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优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初探

时间:2022-02-15 05:29:30

新常态下优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初探

摘要:十后,特别是2014年1月1日财政部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在全国执行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相关条例与管理有了更为明确规定。新常态下,如何优化、完善、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迫在眉睫,已经成为提高单位管理水平和防范风险能力,落实“八项规定”,推进廉政建设的主要举措。为此,各地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积极进行资源整合,调整内部管控,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对权力运用的控制,进一步加快行政事业单位反腐整合,防止权力滥用,切实保障权力在合理范围内有效运行,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更加系统化,促使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控更加透明,达到将权力关进笼子的目的。基于此,本文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为研究主体,首先阐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含义及主要特征,针对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出现的问题进行论述,并相应提出优化建议,以期借助本次研究,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国家权力行使的基本单位,如何保障权力有效行使,政策顺畅运行,将成为国家全面防腐工作关注的重点。曾提及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而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就是关“权力”的“笼子”之一。内部控制是从源头上预防风险、防治腐败的有效手段,能有效确保“使其不能腐”。筑牢内控制度这一“笼子”,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尤为重要。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含义及意义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部门需对国家财政进行整合和计算,并按照不同类别进行划分,统计和记录行政事业单位支出,负债等相关基本情况。其中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管控特征包括服务运行管控和活动执行管控,在整个国家机构的有序运行过程中占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保障公共服务运行顺畅,完成财务内部管控目标

行政事业单位以服务为宗旨,实施内部财务管控,以保证公共服务运行顺畅,提高公共建设效率,提升建设效果。行政事业单位的非盈利性质决定着公共建设目标能否按时完成,能否及时实现社会效益[1]。

(二)实行预算管控与绩效评价,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运行效率

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进行管控的主要目的在于实现资源的有效运行,减少社会资源浪费,提升市场运行效率,并以社会资源为基石,对财政支出进行整体筹划。而进行绩效评价则有利于实现社会效益,形成集约型内部控制方式,促进行政事业单位为公共建设、社会发展提供发展支撑,通过执行与评价,检测财政运营是否真正为社会所服务。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领导管理意识相对缺乏,忽视财政内部控制工作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工作难以有效实施,与领导管理工作密切相关。由于部分领导管理意识相对缺乏,较为忽视财务内部控制工作。而建设有效的财务内部控制机制,将会导致领导权力被约束,因此部分领导对待内部控制整合具有强烈的排斥心理,使得财务内部建设难以有效开展。

(二)机构设置出现偏差,影响内部控制工作有效运行

行政事业单位主要履行执法监管、权力行使等各种职能,为促进行政事业工作有效进行国家财政拨款,并设置财务管理部门进行管理和执行。但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在结构设置中出现一定的偏差,如行政职位分配不均匀、行政工作难以开展等,这种偏差将会进一步影响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运行[2]。内部控制中各项项目内的设定无效化,缺失专门的审计部门也进一步影响着财政的顺畅运行。

(三)执行制度松懈,缺失风险评估

执行与管控之间相互影响并形成有效的统一体,一旦执行制度混乱,便会使政策失去实际管控作用。另外从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运行现状来看,在财务管理中还缺失一定的风险评估,尤其在进行财务支出与筹划之前,相关会计人员忽视对项目实施进行风险评估,计算财务风险,缺乏做好相关防范措施。

(四)内控队伍素质水平较低,影响内部控制工作执行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队伍素质偏为低下,在进行财务计划时,缺乏财务重视意识,如在应缴预算款时,无法准确计算出行政单位财物变价收入和其他按预算管理规定应上缴预算的款项,这将会导致实际财务超出预算支出,最后阻碍社会公共建设实施,并进一步影响国家整体经济

建设。

三、优化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相关建议

针对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暴露出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意识管控、机构设置、制度设定、风险评估和人才培养等多方面进行全面协调管控:

(一)进行意识教育,全面提升财务工作人员素质

针对当前部分领导干部内控控制意识薄弱现象,笔者认为应对全体职工干部进行全面的意识教育,尤其是领导干部、财务人员、内审监察等与内控密切相关人员。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中,应全面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素质,特别应对其相关负责人员进行培训教育,强化其内部控制运行意识,促进财务工作的顺利实施。此外,领导干部作为权力行使主体,必须积极配合财政工作各项项目实施,做好带头先锋作用,以切实贯彻党的十精神,保障政策有序落实。

(二)结合实际制订内控制度,优化机构设置

结合当前制度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各项问题,笔者认为应坚持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指导下,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制订适合本单位的、具有可行性的内控制度和实施细则。在优化机构设置的基础上,可另设立专门的督察内审、内控机构,设定责任问责制,明确单位不同岗位、人员的权限、责任。

(三)改革执行制度,确定风险评估方式

行政事业单位作为我国国家公职单位的代表,在权利行使的过程中,及时做好相关监控工作,保障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有效运行具有重要的实施意义。笔者认为首先应根据当前财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改革执行制度,强化财政人员相关工作,促使行政事业单位财政工作人员工作趋向规范化。其次,通过建立专项基金,并根据实际变化不断完善基金运行条例,定期检查财政经营结余和事业结余情况。最后还应在财政计划实施前,确定风险评估方式,通过严格执行制度,如定期自查(自我评价)、系统内审、结合制订风险评估、总结评估意见等相关手段不断地完善财政执行制度。

(四)建立适当的授权审批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应该根据本单位实际,明确单位内部各部门、岗位日常管理和业务办理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借助信息化系统,设定网上审批流程,限时办结,确保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可以最大限度降低人为因素干扰。以单位经费支出审批为例,笔者认为“一支笔”审批制具有很大弊端。单位大小支出都需由主管一人签批,签字将形式化。因此笔者认为应积极提倡适度授权、明确权限、权责等,以便真正起到审核、批准的效果。另外,建立“三重一大”事项决策审批机制和会签制度,也是内部授权审批控制重要内容。

(五)加强教育,培养高素质内控队伍

为有效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建设,满足经济、教育、文化、科学等方面发展,国家建立行政事业单位,以便于更好地服务于各项社会组织。但从行政事业单位财政工作行为来看,其整体素质较低,难以与当前财政管理工作相适应,致使财政工作内部出现紊乱,甚至滋生腐败贪污行为。因此需要不断地加强教育,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内控队伍。具体可通过教育提升整体执行效率,更好地划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各项工作,全面提升财政管理水平,并通过建立相关管控机制,防止财政运行期间出现腐败贪污现象,真正实现“将权力关进笼子”,真正做到预防、减少事件的发生。

综上所述,行政事业单位资金来源主要以财政预算资金为主,导致其内部控制先天动力不足,实施内部控制动力主要来源于单位外部的监督和推动力量,与企业为实现利润最大化而自发的强烈内部控制实施意愿不同。因此,强化内部控制管理,制定有效的制度、实施细则,并加以落实显得尤为重要。全面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促使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更加透明势在必行。摆正行政事业单位各公职人员位置,促进各公职人员秉承为人民服务宗旨,更好地促使其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奋斗,全面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海红.关于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4,06:24-26.

[2]乔春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若干理论问题探讨――兼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J].会计之友,2014,22:22-27.

[3]时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问题研究[J].财会通讯,2015,13:35-38.

[4]方周文,张庆龙,聂兴凯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指南》.

(作者单位:厦门市集美区地方税务局)

上一篇:月意象的审美教学策略探寻 下一篇:南阳市宛城区“三创新”助推计生基层群众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