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

时间:2022-02-14 01:56:23

浅析《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其他财经类专业共同学习的一门基础课。会计学是一门经济管理的应用科学,会计基础是会计学科的入门课程,是为以后学习专业会计课程打基础的,同时也是非会计专业学习会计的必修课程。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在对《基础会计》这门课程进行了简单介绍基础上,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而提出了《基础会计》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基础会计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1 《基础会计》课程简介

《基础会计》,会计专业课程中的基础,所谓基础就是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即这门课主要阐述的是会计的基本理论、会计的基本方法和会计的基本技能。该课程在概括阐述会计基本理论和会计工作组织的基础上,主要是阐述会计核算方法的原理和操作技能,重点是借贷记账法的原理和实务,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从理论、方法和操作技能上为学习会计核算业务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生学习后续有关课程、增强继续深造学习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和择业竞争力奠定一定的基础。

该课程的学习对象根据专业不同所授课的课时也有所不同,例如:会计与统计核算64课时,电子商务、营销与策划52课时,物流管理48课时,这门课程还配套设置了《基础会计实训》课程,同样根据基础会计在不同专业以后的应用性也进行了有区别的安排,会计与统计核算、物流管理均设置了实训课程。对于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是《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对于物流专业,《基础会计》则是《物流企业会计》课程的基础,而对于经贸类的其他非会计专业,由于没有了后续的会计课程,《基础会计》则成为学生接触和了解会计知识的唯一途径。因此,不论是对于会计专业还是非会计专业而言,《基础会计》都是一门尤为重要的基础课程。

2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基础会计的教学方式大多仍然采用的是理论教学,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一定的实践课时,理论教学,以教师为中心,采用“灌输”的方式将书本内容讲授给学生,而《基础会计》课程较强的专业性也决定了该课程缺乏趣味性,所以无论是学生的学习还是教师的教学,都存在着很大的难度。根据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现状,将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归纳如下:

2.1 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不高 由于基础会计课程的专业性较强,基础理论部分的讲授会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生涩难懂,因此,教师也很难把握好专业性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系。另一方面,这门课程在不同专业中的课时分布不一样,非会计专业学生对课程的不重视,课上听课不认真,课后不复习,练习不好好做,都是导致这门课程教学效果不好的因素。

2.2 课程理论与实践安排比例失调 《基础会计》课程在授课过程中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会计的基本理论知识,一般包括了总论、会计的概念、职能、对象、任务、方法等;第二部分,会计核算基本方法部分,系统讲述会计核算的各种专门方法及其运用,主要阐述会计要素、会计账户和会计等式以及复式记账原理及其应用、会计凭证、账簿、财产清查、财务会计报告等,主要是根据记账原理结合会计凭证、账簿和会计报表的格式说明记账和编表的实务。第三部分,会计的基本技能训练,在学习了基本理论知识、会计核算方法的基础上,必须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最基本的技能,例如点钞、数字的大小写、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账簿的登记、报表的编制等。《基础会计》的教学基本从以上三个方面开展,会计专业理论课时64课时,实践课时15课时,物流专业理论课时48课时,实践课时15课时,虽然在教学的过程中大量引入贴合实际、生动形象的举例分析,增加实训、实习的时间,但是没有具体的深入企业的实践操作,学生学起来依然是懵懵懂懂的,成效不大。

2.3 教学内容简单,缺乏深度;教材知识陈旧,教学手段落后 基础会计既然是我们学习会计学知识的基础,那么弄清楚里面的各个要素的内涵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我们进一步学习好会计学的其它课程打下基础。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学校的基础会计教学仅仅是简单地解释了各个会计要素的定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的理解处于模糊、抽象的概念,缺乏相应的例子加以形象地、深入地理解,对某些要素的归类仍存在表面化的现象。会计的知识更新很快,有点学校在教材的选择上仍然沿用老教材,未注意到更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注意知识点的更新,这些都会导致教师无法将会计的前沿理论传递给学生。

针对当前《基础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对基础会计的教学进行课程改革,用更合理更有效的方法将基础会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这门课程的实用性。

3 《基础会计》教学改革的思路

3.1 采用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新课入门的时候,就要将《基础会计》课程的重要性讲给学生听,将这门课涉及到的方方面面举一些生动形象的例子,例如:企业筹集资金有哪几个渠道?可以启发学生去思考,想想如果自己成立一个企业,没有资金,怎么办?怎么去筹集?向别人借还是接受别人的投资呢?通过这些启发式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中的积极性。对于枯燥乏味的概念性的知识点,也通过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分析,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有关的概念、掌握其涵义,又有利于在理解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好的学好基础会计这门课程,也为以后进一步深入地学习会计、财务以及其它管理方面的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3.2 调整课程设置的结构,增加实践课程比例 基础会计是一门应用性、技术性很高的课程,它更加强调在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对会计核算方法的运用,如果仅仅通过上课的理论讲解是无法使学生获得直接、形象、生动的感性认识,只能靠想象来理解教师传授的间接知识。单纯的课堂教学也加大了学生对于会计程序和会计资料理解的难度。例如:对于会计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这部分,如果只是将凭证和账簿填制和登记的方法介绍之后,简单的演示一遍,学生并不一定就能够掌握,只有通过实例的训练,让学生动手去做,在做的过程中不会就问,不断的练习,巩固,边讲边练才能取得一定的效果。实践教学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在校内设置的手工会计实训室完成,也可以在模拟实训中完成,如果学校与企业有合作单位的,也可以去企业进行实训。

3.3 及时更新教材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 随着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不断深入,结合高职高专的办学特色,以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要选择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符合培养目标,突出重点,知识体系新,实用性强,通俗易懂的适合学生的新教材,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也要时刻关注国家在经济和会计领域法律、法规的变化,及时更新教材;在授课过程中,并将有关的法律、法规的变动对会计及会计学科的影响讲授给学生。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也要不断的更新方法,使用情境教学,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如果通过将学生引入企业生产实践的情境之中的方式解释某一会计原理,则更有助于学生对会计原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很多学生对于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成本、销售过程中的主营业务成本的区别和联系不理解,尤其是在做结转完工产品的成本和结转已销产品的成本的账务处理的时候容易混淆,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情境教学,在不同的情境下用生产实践的实例来讲解,如,生产过程中产品生产完工存放到仓库中了,库存商品增加,生产成本减少;销售过程中产品销售出去,仓库中的产品因销售而减少,库存商品减少,销售的成本增加,即主营业务成本增加。在这过程中不仅仅使枯燥的会计知识形象化,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参与到情境教学的过程中,增加了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了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由于这门课程本身的特殊性,专业性很强,教学情境比较难以构建,尤其是真实的企业环境很少可以让学生去实践,在实际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力度,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作为教师,只有努力改变我国基础会计教学的现状、更新教材,改变并完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基础会计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学习中,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养,为学生顺利毕业,并能较快融入到会计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梁蕾,刘国华.关于基础会计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J].今日南国,2009年03期.

[2]王小瑞,谷丹丹.基础会计教学改革初探[J].魅力中国,2010年8月第3期.

[3]强锦.有关会计学基础.教学的思索[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年第01期.

[4]王光成.论基础会计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16期.

上一篇:关于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工作的思考 下一篇:西北油区GPS控制网布设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