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实施亲职教育的可行性和途径分析

时间:2022-02-14 08:24:38

学校实施亲职教育的可行性和途径分析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人们不断考取各种证书,可扮演重要角色的家长却没经过任何的“职业培训”就直接上岗。虽然我国家长把养育子女作为自己的毕生责任,从胎教、早教到学校教育,对孩子的投资毫不吝惜,然而却把最重要的教育责任全盘委托给了学校。教育家们认为,称职的父母不仅要给予子女物质上的满足和生活上的照顾,更应对子女的心理健康、人格完善、社会化发展负起不可推卸的责任。因而,只有架好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桥梁,共同担负教育祖国未来的重任,充分利用家庭与学校的合力,才能真正培养出身心健康发展、成绩优秀的人才。

一、亲职教育及其发展状况

亲职教育(Parents Education)在国外被称为“双亲教育”或“家长教育”,指帮助为人父母或将为人父母者提供有关儿童发展的相关知识及明确的教育态度,在生育、养育、教育三个方面传授为人父母的学问,使其成为称职父母的专门化教育过程。未成年人身心的健康发展主要依赖于父母的行为观念,家庭教育具有比学校教育更无可比拟、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婴幼儿时期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情感联结尤为重要,个体的心理发展是否出现问题和父母的早期教育有着直接的必然的联系。西方有一句名言:“与其说国家的命运掌握在政治家手里,不如说国家的命运掌握在父母手里,推动摇篮的手也在推动人类的未来。”因此,只有亲职教育的普遍开展,才能使学校教育顺利进行。

自1970年美国高登创建“父母效能训练”团体开始,亲职教育活动就和学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2003年,美国德克萨斯州对教师资格证书考试进行了重新设计,考试“把加强教师和家庭之间的联系”作为教师的15项必备专业素质之一提出。英国的“家庭和学校协会”等团体提供母亲教育课程,学校增设的“社区服务”课程中,也包括双亲教育方面的内容。在日本,教育行政机构都举办了家庭教育讲习班,开展家庭教育咨询活动。各国政府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尤其是学校等教育机构开展亲职教育活动。虽然我国也有各种明文规定学校应开办家长学校,或者帮助家长形成良好家庭教育环境,或指导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但影响不大,收效甚微。

二、学校开展亲职教育的意义

亲职教育通过对为人父母者进行科学的培训,使其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技巧,创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育氛围,使子女形成良好的习惯,完善的人格,更有利于学校教育。

1.正确的教育思想有利于素质教育

中国家长心中普遍存在着较强的精英主义教育观念,更多关注子女在学校教育获得了多少知识、学习成绩是否优异,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较突出,更多是以进名校或成名家的教育模式为范本。很多家长认为孩子思想不成熟,不知道自己爱好是什么,学习什么有价值,替子女选择。精英教育自然有其自身的优势,但是过大的压力和限制也让子女缺乏人格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培养,削弱了其他能力,甚至产生了心灵扭曲。亲职教育能够使父母认识到正确教育子女的观念应该树立以人为本,尊重孩子天性、兴趣的思想。在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亲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够自如地处理好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理论传授与能力提高,知识掌握与品德形成的关系,能得到更多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为学校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2.明确父母的职责有利于合力教育

和上世纪中期相比,我国家庭结构发生很大变化,由原本的一对夫妻多个子女的模式转变为一个家庭一个子女的“421”模式。和中国传统的权威教育相比,子女更强烈要求民主平等;和国外父母注重培养子女较强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相比,我国的父母对子女生活过于关注,子女娇生惯养,同伴交往减少。亲职教育可以帮助父母明确自身职责,认识到在子女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不应只给予物质满足和过分的爱,更多需要给子女的是足够的安全感、良好的沟通和适当的指导,而不是严格的限制和过多的干涉,亲职教育能够使家长明确家长的职责范围,配合学校使孩子在自由中获得经验和发展,在成功中获得自信与满足,在挫折中获得勇气与毅力,父母创设健康的心理条件辅助学校教育子女身心与人格的全面发展,这样才能成为称职的父母。

