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语文教材,强化审美教育

时间:2022-02-15 11:24:05

用好语文教材,强化审美教育

认识语文审美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及审美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语文教学首先强调的是传统性、民族性文化的教与学,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应是中学语文学习的核心内容。著名教育科学家乌申斯基就曾明确指出:“在民族语言照亮而透彻的深处,不但反映着祖国的自然,而且反映着民族精神生活的全部历史。人们一代跟着一代传下去,但是每一代生活的成果都保留在语言里,成为传给后一代的遗产。”[1]也就是说,一个民族的语言,其实质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情感的符号,是一个民族生息繁衍的生命传递。汉民族的文化精神主要是通过汉民族语言来传播和发展的,汉民族语言浸透着汉民族文化的精髓,蕴含着浓厚的审美因素,而这首先体现在中国古典诗词当中。如《诗经》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显然,这首诗不仅仅是爱情的表达,更是一种道德审美和伦理观念的表达,即“淑女”要与“君子”相配,美貌要与德才结合,推崇的是一种美与才、容与德并举的伦理规范和道德风尚。其他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千古名句更是一个人舍生取义的高尚精神的写照。这些诗句蕴含的是一种价值取向及道德审美,是一种内在的美,这种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千百年来曾激励无数仁人志士为民族的独立和富强而奋斗不息。

古典诗词在表达情感时往往讲究含蓄美,常常通过意象来表达一种情感,如“月”,在古典诗词中不仅仅是一个天体,更是思乡的代名词。“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李白),表现了李白的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已不再是纯客观的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唐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的委婉疑问点出了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怀念。又如“梅花”,它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芳香,因此,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作《梅花》说:“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的《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既写出了梅花的香气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还有如“荷花”“”“柳”等都可以入诗,诗人在吟咏这些对象时,往往借物寓意,托物言志,含蓄表达自己的志趣。而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通过对具体意象的感知、联想、想象去体味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就会受到美的感染、熏陶和浸润,并且以这种意象所蕴含的精神实质来对照自己、提升自己。

古典诗歌往往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而这又给学生提供了张扬美感的机会。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中蕴含着5幅画面:松叶上滴落的雨珠、如纱的月光、淙淙奔流的山泉、踏月归来的姑娘、分莲叶而归的渔船……学生在想象中感觉到王维诗中细腻的刻画、精到典雅的特色,以及一种清新、优雅的气度。又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会让学生想象到雄浑苍凉的边塞落日图;“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会让学生想象到一幅游子悲秋图。教师在教授这些诗词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再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出一幅画,并题上相关的诗句,就会成为一幅题诗画。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同时又会让他们在无形中受到美的教育。对于古典诗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之下,通过对其内涵、意象、意境的挖掘与品悟,往往能够获得对艺术作品更高层面上的审美体验。另外,古典诗词铿锵的音韵、语音的平仄、语调的抑扬顿挫,都能引发美感,显现出美的趣味和意蕴,让学习者体验到音律的和谐之美。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美的因素,教师不应只停留在对诗词等语言文字的讲授之上,还应注重从绘画、戏曲、书法等艺术中去挖掘,给学生以精神上美的享受。如丰子恺先生的《竹影》一文,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语言艺术,更应该涉及中国的绘画艺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描竹影――谈竹画、借月描影――听父论画等环节,让学生明白中国画的欣赏要点:重在神似。如果只停留在字面上,停留在课文中,显然有悖于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也违背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没有真正完成感受中国绘画艺术魅力的教学任务。同时,教者可以再加以拓展,穿插国画欣赏活动,让学生对照多媒体展示的徐悲鸿的《八骏图》、吴昌硕的《墨竹》、齐白石的《虾蟹戏》等名画,来说说自己对中国画的理解,体味中国竹文化,体味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之美。

中国传统戏曲也选编进了中学语文教材。实践活动《走进戏曲天地》,让学生通过品赏戏词、欣赏脸谱、演唱《说唱脸谱》等活动,去感受戏曲文化的无穷魅力。另外,语文教材“附录”中编有历代著名书法家的作品,语文教师对此也不应忽略,应该引导学生去欣赏王羲之、柳公权、颜真卿等名家代表作品的飘逸、刚劲、雄壮之美,让学生领略中国书法艺术之博大精深,从而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总之,中学语文教材是中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是美的集大成者。中学语文教学是向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途径,语文教师要从古典诗词、绘画、戏曲、书法等各个方面和角度挖掘其内在的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参考文献:

[1] 乌申斯基.乌申斯基教育学说[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157.

(作者单位: 甘肃省镇原县新城初级中学)

上一篇:语文教学的突破口在哪里? 下一篇:是知识学习还是技能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