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人才需求与高职会计教育耦合性思考

时间:2022-02-14 03:02:20

会计人才需求与高职会计教育耦合性思考

【摘要】本文从市场需求出发,分析高职会计人才面临的就业困境,以及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高职院校应以培养高技能复合型人才为导向,树立能力为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观,从课堂教学与行业发展两个角度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融通,增强学生的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高职会计教育,高技能,复合型人才

一、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经历10多年的高速发展,逐步形成了高等教育职业化、大众化发展的基础模型。会计专业受社会需求的影响,在本科院校、高职、中职院校开设比例都较高。据财政部会计司的数据显示,不包括注册会计师和会计专业在读学生在内,截止2012年底,我国拥有会计执业资格证书的会计人才已突破1400万。我国会计人才的这种金字塔结构总体表现为:底座太大,塔身塔尖偏小,人才质量布局不合理的状况。即能进行做账、编报表的人员供过于求,能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高层次会计人才奇缺。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介于本科教育与中职教育的“夹心层”――高职会计教育,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迈上新的台阶?构建何种独具特色的教育理念?怎样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层次、高技能型会计专业人才?这些都迫切需要会计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入的思考、大胆的尝试。诚如学者杨政、殷俊明所说:“会计教育产品被社会认可的标志,也是检验会计本科教育质量的最终依据。而能否被社会重用,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我们培养的毕业生能否满足社会对会计职业的能力需求。” [1]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剖析

高职姓‘高’、名‘职’,不同于大学本科和中职教育。因此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高技能型应用人才”,然目前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人才培养与市场人才需求匹配度低

1.专业课时偏低。目前,我国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本科教学体系相似,没有体现高职教育“姓高名职”的特色,特别是“职”字。课时设置上:理论与实践两者的比例处于3:1,甚至更低,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分析决策能力,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课时安排上: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实行“2+1”或“2.5+0.5”的培养模式,专业课所占时间比例不明显,财务报表的分析与运用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全局观、战略观,影响学生判断、决策能力的成长。从而降低市场对高职学生的需求,影响高职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阻碍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

2.教育理念滞后。培养高素质人才,教育是根本。教师是学生的领路者,教育理念的选择对学生的培养非常关键。正如,父母是孩子的引路人,而不是“包身工”。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老师更应充分发挥指引者的角色,而不是单向地向学生实施“填鸭式的传授”模式,真正实现“高等性”和“职业性”的培养目标。然而,我国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目前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通常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难以真正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利于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随着本科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作为高职院校更应立足“高技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展现优势。

3.课程设置欠缺延展性。随着全球经济化步伐的加速推进,商业环境的日益复杂化,会计服务范围、应用领域不断延展,内容和形式日趋复杂化、多样化,社会对会计的能力需求不仅是会计算、会报账、会用账的好管家,而是更趋倾向能准确把握企业发展方向,为企业的经营决策出谋划策的综合型会计人才。诚如Kavanagh & Drennan指出:“雇主最期望毕业生在以下几个能力项目上加强:扎实的基础知识、更为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生活阅历,通用商业意识、职业能力和伦理知识,跨学科工作能力和人际关系下理能力等。” [2]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课程设置雷同度高,部分课程演变为会计专业不同研究方向的“通行证”。这既牵制了教师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也抑制了学生的求知欲,违背了教育部2004年提出的“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二)专业实践环境“缺位”

1.“实践型+理论型”师资队伍不足。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一支结构合理、专业技术水平高、综合素质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然,我国会计高职教育领域,大部分教育工作者由“学生身份”直接演变而成,实践环节的缺失,导致了理论与实践不相融合的“空对空”的教学形式,甚至出现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或矛盾的教学状况,使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会计实践教学环节处于“两难”境地。虽然,近年来大部分院校着力引进一些高层次人才,整体上提高了教师队伍的学术水平,但此举仅仅弥补了学术理论层次的不足。应用型呢?如何解决学生的应用能力?试想,高职院校的“产品”缺乏“职业性”,该如何去赢得社会、家长和企业的信任呢?

2.实践基地的缺位。会计岗位是整个公司经济中心,其涉及公司机密。因此,单凭学校一己之力构建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成为众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发展的瓶颈。为达到国家规定的条件,大多学高职院校都建立了校内、校外实验室,生硬地“凑”符合国家规定的条件,并没有从根本上理解国家对高职院校所作的条件规定的内涵。

(三)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脱节

会计是一项系统工程,是联系国家、投资者和债权人等的媒介,也是国际间经济信息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没有高素质、复合型的会计综合人才,就无法生成和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也无法推进我国会计诚信工作的开展,更无法实现我国会计的国际化目标。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会计职务犯罪呈上升势头,就其根本来说源头教育力度不足。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片面理解追求职业教育,不注重会计人才职业素质的培养,形成重数量,轻质量的格局。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努力从源头上遏制职务犯罪现象的滋生漫延”,做到标本兼治、加大治本力度,深入开展会计行业职业道德教育。

三、立足市场,培养人才

财政部的《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年-2020年)》指出:致力于会计人才特别是高端会计人才培养是今后会计行业的重要任务。这既为高职会计教育指明方向,同时也是一个挑战。高职院校会计教育改革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高技能为本位,与时俱进,积极调整教学内容,努力探索适应社会多元化、多层次会计人才需要的培养模式,突显办学特色。

首先,树立以能力为本的高职教学观,切实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融通。从行业角度出发,将高校会计专业教学研究人员与企业财务会计实务工作者联合起来,实现“1+1”的教育模式;从课堂教学角度上,一个企业全月、季或年的整套账务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实现企业账务进校园,进课堂的教学方式。

其次,推进应用教育观,实现应用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的提升,实现单纯的职业技能向综合性的职业领悟和判断能力的转化或提升。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停留于,教学生如何计算、如何编凭证以及报表,更应注重学生分析能力的提升,让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课程有机的结合,使学生能将复杂的会计资料与企业的具体业务,所处的经济环境有机结合,成为具备判断决策能力的高端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政、 殷俊明、宋雅琴. 会计人才能力需求与本科会计教育改革

利益相关者的调查分析 会计研究2012.1

[2]Kavanagh,M﹒ and Drennan,L﹒ 2008﹒ What Skills and Attributes does an Accounting Graduate Need? Evidence from Student Perceptions and Employer Expectations. Accounting and Finance. 48,279~300

[3]孙华君.高职会计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企业导报,2011(1)

[4]倪爱东.能力本位下的会计职业教育研究.教育与职业,2012(3)

[5]陈凌.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初探[J].科技教育,2008(9).

上一篇:有关高职院校助学金管理制度若干问题探讨 下一篇: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汽车营销实训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