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时间:2022-02-18 11:28:28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何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将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以学生为主体

课堂教学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其关键是要摆正教和学的关系。教和学的成败在于教师能否借助教材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又不能简单地直接灌输,应该从参与意识入手,通过教师的巧妙设计和合理的引导来养成和实现。

首先,教学中要变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结构为“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讲教师听”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三向结构,从而改变学生的被动地位,使学生能独立思考,主动求知,敢想敢说,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能力的发展。

其次,要尊重学生。教师要把自己看作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当中,与学生平等对话,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被教师重视的、关注的,从而激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调动起强烈的情感动力。

再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实践证明,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保证。因此教师要在提出学习要求、明确教学目标方面,在设计听、说、读、写训练的方式方面,在指导学生领悟和掌握方法方面,在“精讲”方面起主导作用,以便更有效地发挥主体作用,促进其能力的发展。

二、以兴趣为先导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于精心创设一个让学生置身于其中的情境。这种情境是作为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和感悟的“教学刺激”和“学习条件”而存在的,它只是借助于某些可供利用的资源去唤起学生的内心活动,去调动学生的经验储备,使他们自主地学习。常言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一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使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充分调动其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所以,在教学活动中要千方百计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为动力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使其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角。

三、以实践探究为动力

教师是施教的主体,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因此,教师要学会调控课堂,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不仅要引导他们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而且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促使他们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究。

长期以来受被动式学习习惯的影响,使得我们的教学成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念学生抄”的知识结论复制过程,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实践、探究。这样的做法,只能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却阻碍了其能力的发展。我们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历、认识经验,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边做边学,在做中体验;开启学生的思维活动,启发学生的内驱力,触发学生的探索意向,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望,用已知去掌握未知,用已能去掌握未能,使学生的思维在临界点上发生更大的飞跃。于是,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开放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促进了学科间的融会贯通,使学生在兴趣的支配下开放自己的手、口、脑,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增强了语文综合素养。学生在学好语文的同时,形成了主动学习的心态与能力,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而且发挥了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到落实。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探索。

上一篇:高中英语教学策略初探 下一篇:家访构建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