3.科学的教育方法有利于学校适应

中国自古就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观念,“父为子纲”的思想使家长处于主宰地位,子女只能被动听从。近年来,西方先进教育思想的传入使家长了解到一些鼓励式或民主式的教育方法,即通过积极的暗示,不用消极的命令对子女的成长更有利。如今“把孩子打进北大”使狼爸、虎妈又成为了偶像,但这样的经验不可复制,我们如法炮制,得到的结果可能会让我们追悔莫及。亲职教育会使家长明确,严厉的父母所教育出的子女敏感多疑、偏执敌对、难以适应外部环境;过分干涉和保护的家长则易使子女做事没有能力,缺乏信心。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态度不一致则子女情绪不稳定,容易恐惧、焦虑。真正的父母之爱,是给孩子一定的自由,使其形成对自我的正确认识,积极建构自我。这样的学生才能在学校中建立较好的人际关系,不会产生学校适应问题。

三、学校进行亲职教育的可行性

1.学校数量众多、资源便利

在教育普及的今天,从城市到农村,从幼儿园到大学,从普通学校到专科学校,学校的数量可以说是非常庞大的。通过国家政府机构开办亲职教育培训活动,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重新配备,浪费资源。学校有现成的桌椅、黑板、电脑、电视等教学设备,教室、操场、图书馆等学习场所,有具备教学能力的师资力量,不用重新选拔亲职教学人员。而且从其他途径开展亲职教育,覆盖面较窄,很难将亲职教育普及到各个家庭。我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受学校教育,通过学校开展亲职教育活动,每个家庭都有机会接受对家长的培训和指导。尤其边远落后地区,都是传统的教养模式,几乎接触不到先进的育儿理念,而学校作为精神文化传播中心,使科学教养成为可能。

2.学校有科学的教育理念、组织能力

有些家长平时也通过亲朋好友、杂志网络、电视广播、电话咨询、教养书籍、早教机构等获得一些家庭教育信息。但这些非正规的途径有些为了商业利益,有些道听途说,既不专业也不系统。正规学校的教师上岗都需要考取教师资格证,而教师资格证的获得则要求教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科学的教育知识。有调查表明,家长对于亲职教育实施机构最信赖高校相关教育机构,占34.62%;其次是学校,占29.49%;社会儿童教育机构占17.95%;社区占16.67%;其他占1.28%。可见家长对学校权威的信任,因为教师既具备专业素养,又具备教学、组织能力。

四、学校亲职教育的实施

传统教育中,学校与家庭教育互不干涉,甚至很多家长只把教育看成是学习,然而教育学生不仅是学校的任务,更是家长不可推卸的责任,家校合作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作为父母有义务去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思想,改良自己的教育方法,提升家长素质。学校是父母接受再教育的主要途径,因而,学校应帮助家长获得更多的教育信息,家校共育才能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系统的家长培训

学校可以开办系统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家长学校,通过办学形式定期对家长进行理论培训。苏联著名教育学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针对学校进行亲职教育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家长们在自己孩子上学前两年就进家长学校,一直学习到孩子毕业为止。家长学校的心理学和教育学为250个课时,按孩子年龄分班,每班每月上两次课,教学大纲是师范学院相应课程的全部章节,包括智育、德育、体育等内容”。考虑到我国的师资力量短缺的情况,亲职教师可以由学校心理健康教师或班主任担任,系统性地对家长进行三方面的教育:一是“如何经营自己婚姻”的家庭氛围教育;二是“怎样做父母”的尽职教育;三是父母“如何与子女建立正向的亲子关系”的高情感教育。家长学校特别要针对学生教育的关键阶段,如智力开发关键阶段,入园、入学准备阶段,青春期叛逆阶段和性教育阶段,定期举行由学者、专家关于家庭教育方式方法的专题讲座。通过培训使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子女成长的重要性,认识到亲职教育的重大意义。如FranMullis对澳大利亚家长开设的“现代积极的家庭教养”和“积极的青少年家庭教养”两项亲职教育课程进行效果测试表明,家长在进行课程培训后,他们在对子女行为的认识方面更容易发现子女行为积极的、有责任心的一面。

