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题组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时间:2022-02-14 04:15:31

谈题组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出现题组,这些题组内在联系密切,整体功能各异,它具有鲜明的对比性、层次性、迁移性和实效性,对巩固知识、纠正思维偏差、增强解题能力、形成知识网络、发展思维能力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分析比较,加深理解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遵循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教师是教材的编写者、实践者,要能够创造性运用教材。如教学“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时,抽象的数量关系总令学生错误百出,不能一味责怪学生不认真而没有弄清症结所在,教师要重视学生思维过程的疏导,可以通过题组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与分析数量关系。比如:

(1)一根铁丝长9/10米,截下全长的1/3,截下多少米?(9/10×1/3)

(2)一根铁丝长9/10米,截下全长的1/3米,剩下多少米?(9/10-1/3)

(3)一根铁丝长9/10米,截下全长的1/3,还剩全长的几分之几?(1-1/3)

(4)一根铁丝长9/10米,截下全长的1/3,又截下1/5米,两次共截去多少米?(9/10×1/3+1/5)

练习后可启发学生思考:题(1)和题(2)两道题的条件和问题各是什么?两道题从本质上讲有哪些不同?解答这组题要注意什么?通过设疑提问,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分析比较,使学生领悟到:两题条件仅一字之差,但题意和解题思路截然不同。题(1)中的1/3是分率,题(2)中的“1/3米”是具体数量。通过分析比较,让学生理清思路:题(1)是求9/10米的1/3是多少,题(2)是求比9/10米少1/3米的数是多少。通过(1)(2)两题的比较,学生分清了“量”“率”两种概念的内涵,这样题(3)中的思路就清楚了,学生很快就发现题(3)中的9/10米是个多余的条件,从全长的“1”里用去了1/3就可以了。题(4)也就迎刃而解了,第一步与题(1)完全一样,9/10×1/3=9/10(米),第二步用第一次截下的量9/10米和第二次接下的量1/5米合并起来。

以上四道题事理相同,数量关系对立而又统一。学生很容易受到类似题的迷惑,此时教师适时引导点拨,为学生的思考指点迷津,使他们分析比较能力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二、抽象概括,揭示规律

在新知识教学中,精心设计铺垫性题组,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来同化新知识,促进知识的迁移,实现教学目标,抽象出题目的结构和解题规律。

例如,在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时,学习目标是在学习过程中感悟百分数和分数问题的联系,培养迁移类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课本例题之前,笔者出示了这样的题组:

说出下列各题的标准量,并列式计算

(1)100是80的几倍?(谁是标准量?)

(2)60是80的几分之几?(谁是标准量?)

(3)60是80的百分之几?(谁是标准量?)

学习例题之后,学生明白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实质上是由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迁移来的,即两个数的差量占另一个数(单位“1”的量)的百分之几。解题关键是找准单位“1”,用单位“1”的量作除数。理清思路之后,笔者又出示下面的题组:

(1)一项工程计划投资180万元,节约了20万元,节约了百分之几?

(2)一项工程计划投资200万元,实际投资180万元,节约了百分之几?

(3)一项工程实际投资180万元,节约了20万元,节约了百分之几?

(4)一个工厂今年产值500万元,比计划增产100万元,增产百分之几?

不要认为“降低百分之几,提高百分之几”,一定要用一个数减去另一个的差除以标准量,应仔细审题,有时候所需数量给出,就直接计算。在解题、分析思考的过程中,通过对具体条件、问题、解答方法的归纳,训练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沟通知识,形成网络

联想是由此事物想到与彼有关的事物的思维方式。丰富的联想,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是学生探索、发现和创新的前提。在巩固练习和阶段复习时,精心设计一些有联系的题组,可以帮助学生弄清不同知识间的联系,沟通数量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比如:

(1)仓库里有大米30吨,面粉是大米的1/4,面粉有多少吨?列式:30×1/4

(2)仓库里有大米30吨,大米是面粉的1/4,面粉有多少吨?列式:30÷1/4

(3)仓库里有大米30吨,面粉比大米多1/4,面粉有多少吨?列式:30×(1+1/4)

(4)仓库里有大米30吨,大米比面粉多1/4,面粉有多少吨?列式:30÷(1+1/4)

(5)仓库里有大米30吨,面粉比大米少1/4,面粉有多少吨?列式:30×(1-1/4)

(6)仓库里有大米30吨,大米比面粉少1/4,面粉有多少吨?列式:30÷(1-1/4)

这六道题属于分数应用题的范畴,学生解答后,可先组织学生讲出每道题的解题思路,分析、比较题与题之间的差异。接着引导学生进行纵向比较,找出题与题之间的异同点,学生在解题、分析思考的过程中,通过对具体条件、问题、解答方法的归纳,得出六道题分成了两类,其中(1)(3)(5)的解题思路是:单位“1”的量×比较量的率=比较量;(2)(4)(6)的解题思路是:比较量÷比较量的率=单位“1”的量。学生通过抽象概括,获得了一般规律,深化了知识,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如,为了沟通盈亏问题、鸡兔同笼应用题之间的联系,加强这两部分知识的同化,可设计如下一组题进行练习:

(1)同学们到山上种树,如果每人种16棵,还有24棵没有种;如果每人种19棵,还有6棵没有种,问有多少名学生?有多少棵树?列式是:

(24-6)÷(19-16)=6(名)

(2)全班46人去划船,共乘12只船,其中大船每坐5人,小船每坐3人,求大船和小船各有多少只?列式是:

(46-12×3)÷(5-3)=5(条)——大船

12-5=7(条)——小船

题(1)盈亏问题的总体思路:比较两次分配结果总共相差多少,造成这个差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两次分配相差了,总差÷每份差=份数;再根据某次分配的办法求得总数。题(2)鸡兔同笼问题的总体思路:假设不同为相同。求得假设总数与实际总数的差,用这个差除以每份的差,就能求得相应份数。即:总差÷每份差=份数。通过比较概括,盈亏问题和鸡兔同笼问题的关键都是:先要解决总共相差数,再根据“总差÷每份差”的方法求得份数。

这样的题组,所讲情节表面看起来毫不相干,习题类型似乎也不相同,但它们的算理却是相通的。教学时要加强对比分析,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当然,设计这类题组,应当注意运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一题多思的策略,发挥多种功能。通过学生分析、解答、比较、概括,将这些知识相互沟通,形成新的知识网络,构建起新的认知结构,以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

四、走进生活,综合运用

在阶段性复习或者总复习,在某一主题情境的统领下,精心设计一些有坡度、有联系的题组练习,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好数学知识可以解决许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做一个圆形无盖油桶,底面直径5分米,高8分米。

(1)在它四周贴一圈商标纸,需多少平方分米?

(2)做这个油桶需多少平方米的铁皮?

(3)如果1立方分米可装油0.85千克,这个油桶可装油多少千克?

(4)如果倒出这桶油的75%,还剩(下转第54页)(上接第24页)多少千克油?

将数学各部分中有关的知识融为一体,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的知识,有利于强调和突出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使得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一些基本数学能力和数学思想方法,做到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总之,题组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比单一的习题效果好。教学时要抓住相通点设计题组,全面掌握知识;抓住易混点设计题组,深刻理解知识;抓住变化点设计题组,深化发展思维。

上一篇:在阅读教学中“小练笔”的妙用 下一篇:巧妙设问 提升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