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路径优化研究

时间:2022-02-16 05:49:04

新常态下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路径优化研究

摘 要:县域经济在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尤其是在河南这样的农业大省,县域经济在区域地域系统中的地位尤其重要。因此,在新常态下研究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县域产业结构特征探讨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针对性提出各类县域经济不同发展路径,全面推动河南省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常态;河南;县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7-0148-02

一、研究背景

第一次提出“新常态”是在2014年5月考察河南省的行程中。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从结构层面看,经济结构全面变化,优化升级;从动力层面看,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化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中国国民经济中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基本单元,国民经济的基本支柱和调节城乡关系的基本环节。《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2016)》指出,“2015年,中国经济仍旧延续了深度调整的态势,县域经济增速总体出现更为显著的下滑,更多县域经济体出现更大幅度的负增长,对当地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在新常态经济发展形势与在城市经济依然发挥“排头兵”重要作用而农村经济作业依然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形势下,县域经济长期被忽视而导致作用尚未完全开发与发挥,制约了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新常态下的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河南省县域总数108,其中包括88个县和20个县级市,50个市辖区。据2015年河南省统计年鉴,河南省总人口大约10 722万人,县域平均面积近1 400平方公里,县域土地占全省的90.7%。河南省108个县域经济的GDP总量达24 454.28亿元,占全省GDP总量的69.9%。在2016年在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中,河南省有新郑、巩义、荥阳、义马、新密五个县域上榜。全省县域经济已经成为支撑河南省的根本经济,因此,立足河南省县域经济现状,依据县域GDP、产业结构比重等指标对108个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分类,分为工业主导型、农业主导型、第三产业拉动型等三大类型。

1.工业主导型县域经济

工业主导型县域,是指工业产值在GDP中占主导地位或绝对优势,工业的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其中一部分工业主导性县域经济依托本地区的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比如,荥阳矿产资源丰富、义马市的煤炭储量21亿吨,素有“豫西百里煤城支撑”之说,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这些县域经济主要是对资源进行加工,创造工业产业链,开辟县域经济发展道路,培育支柱产业,从而提升县域经济整体实力。

2.农业主导型县域经济

在农业主导型县域经济中分为现代农业主导型和传统农业主导型。对于现代农业主导型县域,第一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在10%―20%,第二、三产业总产值比重达到80%以上,第二产业比重平均达到60%以上,通过发展农业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对于传统农业主导型的县域,大多是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如河南省的正阳县、封丘县、滑县、淮阳县、杞县、内黄县等县域,其第一产业产值占县域总产值比重的30%以上,缺乏工业资源和工业基础;第二产业的比重低于50%,县域经济发展缓慢。整体县域经济实力较弱,在全省的县域经济排名中较为落后,甚至个别县域经济的发展史水平属于贫困县。

3.第三产业拉动型县域经济

在第三产业拉动型中,该县域经济主要利用县域内自然人文景观、传统文化资源或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且其第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多在30%以上。如鲁山县、卫辉市、嵩县、武钢县、偃师市、洛宁县、汝州市、陕县等县域,主要通过对现有自然人文景观、传统文化等资源的开放,通过发展旅游、文化等第三产业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新常态下的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瓶颈

河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在各县域结合自身条件和优势的情况下,因地制宜,探索出了具有特色化的县域经济发展道路,取得一定成绩。《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人均GDP为49 992元,而河南省人均GDP为39 123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河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河南省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县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由于河南省各县域经济发展的条件差异从而导致县域间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从《2015年河南统计年鉴》数据发现,河南省108个县域中有11个县的人均GDP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1.5倍以上,属于河南省县域经济水平最发达的地区,这11县域分别为义马市、荥阳市、新郑市、中牟县、沁阳市、新密市、巩义市、新安县、淇县、孟州市、登封市;而不及全省人均GDP50%的县域,是河南省县域经济中相对贫困的地区,如邓州市、平舆县、卫辉市、柘城县、淮滨县、获嘉县、虞城县、商水县、正县、沈丘县、卢氏县、南召县、郸城县、社旗县、息县等,这些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整体滞后。

2.产业结构比例不协调

据《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8.9%、40.9%、50.2%,而河南省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11.4%,48.4%,40.2%。个别县域如义马、巩义、登封、新密市、荥阳市、中牟县的第一产业却不足5%。另外还有一些县域如河南省的正阳县、封丘县、滑县、淮阳县、杞县、内黄县、新蔡县、睢县等县域,第一产业比重超过30%,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属典型粗放型农业发展模式,县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四、新常态下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路径的优化建议

