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教学活动的实施策略

时间:2022-02-18 02:58:28

探究性教学活动的实施策略

探究性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遵循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给学生以最大的空间,能根据教材提供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是课标在7-9年级阅读教学目标中规定的一项具体而又重要的内容。课标的表述是这样的:“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可见,课标突出地表现了对义务教育阶段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视。所以我们所实践研究的“文学作品探究性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策略” 正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新理念的指引下,调整语文教学的视角与落点,对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不合理定位进行改革的有益的尝试。这是一种以语文课堂为主阵地、以散文和小说为主要阅读对象的探究性教学活动。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问题为中心, 以思维强化为训练程序,以散文、小说为基本探究内容,以朗读、赏析为要求,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教学形式。

一、创设情境,以激活探究意识

1、课始设“悬”置“念”,启动“探求”意识

书画大师吴昌硕称赞潘天寿的作画――“天惊地怪见落笔” !其实上课也是。教学伊始,精心设计新课导入,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起,从而引起学生探索课文内容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求知识。

2、课中设“障”布“疑”,激发“悱愤”状态

创设情景,还应激发学生的“悱愤”状态,石激浪涌,使学生形成冲突,从而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学时,可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灵活地运用各种教法,有意识地设“障”布“疑”,才能引发学生探究问题,使问题变“不疑”为“有疑”,又使问题变“有疑”为“不疑”。

3、课末留“疑”存“惑”,导学生“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探究性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45分钟上课时间快结束了,但学生还“疑”犹未尽的现象。这时候教师巧妙地创设“悬念”情景,就可以起到“以文本为引子,导学生步入文学殿堂”的作用。

二、挈领而顿,以主问题引领探究

探究性课堂教学活动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可以说,问题是探究的起点、路径、轨迹。教学中,问题从何而来?一方面来自教师――课堂教学组织者根据预定的教学目标,提出问题引领学生思考、探究;另一方面来自学生――学习阅读的主体在阅读中生成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学生阅读中思考、感受的结果,有些是不解惑,有些则是歧见与新识。应当说这两类问题都有其自身的价值,但我们更关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的开发、生成与探究。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急不得的,教师一定要有耐心,有信心,一定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畅所欲言。对于学生提出的形形的深浅不同的问题,我们一般指导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解决难度较小的问题,把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再带到班级交流,甚至再次整合,留精去粗。学生的提问可以使学生从自己的内心体验出发,从中获得发现知识的惊奇与自豪,满足求知欲的愉快以及创造的快乐;而问题的整合不但使学生有了更多的进行阅读探究的时间,而且能让学生在亲历问题提炼的过程中真正“学会提问”。

三、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教会学生寻找疑点

学生提问质疑,是一种既古老又现代的教学方法。朱熹早就指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法国教育家弟斯多惠说:“一个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学生之想学,教学生之想教”正是我们“探究性课堂教学活动”课题实施时所倡导的 。我们鼓励学生积极提问, 然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却常常遇到:学生提问,不是抓住主题,而是支离破碎,不得要领,或只是在一些细枝末节上纠缠不休。如何让学生问出精彩?叶圣陶说:“内容方面固然不容忽视,而方法方面尤其应当注重”。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也曾敦促我们教师“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所以我们必须给学生以方法上的指导,教会学生寻找疑点。

语文探究性教学活动,也促成了教师角色的转变。首先是变课程知识体系的传播者为真正平等意义上的对话者。因为要“学学生之想学,教学生之想教”,教师就必须淡化课程中的预定性和统一性,加强再生性和多元性。从而打破“教师中心”,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室“文化平台”,使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究学习的可能成为现实。其次是变教材的忠实执行者为新课程的开发者。我们一方面对现行教科书上的内容进行自主选择和重组,有所取舍;另一方面积极引进新教材中经典文学作品,拓宽了课程的内涵和外延。第三是变课程的评判者为课程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我们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捕捉学生个性发展的闪光点,在课堂上能够经常的给予学生鼓励、肯定,以心灵拥抱心灵,以激情点燃激情。

参考文献:

[1]《探究性学习教学示例》 郑桂华主编 浙江教育出版社

[2]《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 韩雪屏 著 四川教育出版社

[3]《论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 余映潮――《语文教学通讯》2003.5

[4]《利用阅读期待提高阅读质量》 沈江锋――《语文教学通讯》2004.6.7

上一篇:无参考模糊图像质量评价改进算法 下一篇:基于要素禀赋理论浅析中国的对外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