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动词性用法的历时演变

时间:2022-02-15 05:03:24

摘 要: 本文分析了“见”的动词性用法的历时演变过程。“见”由动词演变出助动词,再演变出指代性副词,又演变出助词,在演变过程式中,“见”的词义及词性都发生变化,并且认为汉语词的增加包括词性演变,以及词本身义项增加。

关键词: “见” 历时演变 动词性用法

一、引言

《说文》:“见,视也。从儿,从目。”段玉裁注:“用目之人也,会意。”杨树达:“见疑当读为‘献’。”[1]19商承祚曰:“卜辞‘见’字作,望、R字作,目平视为见,目举视为望。决不按《说文》‘见,视也,从儿从目’。”[2]2811吕叔湘的《见字之指代作用》最早提出“见”字的指代性副词用法,为用作指代性的“见”做出定性,即这种用法的“见”非代词,而是指代性的副词。当代学者对“见”字的研究包括连丽萍的《古汉语‘见’字的用法及其发展》[3],从古汉语的角度对“见”的发展做了一定的研究,但未能从甲骨文和金文时代的用法进行研究。陈若愚的《“见”字读音、词性、词义辨――多音、多类、多义字教学札记》[4]从音义和简单的词性用法上进行研究,不过过于偏重教学,没有十分深入地从“见”的词性演变的角度进行研究。这些学者都是对“见”的某一方面的研究,本文意在从“见”的源头梳理词性与词义的发展历程。

二、甲骨文中“见”的意义及用法

由甲骨文中“见”的字形可以看出,“见”为一人目平视之形,从汉字最初具有象形的特点可知,“见”最初的词性为动词。下面即分析甲骨文中“见”的词性和含义。本文所用卜辞均选自《甲骨文合集》。

1.动词

1)视也

乙酉卜,王贞,师不余其见二月。(20391)

贞,呼见师般。 (4221)

2)巡视也

贞,乎往见于河,有来。 (40415)

见于河,允亡来。 (8328)

3)谒见也

己未卜,壳贞,缶其来见王;己未卜,壳贞,缶不其来见王 (1027)

4)读如展,省阅也

甲戌卜,贞,翌乙亥侑于祖乙三牛,卓见匕牛,十三月。 (520)

囗戌卜,贞,卓见百牛囗用自上示。 (102)

5)侦伺也

贞,登人五千乎见(工口)方。(6167)

癸酉卜,王贞,自今癸酉至于乙酉邑人其见方印,不其见方执,一月 (799)

允亡……不见方。(20491)

例1中为“视”义的“见”应为“见”字的本义,即“看见”。在基本义的基础上经过推演发展而产生的意义是引申义。[5]275甲骨文中“见”已由本义“视”引申出“巡视、省阅、侦伺”的义项,这是一条引申路线,另一条则由“视”义引申出“谒见”义。

2.名词

方国名

壬辰卜,方其(羊)见何。(7432)

丁未卜,贞,令立见方,一月。(6742)

……见入三。(9267)

以上为“见”字在甲骨文中的用法,仅有动词与名词两种用法,此时,“见”的词性与词义都比较单一,且在语言文字的发展过程中,“见”的词义与词性都在不断丰富,而由于交际的需要,人们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越来越丰富,“见”的动词词性不断虚化,以便表达更丰富的含义和更好地组成句子。

三、金文中“见”的意义及用法

1.动词

南夷东夷其见 。宗周钟)

子见在大室。(子尊)

则臣不忍见施。(中山王方壶)

侯见于宗周,亡囗。(麦尊)

见其金节,则毋攻。(鄂君启节)

这里的“见”仍是实意动词,其中的主语“南夷、子、侯、‘见’前省略的主语”都是动作的施事者,这个用法与甲骨文动词中五例的主语都是施事者是相同的,这里的“见”都是表实意的实义动词。但随着语言的发展,一旦主语被放到宾语的位置,“见”的性质也随之发生变化。

2.助动词

见厌于公。(沈子)

公大史咸见服于辟王。(乍册〈虎鬼〉卣)

]侯旨初见事于宗周。(]侯旨鼎)

在上面三例中,主语不再是动作的施事者,而转变为动作的承受者,其中的宾语或省略的宾语变为动作的发出者,为了不影响句意的正常表达,就需要成句时得到某些词的帮助,因此,这三句中的动词“厌、服、事、施”之前便出现了一个起到此作用的“见”字,翻译时可译为“被”,此时的“见”不再是实意动词,而虚化为在动词前面帮助成句的助动词。“见”的第一步虚化到此完成。①

四、古代文献典籍中的“见”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语法‘逐渐发生变化,它逐渐改进着,改良和改进自己的规则,用新的规则充实起来’”。[6]272语言进一步向前发展,语法也进一步发展,“见”的词性和意义亦不断发展。

1.动词和助动词“见”

“见”的本义表示“看见”,但除了“看见”义外,还有“现”的意义,读如“现”。杨树达在《词诠》中指出“见”与今“现”同,意义是“看见、显露”,词性是动词。[7]在古汉语研究中,学者们对“见”字的意义及用法看法不一,但有一点基本一致:“见”字的基本词性是动词,基本意义表示“看见”。随着语言的发展,“见”的动词词性中义项进一步增多,进一步引申出“会见、遇到、接触、知道、听说、预料”等义项。金文中“见”字的词性虚化为助动词只是很少的几个用例,但“见+动词”出现于被动句,先秦文献中大量出现。如: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盆成括见杀。(《孟子・尽心下》)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韩非子・说难》)

