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隐形课程的高校音乐欣赏课

时间:2022-02-17 06:37:33

作为隐形课程的高校音乐欣赏课

[摘 要]隐形课程在高校环境中以内隐形式呈现,它是20世纪中期课程领域提出的新概念。隐形课程对学生的审美意识、道德情操、思想素养、综合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高校隐形课程之音乐欣赏课需要以形象思维去赏析,以逻辑思维去分析音乐作品,其能融合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民俗文化、哲学、美术、等各方面于一体,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各方面以良好的引导和培养,有助于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此课程的开设意义深远。

[关键词]隐形课程 音乐欣赏课 内隐形式 意义

一、高校音乐欣赏课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教育部2006年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提出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的目标:“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味,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指出:“公共艺术课程与高等学校其他公共课程同样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公共艺术课教学是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一方案的出台,明确道出了作为隐形课程的高校音乐欣赏课开设的首要意义:提高审美能力。众所周知,审美能力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美的认识和发现的能力,是对美的鉴别力,是对存在事物的一种主观感受与评判,是感性与理性、认识与体验的协和统一。大学生个体受其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地域风俗、宗教思想、文化素养的不同影响和制约,产生了个体间审美能力的差异:部分拥有较好审美能力的学生,将拥有更多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而审美能力偏低的学生,则难以深切体会到万物的美好与精神上的恬静。因此需要一个平台,让大学生在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共同提升审美能力,以便毕业之后,能从内心深处更真切地体会到社会之美,自然之美,人性之美,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新生的事业和未来的自我,为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建设注入蓬勃朝气。

高校音乐欣赏课这一平台,利用有规律的周期性教学,对学生进行引导性的倾听和鉴赏音乐,对音乐感受进行分解体验,推荐经典,类比音乐,以丰富的音乐想象力和形象思维对这门流动的艺术进行刻画和反映,增添画面感与情绪色彩,并结合内心情感对作品进行分析鉴赏,实际上,这就是一个刻画美,追求美,完善美,审视美的过程。而最重要的是这一“审美”过程的终止,恰恰又是“二度创作美”的开始。所以,作为隐形课程的高校音乐欣赏课,其意义不单是引导学生完成单纯的音乐作品赏析,也不只是单纯地提升审美能力,其最终目的是培养良好的审美能力,用以去创造去发现更多的人生之美。

二、高校音乐欣赏课有利于学生修养身心,陶冶情操

中国教育制度中,素质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在长期坚持、推广,音乐教育更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大力倡导。音乐教育对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气质修养,以及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什么音乐能陶冶情操?从物理和生理的科学层面来看,是因为音乐的规律性声波震动能促使人体细胞产生同步的和谐共振,引起细胞按摩运动,刺激提高人脑皮质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产生个体不同的情绪体验,从而改善态度和行为。从历史来看,古往今来,音乐就一直与“提升修养、陶冶性情”紧密相连。

古希腊时期,人们信奉音乐能驱魔治病,使人崇善,认为音乐本身充满了神性。伟大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赛诺思曾提出,音乐教育的目的是要把人教育成美和善。他们十分重视音乐的教育功能,提出音乐的社会教育功能观点,认为音乐不是纯粹的娱乐享受,而是可以摈弃邪恶、训练心志的,最好的音乐能够使最优秀、最有教养的人快乐,特别是使在品德和修养上最为卓越的人快乐。古希腊的主导思想即是:音乐是净化心灵、教化品性的重要手段,好的音乐可以使人向善,不好的音乐可以使人品行不端。

在中国,人们极早便发现并重视音乐对情操的影响。如“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致乐以治心”(《礼记・乐记》)。

在当今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大学生面对社会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时,能否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吸取正能量,摒弃负能量,能否张弛有度,把握自我,积极向上?这就需要高校开设隐形课程的音乐欣赏课,音乐欣赏与专业教育共同结合,使学生在紧张中放松身心,调节心境,梳理思维。让学生进行音乐赏析,实际上是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音乐风格、主题思想、表现手法等诸多方面进行细致深入地分析,把握作品里的音乐形象,领会作品中的人文情怀,汲取艺术精髓,借以清除人生的困惑,净化心灵,升华情感,从而完善自我的道德观、价值观。

音乐欣赏课,即通过欣赏音乐,以最迅速、最敏捷、最深入持久的方式直击人心,驱赶浮躁,释放人性,给人以美的感受、美的熏染,使人舒适安宁,使人精神振奋。这门蕴涵情感最丰富的音乐艺术,把学生对爱与被爱的向往,对人与人之间最真诚的感觉拖出来,以独特的魅力,将人性本质里最善良、最纯真的灵魂洗涤出来。通过赏析的途径,敲开学生伪装的冷漠铠甲,直达温暖的青春灵魂。

三、高校音乐欣赏课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作为隐形课程的高校音乐欣赏课,不只是纯粹地“听”,更多在于“赏”。如何“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作品的创作年代,讲解时代特点;结合作曲家的成长际遇,讲解人文精神;结合作品风格,讲解音乐思想上的“百花争鸣”;结合音乐特色,讲解民族文化;结合艺术价值,讲解历史的进步与革新。

如赏析古希腊音乐,加入神学以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理论;赏析《黄河大合唱》、《红色娘子军》等作品时,加入中国的抗战历史,融入爱国主义教育;赏析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等作品时,结合作曲家的性格特征和人性精神,融入“自强、自爱”的人生观教育;赏析巴洛克音乐时,涉及建筑学的巴洛克风格;赏析维瓦尔第的《四季》时,涉及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精神;赏析瓦格纳、德彪西的歌剧时,涉及美术的印象主义画派以及创新革命意识;赏析藏族音乐及巴赫的音乐作品时,涉及宗教文化信仰等。

音乐欣赏课,其早已不是局限于音乐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这门公共隐形课程的开设,不再是单一的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通过纯粹的音乐听觉,把人类视如珍宝的艺术遗产推广给更多的年青人,将各类学科以及多元的文化价值观,有机地整合,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智力,提升综合能力。

总而言之,作为隐形课程的高校音乐欣赏课,需要学生良好的领悟力和理解力,需要涉及人文、历史、哲学、美术、宗教等各学科领域,需要以形象思维赏析,以逻辑思维分析。它能开阔我们的教育视野,丰富我们的教育内涵,使更多的大学生群体接触到优秀的艺术作品,共享人类音乐文明的优秀成果,接受美好的艺术熏陶,慢慢感染,潜移默化,它是一门极具综合性的能力培养课程,是在高校教育中尤其需要重视的一门隐形课程,亦应是我们音乐教育的理想与追求。

参考文献:

[1]傅民.浅谈音乐教育与大学生素质教育[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7.(6)

[2]李响,吕妹琦,李阳.浅析音乐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必要性科[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9(4)

【本文为2013年度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XJK013CTW026)成果】

上一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分析 下一篇:热迪力·阿布拉:阿尔曼与梦想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