在新常态背景下,河南省必须创新县域经济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总的建议是,在准确把握新常态形势下,河南省及各级政府积极引导,继续坚持不懈深化经济改革激发县域经济的创新活力,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培育和壮大区域特色经济,逐渐扩宽县域经济发展的视野,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机制,促进县域间经济协调发展,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实现区域的辐射范围和作用,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原则,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不同区域的共同可持续发展,实现河南省经济的稳健发展。

(一)工业主导型县域经济的发展路径

1.加强政府引导,加大资金扶持

在河南省各级人民政府的引导下,加强政府职能,对于工业主导型县域的发展要有计划地利用和开发,发挥政府引导改造传统产业。尤其对于资源衰退型的县域而言,应加强对资源老工业基地进行改造,逐渐改变县域发展模式,引导其从衰退型的资源主导型的传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向其他类型的转变,分阶段制定县域经济振兴规划,引导财政加大资金扶持,发挥政府导向作用;并且要对老工业区的环境进行治理,如填充废井等措施。

2.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新型工业化

从现有数据来看,县域经济水平高、发展快的地区,都是依靠工业拉动经济增长,处于县域经济的起步阶段,很多工业存在规模较小,技术相对落后等情况,建设新兴工业特色产业集聚群,加快产业创新步伐,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解决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的矛盾走资源节约型道路。增强推进新型工业主导型县域建设,强化工业主体意识,优化工业经济结构。完善县域功能,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力和集聚力,优化城市环境,创新创业,发挥重点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充分发挥本地区的区域优势,形成特色优势行业,吸引资金和技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稳步升级,形成产业集聚优势。

(二)农业型县域经济的发展路径

1.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对于以发展传统农业型的县域经济模式而言,农业生产并没有形成特色优势,民众人均GDP不高,普遍低于河南省人均GDP水平。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要优化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针对不同传统农业型地域的农产品优势,要因地制宜,优先发展和选择市场前景较好、经济效益较高的农产品,发展县域特色农业经济。加快科技转型,加快县域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和外部环境,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投入,提升农业科技含量,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这也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过程中的必然选择,从而扩大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和规模,更好适应市场需求。

2.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做好农产品深加工

尤其对于河南省县域以农业为主、基础设施农业生产水平低、抵御各种灾害的能力较差,同时经济相对落后、农业又是其县域经济的主要来源的地区,农业关乎整个县域内人们的温饱问题。据统计,这些县域的粮油、豆类、蛋类等主要农产品产量较高,但产后加工程度较低,造成很多农产品进入市场之后供过于求而价格暴跌,甚至很多新鲜蔬果烂在田地中无人问津。因此,要在农业产品的基础上进行产品的深加工,应对市场中供过于求的现状,缓解农民因农产品投入大而产出低甚至亏损的现状。如τ诤芏嗯┎品,可以采用科技手段,加工成易长期储存的罐头包装等形式农产品,减少亏损,扭转单纯只靠农产品输出的局面。

(三)第三产业拉动型县域经济的发展路径

1.强化县域文化产业特色,开发旅游商品

尤其是拥有较好自然人文景观、传统文化资源的县域,应加快服务性政府建设步伐,合理科学规划现有资源,发挥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和作用,发展文化产业特色和重点,开发具有县域特色的旅游商品,带动其他乡镇和相关产业发展,提升县域经济的优势和竞争力。比如,河南省浚县近来年在政府积极引导文化产业发展下,形成特色文化产业,举办以浚县正月古庙会为代表的民俗文化节,节庆期间最高日客流量可达20多万人,成为华北第一大庙会,并且民俗节中有各种民间手工技艺,如泥咕咕,已经成为有着浓厚的文化特色,深受广大群众和专家学者的好评。

2.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拓宽融资渠道

加大对县域内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因第三产业带动的地域承受力,尤其做好与资源相匹配的基础设施建设。另外推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支持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筹集资金,拓宽融资渠道,共促县域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浚县县政府合理规划城区建设,拉动外来资金投入,开发“古城文化”改造项目,进一步弘扬历史传统文化,以旅游文化促全县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苏国宁.河南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济南:齐鲁工业大学,2014.

[2] 张艳坤.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路径选择[D].长春:吉林财经大学,2012.

上一篇:医疗体制改革下医院财务管理制度现状及问题浅... 下一篇:特伦蒂诺:意大利的安静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