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楚辞・渔父》)

2.指代性副词“见”

吕叔湘最早提出“见”字的指代性副词用法,认为处在动词前的“见”,是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对象,并将其称为“指代性副词”。[8]姚振武不同意吕叔湘的观点,认为“见+动词”结构中的“见”不是指代省略的宾语的作用,不是指代性副词,是一个表显现义的动词,这一观点在他的《古汉语“见V”结构的再研究》中有所阐述。唐钰明在《失去指代作用的“见”字》中认为“见”具有指代作用。董志翘在《中世汉语中三种特殊句型》[9]中指出:“见字不仅可以表示第一身代词作宾语的省略,也可以表示第二、第三身代词作宾语的省略,甚至还有动词前用‘见’,动词后宾语仍然出现的情况。”

事实上,古汉语实词随时代的发展,交流的需要,词义逐渐由实而虚,由具体而抽象,发生意义的虚化,“见”本义是看见,引申出“遇见、遭受”义,又虚化为置于动词前表被动义的助动词,由此再虚化为指代这个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现象,“见”便有了指代的意义和作用,因在句子中位于动词前作状语,因此词性便进一步虚化为指代性副词。

作为指代性副词的“见”,有如下几种用法。

1)指代第三人称,朱家平在《助词“见”指代第三人称宾语的用法具有普遍性》中说,“见”指代第三人称宾语的用法始于汉代,盛行于六朝,唐代亦不乏其例,唐以后逐渐减少,到清代就比较少见了。[10]如:

(袁)绍舍人犯令,(牵)招先斩乃白。绍奇其意而不见罪也。(《三国志・魏志・牵招传》)(“见罪”指怪罪他)

2)指代第一人称,出现要晚于“见”指代第一人称,是“见”词义范围扩大的一种体现。

请谢彼姝子,何为见损伤?(《汉乐府・董娇娆》)(“见损伤”即“损伤我”)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见背”即“背弃我”)

3)指代第二人称,这种用法古文献中不是很多,出现时代也较晚。

回荆州刺史降下王义恭召之,道产谓曰:“久欲见屈,今青王有召,难辙相留,乖意以为惘惘。”(《宋书・柳元景传》)②

3.助词“见”

汉语是靠语序与虚词成句的,在语言的进一步发展中,“见”字除了自身的动词性外,仍不断发展,除开义项的增加,重要的一点就是词性进一步虚化――中古时期虚化为助词。助词的作用是附着在实词、短语或句子上面表示结构关系或动态等语法意义。[11]40

“见”与不带有结果义的单音节视觉认知动词,如:“望”、“视”、“顾”、“观”、“窥”等偶然并列共宾或配合使用。[12]如:孟子自范之齐,望见齐王之子。(《孟子・尽心上》)故“见”字[视觉活动]这一语义特征就脱落了,只剩下[结果]这个语义特征。到了唐宋时期,“见”的词义发生变化,表示的动作行为范围扩大,由“看见”表示“听见”,如:世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李白,《上李邕》)

“见”由“看见”发展出“听见”之义后,词义泛化,动作性减弱,用在其他动词之后,表示动作的持续状态,而“见”没什么实在意义,“见”与动词相连,不再是动词,亦无实意,于是“见”发展为助词。助词“见”大体有三种用法:

1)表示动作持续。

长吁解罗带,惧见上空床。(韩渥,《春闺》)

2)用在动词后面,表示结果。

脚上那一种,做一头睡,自然闻不见,不消虑他。(清・李渔,《奈何天・惊丑》)

3)用在动词前面,表示谦抑、客套。

说来或者你不见信。(臧克家,《自己的写照》)

4)用在表示长宽、体积等数量词后面。

这是一个五尺见方的大桌子。(老舍,《赵子曰》)

其中2)、3)、4)用法出现在清代以后。

五、结语

文中主要分析了“见”字的动词一系列发展演变情况,实际上从甲骨文的名词一线发展过来,“见”的名词义项增加了见解、见识、棺外之饰等用法,这里不再赘述。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汉语语言文字的丰富不只是新词的出现,其中词性的虚化、词内部义项的增多都是汉语词汇不断丰富的重要手段。

注释:

①有观点说“见”作助动词出现于被动句中,初见于先秦文献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在金文中,“见”的此种用法已经出现。

②本例中“谓”的宾语“之”(柳元景)承上句省略。“见屈”即“相屈”,亦即“屈君”,意思是“让您屈尊在我属下任职”。“见”指代第二人称宾语“君”(您),而“见屈”一词在《南史》中正作“相屈”。在一些明清小说中也有所体现。

参考文献:

[1]杨树达.卜辞求义[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70.

[3]连丽萍.古汉语“见”字的用法及其发展[J].重庆三峡学报,2007,(5).

[4]陈若愚.“见”字读音、词性、词义辨――多音、多类、多义字教学札记[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1).

[5]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王力.王力文集(第九卷)汉语史稿[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

[7]杨树达.词诠[M].中华书局,1954.

[8]连丽萍.古汉语“见”字的用法及其发展[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7,(5).

[9]董志翘.中世汉语中三种特殊句型[J].中国语文,1986,(6).

[10]朱家平.助词“见”指代第三人称宾语的用法具有普遍性[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1998,(4).

[1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2]张秀松.动词式中“见”字的语法化[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1).

上一篇:请还孩子当下的幸福 下一篇:有些现象预示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