里,我们能看到这些1号员工做得好的地方,这个特殊角色带来的挑战和变化,最终都会成为这些人的职业优势。

Uber中国001 吴玲洁

“1号员工并不是人人都要走的路,但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吴玲洁在加入Uber之前,对创业知之甚少,更没想过去一家初创公司成为1号员工。因为大学主修公共关系专业,进入公关公司是她原本设定的职业发展。

她对于Uber的最初印象来自纽约时尚圈的朋友。他们去参加派对或时装周时,总要精心准备着装,并选择体面的出行工具,Uber是他们常用的选择―2011年,刚进入纽约的Uber以高端豪车租赁来打开市场,这个有趣的打法让吴玲洁印象深刻。

2013年10月,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她应聘了Uber中国市场经理的职位。此时,刚宣布进入中国不到一个月的Uber正在搭建中国团队,而在公关公司上班的吴玲洁“想要做一些实实在在能够影响别人的事”。

面试过程让吴玲洁对这家公司更有好感。“面试官很坦白,告诉我他们在中国几乎是零基础,需要学习很多本地化的东西,态度很诚恳。”她很快决定加入。

刚开始的拓展工作很辛苦,尽管在国外已经有一些基础,但Uber对于中国市场来说仍然是个新品牌。于是吴玲洁每天给租赁公司打coldcall、参加各种行业会议,尽可能地给人介绍这个品牌。

Uber之前已在新加坡、中国台北等亚洲城市和地区有了成熟的运营经验,内部形成了一套“铁三角”的组织架构,分别是运营、市场、协调者,这套架构如今也用在中国市场。在铁三角的另外两端还未补齐之前,吴玲洁还必须承担那两部分的工作。她几乎有一整年的时间都在兼顾客服工作,回复每位用户的反馈。“上海最早一批用户,几乎都收到过我的邮件。”

有时,朱萧木的想法甚至会很荒谬,比如一次会议上,他提出要做一款全透明手机。“我说完以后大家都在笑,他们觉得我疯了。”为此罗永浩曾提醒过朱萧木,但消停了一阵,他又开始继续说自己对产品的想法。“慢慢找对了感觉,也找到了这个行业的边界。”

团队规模的快速扩张一度让朱萧木感到吃惊,第一次意识到团队扩张是在人数达到100多人的时候,“这个我从头到尾看着长大的公司居然出现了我不认识的人,当时觉得挺震惊的。”但当公司人数从100人上升至700人时,朱萧木已经习惯了。

人员的扩张也让朱萧木的身份发生了变化,他不仅需要承担用户体验设计的工作,同时他还是一个管理者。“我现在慢慢取代了老罗之前的角色,我会把我的想法告诉手下的人,然后由他们去做我以前做的事情,传达我的想法。”

果壳网001 徐明静

“1号员工就像‘干细胞’一样,要有无限的分化潜力。”

在跟随姬十三进入果壳网之前,徐明静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某个创业公司的1号员工,当时她差点儿就成了一名全职太太。尽管在这之前,她已经在一家上市公司做了4年的总裁办助理,又在博闻网做了1年的人事和行政。

在一次MSN闲聊中,以前博闻网的同事姬十三告诉她自己想为新公司找做行政和人事的人,当时在家已经有点闲不住的徐明静抱着找点事做的心态答应了。

这家公司就是科学松鼠会,是姬十三的第一次创业。2009年4月,徐明静第一天到办公室时,感觉暗暗的,好像除了沙发、餐桌,也没什么东西了。在姬十三要创办果壳网时,科学松鼠会里处于全职状态的人仍然没几个,徐明静自然也接手了果壳最开始的行政工作。

说是行政,但其实从注册公司、找烧饭阿姨,每天早上给公司开门,到发招聘启示,甚至做账、出报表这些财务方面的工作,都由她来做。然而这些繁琐的工作却是公司创立初期最先面临的问题,初创公司对于行政职位的要求,也往往是需要一个会行政、人事和财务的多面手―这样的人并不好找,“那会儿他们连公司开户都不会,弄得头疼脑热的。”

徐明静最开始的工作就是处于什么都干的状态,“公司发展起来后,工作当然更标准化,后来的员工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更专业和有针对性,和他们相比,1号员工就像‘干细胞’一样,要有无限的分化潜力。”

没两年,果壳网开始了A轮融资,这也是徐明静在事业上的转折点。原来她压根没有想过自己是在做所谓“创业”的事,随着公司发展步入正轨,她才意识到,不可能再抱着当初过来时的心态。与姬十三建立起的信任,让她选择留下来,“老实说我当时并不是看好果壳的未来发展,我更看好姬十三做的事。”

公司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果壳网最初的记账工作比较简单,财务管理也不规范,但在面临融资时,需要向投资方提供准确的财务数据。为此徐明静特意向姬十三申请了一名会计,自己则跟着会计学习,把对方做的工作再学做一遍。因此尽管后来会计突然离职让徐明静差点崩溃,但之前的基础让她熬了过来。

融资的过程让徐明静学到了很多新的东西。有一家投资方问他们要现金燃烧率,当时她就懵了,她从来没听说过财务指标里有这个概念,“在负责行政和财务的阶段我觉得可以得心应手,但融资是我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所以特别有挑战。”好在姬十三总是信任她,A轮融资之后,她就把精力主要放到财务上了。

徐明静认为1号员工进入公司时的考虑跟普通员工是不一样的,因此他们往往会选择做公司最需要的事情,即便一开始并不擅长,也会逼迫自己在短时间内成为内行。“公司白手起家时,所有的工作都是自己找的,没有人安排你到底做什么,也没有标准,你这样做完全是出于对公司的责任心和自己的上进心。”

某种程度上,1号员工也意味着更多的压力,“公司是在发展、壮大的,如果你停止不前,是无法跟公司共同成长的,你不跟上,公司就要招新人,你头上的leader可能越来越多,你可能也不会待到现在了。”

如今已经成为综合管理部负责人的徐明静常常忘了自己1号员工的身份,只有在偶尔加完班,看到果壳网位于郎园Vintage的办公楼上“果壳网科技有意思”这几个发光的字时,她会有些感触,当初自己看着这几个字被一点点放上去,一晃已经6年了。

上一篇:雾霾在外甲醛在内谁来守卫车内空气安全? 下一篇:公众号太多,也是一种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