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课堂实践活动促学生数学经验的积累

时间:2022-02-14 10:00:25

有效的课堂实践活动促学生数学经验的积累

【摘要】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是指在数学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实际操作、考察和思考,从感性到理性飞跃时所形成的认识。它的形成过程实质上是学生经历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而在《标准》中也指出:我们要使学生既懂得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下面本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实践,谈谈在数学实践活动教学中积累学生活动经验的认识。

【关键词】有效;实践活动;数学活动;基本经验

在《课标》中对数学学科的概括是“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不仅指出了数学学科的重要性,更强调出了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和概括性很强的学科。而对低中段年级来说抽象思维比较薄弱,多以形象思维为主,为了能够给学生积累更多的数学活动经验,有效的实践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新课标对实践活动课提出“经历观察、操作、实验等实施活动,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和体验;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但当前教学中对数学活动经验关注的不够重视导致实践活动课不够扎实的现实普遍存在。

一、普遍的现象

现象一: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中必须要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其中备学生中必须要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但大部分的教师对学情分析只停留在对学生数学客观性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的分析上,很少能从数学角度对数学学习新的知识的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数学活动经验进行分析与联结,从而设计出有效的实践活动,即使有也是只是一种追潮的热闹,只有华丽的外表却没有实在的效果,以为在课堂上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操作实践的过程,就是注重了实践活动,就会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其实这些都只是对实践活动的一种片面理解,实践活动不等于动手活动。

现象二:21世纪的今天我们应该更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素质,但仍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很多老师都舍不得把宝贵的时间花费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这种对提高考试成绩帮助不大的实践活动中去。例如:“三角形面积=底×高÷2”结论得出的过程中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就被大量的巩固练习、变式练习、提升练习给占用了,大部分老师觉得这样直接把结论抛给学生然后强化练习后成绩比动手好多了,有些认为即使动手了也是没多大效果,还不如不做了;还有些老师算是跟上《新课标》的步伐了,在课堂上开展着热热闹闹的实践活动,但活动完了学生依旧没有从中获取到什么有价值的数学经验。

现象三: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征之一便是严谨的思维逻辑,数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形成数学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但有些教师因没有好好地研读教材,把一节数学节上成了生活常识课或是手工课。

二、探其原因

①教师本身没有把编写者的意图吃透,不能及时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使得学生的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得不到积累。②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探究、交流等活动做出适时、富有针对性的指导;③对于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非数学活动倾向,教师没有迅速整合这些信息做出决策。

另一方面,教师对新课标中提到的要求也没完全地吸收落实好,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比直接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等等,其实都在强调着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而且要扎扎实实地落实好每次的实践活动,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

三、解决的策略 重视日常的数学实践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1、建构生活情景的实践 积累活动经验。数学实践活动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并且融合于各个领域的学习内容之中,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部分。其中模拟生活情境的实践活动更能贴近学生的生活,更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例如:在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在上这节课时我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数学实践活动:上课之前先让学生收集不同的商品,在课堂上与同学之间模拟进行买卖东西的情景,这个活动使得学生学习人民币的激情大涨。这个活动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通过买、卖东西对人民币币值有一个更深的认识,亲身感受到数学知识与自己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兴趣,增加体验,培养能力,形成良性循环的主动学习的状态。

2、提升思维含量的实践,积累数学经验。在课标中提到动手实践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它有着明确的目的性和高度的思维含量,动手实践,需要一定的思维空间与思维坡度,需要一种积极探索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思维活动。

3、激发学生灵感的实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数学的本质是一种抽象,一种模型。正如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一样,数学也是极具个性的。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牢记数学的这一特性,在课堂中创设出各种具有问题和故事情景实践活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心里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扎实有效地开展教材提供的实践活动课,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1、趣味性实践,积累经验。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将数学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活动中,把知识、技能的训练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智力因素的开发活动巧妙联系,使之符合小学生好动和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点。对比一年级人教实验版和新人教版中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发现原来的每册都有安排两次的实践活动课,而现在每册却只安排了一次,难道实践活动课不再是那么重要了?!于是乎仔细地把新旧实践活动课进行比较了下,发现现在所编的活动材料越来越有趣味性,如一年级上册《数学乐园》,这部分教材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采用“剪子石头布”跳格子的方式进行活动,将本单元的所学的知识寓于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使学生在理解、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规律性实践,积累经验。《课标》指出,要向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也曾说过:“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首先必须依赖于他们的实践活动。

总之,开展有效的实践活动,可以促进数学各部分知识与表达方式之间的综合,促进学生知识的整合、方法的优化及智慧的开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既要帮助学生获得显性的数学知识,也要帮助学生在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取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使学生亲身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钟启泉等主编

[3]曹培英《小学数学操作活动的教学模式》

上一篇:抢抓契机 巧妙引导 让学生作文更精彩 下一篇:网络化视域下开放教育学生学习管理主体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