2.个别的指导咨询

由于家长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家长育儿理念、教养方式、儿童性格各不相同,家庭教育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通过一次或者几次短时间的培训是无法满足的。统一的理论培训应用到每一个家庭会形成千差万别的效果,家长必须找到适合自己家庭教育的模式或方法。学校可以结合学校教育目标,根据家庭教育需求,从实际情况出发,将家长按家庭教育问题类型进行分组(如家庭教养方式问题、离异家庭存在问题),考虑家长的不同需求,以家庭教育实际的问题为出发点,对家长进行父母效能等专项团体训练;可以帮助存在发展共性问题的家长组织建立家长沙龙、家长互助组、家长QQ群之类群体,进行家庭教养经验交流,探讨子女教育对策,资源共享;还可以开展父母教养问题专项家长会,共商教育策略,评价家长的家庭教育进步状况,选拔亲职教育模范。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也不应只面对学生开放,同时也应该面对家长,找出学生问题的家庭根源,针对家庭教育问题,有的放矢地干预和治疗。

3.现场的亲子活动

对子女教育的问题,家长常常将问题归咎于子女,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错误行为。通过组织亲子活动,在现场的活动过程中,指导教师通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从旁观察、寻找问题的答案。还可以指导、改良家长的教育言行,给父母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让父母在实际活动和训练中,理解教育的理论,掌握教育的技能。活动可以是孩子自愿选择的游戏类型,也可以是学校根据特定问题选择主题。即使亲子教育不存在问题,现场的亲子互动活动也能使家长与子女建立更亲密的情感联结,增加彼此的交流,更有助于家庭教育。无论什么活动,侧重于家长教育技能的提高和亲子沟通交流,是学校、老师给予家长和孩子最好的亲职教育方式。现场指导式亲职教育活动体现了教师、家长与孩子三者之间的互动[6]。

4.开设辅助亲职教育课

学校可以为学生开设子职教育课程和婚姻教育课。子职教育是指以当前社会既有伦理道德传统为依据,以增进亲子关系与家庭功能为主要目的,协助为人子女者认识自己对父母及祖父母应有的态度及家庭责任和义务的教育活动[7]。由于受精神分析等观念的影响,认为父母对于子女性格形成、习惯养成、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但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我们可以改善自己的性格,不断修正自我,调适自我,通过自身的成熟和发展去影响父母。且中国有“百善孝为先”的观念,可以通过子女去主动与父母进行情感沟通,建立和谐家庭环境来辅助家长教育。现在也有人提倡把婚姻教育纳入到学校教育体系当中,因而可以利用学校这个便利的途径开设婚姻教育或亲职教育必修课,几乎每一个学生,未来都会成为父母,与其在学校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或通过心理咨询来治疗一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不如在学生成为父母之前未雨绸缪去消除其子女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隐患,尤其高校可以开设类似的课程使大学生在成为父母时能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正确看待自己子女的行为。

5.家长参与学校教育

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概念是多方面的,包括许多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活动,Epstein(1992)区分了不同的家长参与教育的类型:(1)家长在家里建立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2)家长监督和指导学校课程,交流学生的进步;(3)家长自愿参与学校的活动;(4)家长与学校交流学生在家学习活动;(5)家长参与学校的决策和管理。通过家长积极参与学校教育的过程,使家长明确子女所存在的问题,认识到教育子女的责任。家长还可以参与学校的学术研究。Hill(2004)等人通过对7~11年级的儿童的父母参与学术研究与问题行为、愿望等进行纵向实验研究发现:家长参与教育学术研究的高亲职教育组中,子女体现较少的行为问题,体现更多的成功和期望。学校可以配合高等教育院校和科研机构申请一些关于家庭教育或者家校合作教育的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和家长一起完成教育课题研究,使家长更清楚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家庭的素质是社会素质的基础,亲职教育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不能回避的问题,重视社会资源的整合利用,整合组织资源、教育资源、物力资源,将学校教育与亲职教育结合起来,促进家庭与学校之间互相的沟通交流、互相配合,共同关注并积极投入到亲职教育的活动之中,开展切实有效的亲职教育活动,造福于广大家庭,更有助于学校培养学生。

参考文献

[1] 段飞艳.从学前教育管窥家庭之亲职教育.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1(2).

[2] 刘艳梅.试论家庭教育中家长的终身学习.继续教育研究,2007(1).

[3] 吴涤.当前我国家长教育问题研究.浙江师范大学,2008.

[4] 张蕾.家长学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07.

[5] 张爽.东北边远地区亲职教育现状实证分析.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3(2).

[6]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7] 杨慧青.幼儿园“现场指导式”亲职教育活动初探.上海教育科研,2009(3).(责任编辑 王 颖)

上一篇:浅析数学教学中的多元化思想 下一篇:浅谈炼油设备腐蚀的原因和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