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对学校素质教育推动的研究

时间:2022-02-16 08:38:16

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对学校素质教育推动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7-000-02

摘 要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本文基于竞技体育教育盛行的现状,立足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教育中缺失的现实,分析了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强身健体和素质培养作用。除此之外,发展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也顺应了我国教学师资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大、民族众多的现实,据此,作者提出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要立足现在、面向社会、着眼未来等相关建议。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学校素质教育 传统文化 教学改革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尽沧桑,经久不衰,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即中华历史上一个或多个民族内流传或继承的体育活动的总称,具有体育性、民族性、传统性三个特征。长期以来,我国体育教学重视竞技体育,忽视传统民族体育的缺陷日益明显。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学校体育课堂教学中,使得教学内容多样化、灵活化,有利于学校教学素质的提高。

一、我国现阶段体育教学的现状

我国重视竞技体育,忽视传统民族体育的现实。毫无疑问,从20世纪50年代的前苏联劳卫制体育到20世纪80年代引进日美国家的快乐体育模式,我国的体育教育取得了很显著的进步。但是长期以来,我国体育教学存在着重视竞技体育,忽视传统民族体育的缺陷。很多学校仅仅把体育教学的重点放在增强学生体质、素质和教学的技术、方法等方面,很少有学校真正重视民族传统体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也很少有学校真正做到竞技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相结合。

轻视民族传统体育,民族传统文化没很好普及。长期以来学校体育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终身体育、增强体质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学校体育教育中是以西方竞技体育为主,与我国惩恶扬善、除强扶弱、尊师重教、孝悌为先、救厄济困等传统文化价值观不想符合。而由于教学体系中轻视民族传统体育,谦和忍让、立身正直、见义勇为、尊师重教等与国人民族情感相吻合的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普及。而日本的柔道、韩国的跆拳道都是在借鉴中国武术的基础上,并形成自己的核心文化并走向世界。

竞技体育的标准较高,部分学生失去对体育的热情。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足球篮球等竞技运动项目对于学生自身的体能和技巧要求过高,而广大学生由于自身对体育的兴趣、身体素质、基本体育技巧等方面的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很多学生部分对竞技体育的热情度不高,失去了体育课本身具有的生动活泼,身心愉悦的特点。

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适合我国学校素质教育现状

(一)民族传统体育适应了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我国现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教育差别大。由于教育经费和体育设备等方面的欠缺,西方竞技体育如田径、体操、球类等很难在边远地区得到普及。而民族传统体育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资金投入小、简单易学、易于开展。学校体育引入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由于简单易学、简单易教和简单易赛等特点,使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的开展具有可行性,减少经费投入,而且在对学生的强身健体、高尚娱乐、素质教育等方面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具有广泛的普适性。为此,因地制宜,选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与现代竞技体育教学内容兼容互补,更利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使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同步发展。

(二)民族传统体育符合我国传统文化的要求

首先,我国民族众多,各民族文化内容丰富。民族传统体育比如抢花炮、打格螺、扳手腕、踩高跷、跳龙门、舞龙耍狮体现了各民族风格迥异的民族文化。民族传统体育种类众多、丰富多彩的内容可以满足各民族的需求。其次,民族传统体育有利于弘扬中华文化,形成民族凝聚力。在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各民族不同传统体育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流,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使各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高校能得到较好的传播。最后,民族传统体育可以让世界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提高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三)民族传统体育符合我国现阶段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要求要求体育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 的指导思想。民族传统体育可以结合当地的课程资源、本校特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多种教学资源,综合利用地方特色,充分调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以民族体育为特色的素质教育,发挥体育在培养人、教育人、塑造人等方面的不可代替作用。

三、民族传统体育对学生素质教育推动的作用

(一)民族传统体育提高了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首先,民族传统体育的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的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民族传统体育的民俗性、娱乐性、竞技性等特点使学生在愉快反复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对成功、失败、努力、汗水的体验,形成了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其次,民族传统体育的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实践活动,比如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学生在相互较量、切磋武艺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吃苦耐劳、遵守规则、公平竞争的价值观,学生不仅能达到生理和心理满足,实现促进身心健康的作用,还能对民族文化心理产生认同作用,起到文化传承和加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最后,民族传统体育有助于培养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现代学生大多出自于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很多学生家庭的溺爱形成了贪图安逸、意志力不强、心理素质较差的特点,我们要用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去激励学生坚持不懈,勇于迎接挑战,提高学生的思想人文素质,促进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立足社会。

(二)民族传统体育提高了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

一方面,民族传统体育使学生直接参与体育锻炼,促进学生体能的健康发展。身体素质是人的体力、经力、耐力、毅力等的综合表现,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物质基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抢花炮、打格螺、摔跤、踩高跷等,以其特有的民俗性、娱乐性、竞技性,使学生积极快乐的参与体育锻炼。另一方面,民族传统体育以兴趣为导向,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繁多、内容丰富多彩,而且易于推广,不受教学设备和教学场地的影响,有很大的灵活性和适用性。另外,民族传统体育有利于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现代竞技体育由于教学场所、体育设备的限制无法实施。而民族传统体育形式多样、对场所和体育设备的要求较低,可以真正在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实现全民健身的目的。

(三)民族传统体育提高了青少年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对内,民族传统体育能使学生在锻炼各民族体育的同时,增强对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促进民族团结。民族传统体育具有较好的民族特色,能够很好的体现或地域特色的多民族文化,使学生在体育锻炼的同时,能更多地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不同民族文化。对外,民族传统体育有利于促进我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促使各国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日本的柔道、韩国的跆拳道正是在借鉴中国武术的基础上,并形成自己的核心文化并走向世界。

四、对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建议

首先,要改变以往体育教育只重视西方竞技体育,轻视民族传统体育的观念。教育观念是教育政策得以实施并发扬光大的根本,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在传统体育项目上的知道,培养起学生对毽球、跳绳、跳皮筋、秧歌舞、拔河等传统项目的兴趣,只有这样,民族传统体育才能在现阶段学校教学中占据一席之地。

其次,改善师资队伍,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目前,由于各学校的老师多是学习篮球、排球、游泳等西方竞技体育出身,自身对民族传统体育了解缺失,导致各学校民族传统体育的师资力量薄弱。相关部门应该实施相关政策,如招聘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毕业生,为在职体育教师定期提供学习民族传统体育的相关培训等方法来调整师资队伍。

最后,教育部门应该根据各民族地区的特点,编写出全面的、实用性强的民族传统体育教材,将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教育融合起来,不能仅仅依靠教师自身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教学。同时,编写民族传统体育教材不仅对教师的授课形成指导,也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 李江平.民族传统体育与素质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7(3).

[2] 李国冰.论民族传统体育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功能[J].中国电力教育.2008(4).

[3] 任琳.成都市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教学相结合的探讨[J].高等教育发展研究.2008(6).

[4] 符彦.中小学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价值解读[J].科研平台.2010(6).

[5] 李善蓉.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价值分析[J].新校园.2010(8).

上一篇:德约科维奇在硬地场比赛的技战术运用研究 下一篇:核心力量训练在田径运动项目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