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时间:2022-02-15 02:44:59

浅析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摘 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这一理念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注意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以及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各种技能的训练,同时也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阅读和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和重要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基地。

【关键词】阅读;写作;教学;德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阅读和写作教学时应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

一、在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一)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渗透品德教育

作者每写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创作动机,或阐明某种观点,或抒发某种情感,或说明某个道理,不过这些内容不是像画家和演员那样直接用形象表现出来的,而是以语言文字为中介、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因此,我们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接受品德教育,必须在“有机渗透”,上下功夫,要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中,从引导学生“读文”入手,进而达到“悟道”的目的,决不能在知识讲完以后,来一段“课后语”,另搞一套政治说教。换句话说,语文教学渗透德育,要做到水融,而不是油水分离。

抓住关键词句、深化情感体验。教师抓住课文中的关键性词语,有层次地剖析、点拨,是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一种方法,也是对学生进行语文德育的有效途径。因为关键性词语,尤其是“文眼”,思想深刻,语言凝炼,最能体现文章的思想。课文中的关键语句是作者情感传递的载体,是作者炽热情感喷发的“火山口”,关键词句选得准,学生一旦触及,就会迸发出感情的火花。如教的《沁园春・雪》一课,可抓住“望、惜、稍”等词语,让学生体会伟人大气磅礴的革命情怀。学生会很自然地因此而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感染和熏陶。

(二)让学生在情感参与中受到品德教育

语文教学的品德教育要以情动人,激发学生情感是影响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一种强大动力。因此,要求教师在讲课中要有良好的情感参与,讲解中或褒或贬、或抑或扬,充满激情,使人感悟,令人振奋,从而博得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在入情入境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根据语文课的特点,还要注意让学生在口诵心悟中受到教育,好的朗诵对学生有强烈的感染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诵读、思考、感悟,这可能会收到比单纯讲解更好的效果。例如《答谢中书书》,通过朗读,山川的奇、秀、险,便会浮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文章的优美词句中感受到山川的秀丽多姿,从而能够激发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成功的德育,不是靠外部的灌输,或者由教师和盘托出,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从阅读中活跃思想,拓开思路,潜移默化,寓德育于课文教学和语言文字训练之中。

二、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作文是心灵的写照,是认识事物的再现,是感知的流露。有什么样的认识和感情就有什么样的文章,叶圣陶先生说过,“文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文如其人,作文和做人相一致,教文和育人相统一。在作文的过程中育人,是渗透德育教育的再现。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写东西全都有所为”。这一精辟论述深刻地揭示了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揭示了“教作文与教做人”的辩证统一关系。作文教学的难度就在于它是一种作者思想、生活、知识、文学等各方面的综合训练。

(一)在选材中注重德育教育

选材的生命力就在于材料的真实性,越是真实、可信、有血有肉的材料,越富有表现力、感染力。从目前中学生作文现状来看,主要是“假”“空”“抄”现象严重。“假”是说假话,口是心非;写假事,胡编乱造。“空”是内容空洞,无具体事实。“抄”是东拼西凑,抄作文选。这样不仅严重地影响作文的思想质量,而且助长了一种不正确的文风。

在写作过程中,观察和感受是攫取生活材料的两个阶段,而感悟则是在观察、感受的基础上捕捉、洞察生活中潜在或显现的思想意义。换句话说,就是从平凡的生活中看出不平凡的意义,即悟出闪光点,悟出事物内在的价值。从“从校门进入家门起,母亲的烧饭做菜,晚上一宿的唠叨,到第二天走出家门时的千叮咛万嘱咐”中,悟出“母亲的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如果没有德是不可能悟出的。从“学业上的互相竞争,生活上的互相帮助,思想上的互相交流”中,悟出“友情是生活中的一盏明灯”。生活无处不存在亮色,而要挖掘亮色,必须以“德”为先。

(二)在作文评改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培养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渗透相互间的良好的思想品质。实际上是培养学生评论、鉴赏以及辨别是非的能力。“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一篇文章无论写得好还是坏,它总要反映作者对某件事、某个人的看法和思想感情。所以,评论一篇作文,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小作者的道德品质、行为表现、认识能力、褒是贬非、扬善抑恶、爱美憎丑、留真去假的评论过程。所以,我在作文教学中,注意通过评改作文,让学生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的熏陶,产生强化意识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强化德育效果,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文明行为,真正做到“文如其人”。

在阅读和作文的过程中育人,是渗透德育教育的再现。学生这一含苞待放的“嫩蕊”是需要细心“商量”的,他们的情感、心灵、思想正需要我们春风化雨般的呵护。

作者简介:张宗贤(1980-),男,就职于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初级中学,中学一级语文教师,教导主任,主要从事于语文教学与研究。

上一篇:高中生叛逆心理的几个案例分析与处理手法浅探 下一篇:“少年科学新闻社”科学教育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