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胺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重症肺炎104例

时间:2022-02-14 01:34:03

【摘要】 目的 观察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联合应用在治疗小儿重症肺炎中的价值。方法 将重症肺炎患儿204例随机分2组,对照组100例,进行常规抗感染、对症处理;观察组104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结果 观察组患儿全身症状如呼吸困难、肺部湿罗音等均明显改善,两组比较总有效率有显著差异(p

【关键词】 多巴胺;多巴酚丁胺;重症肺炎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52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214-01

支气管肺炎是婴幼儿时期的多发病,笔者采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静脉泵入辅治重症肺炎104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4月——2009年4月我科收治重症肺炎204例,参照WHO推荐及全国小儿肺炎诊断协会制定的诊断标准[1],随机分2组:治疗组104例,男68例,女36例,1个月——2岁,其中1岁26例;对照组100例,男66例,女34例,1个月——2岁,其中1岁22例。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和对照组均采用吸氧、抗感染、化痰等常规治疗,抗感染用头孢曲松钠(台湾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H530201)20-80mg·kg-1·d-1静脉滴注,化痰用盐酸氨溴索口服液(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H2012178)2.5ml(7.5mg)·次-1·12h-1口服。观察组与入院当天经常规治疗外加用多巴胺(上海禾丰制药生产有限公司生产,生产批号:110789H3102117)4-5μg·kg-1·min-1,多巴酚丁胺针(上海科鉴生物医药公司12082H4513221)2-3μg·kg-1·min-1,加入10%葡萄糖溶液50ml,1次·d-1,维持3-5h,3-5天为1疗程。

1.3 疗效标准 显效:用药2天内呼吸困难显著减轻,缺氧及全身中毒症状改善,肺部干性罗音及湿性罗音明显减少;有效:用药3-5天内呼吸困难、全身中毒症状改善,肺部干性罗音及湿罗音减少;无效:用药5天以上全身症状未能改善,肺部湿罗音未减少。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治疗组显效68例(65.4%),有效32例(30.8%),无效4例(3.8%),总有效率96.2%;对照组显效48例(48%),有效30例(30%),无效22例(22%),总有效率78%,其中5例心衰加重,鼻塞、气促,经用西地兰针,抗心衰治疗后痊愈。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7.55,p

3 讨论

重症肺炎多见于婴幼儿,四季均可发病,由于严重的缺氧及毒血症,除呼吸系统改变外,可发生循环、神经、消化系统功能障碍,循环系统损害尤其明显。重症病例主要表现为频繁咳嗽、呼吸困难及心力衰竭。当炎症蔓延到支气管、毛细支气管和肺泡时,因黏膜水肿、充血、黏液分泌增多而管腔变窄,造成通气、换气功能障碍,影响气体交换,造成低氧血症[2],缺氧严重,心跳加快,心脏负荷增加致充血性心衰。本病治疗原则应注意改善循环,减少气道分泌物,增加供氧,减轻心脏负荷。目前认为微循环障碍是许多危重患儿尤其是感染性疾病一个共同的临床特征,也是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病理过程,对于重症肺炎患儿就更为常见。婴幼儿肺炎微循环障碍主要以血管痉挛为首发症状,治疗应用扩血管药物调节血管舒缩功能障碍。

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是β-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3],多巴胺是肾上腺素的前体,可直接作用于心肌β1-肾上腺素能受体,产生正性肌力作用,并间接作用于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兴奋心肌,增加心肌收缩力,其作用随着应用剂量的大小而表现不同。

小剂量多巴胺5μg·kg-1·min-1通过兴奋多巴胺受体,使肾、肠系膜和冠脉血流量明显增加,脑血管和肺血管轻度扩张;直接兴奋β1受体,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血量及心脏指数;由于支气管平滑肌β受体占优势,所以多巴胺还有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的作用。小剂量多巴胺尚可选择性扩张肾动脉血管,增加肾血流量,促进利尿,减轻心脏前负荷,改善心功能,同时兴奋呼吸中枢,抑制大脑皮层网状结构,降低氧耗量,改善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还能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缺血缺氧。

多巴酚丁胺为选择性β-受体激动药,小剂量多巴酚丁胺2.5μg·kg-1·min-1能直接激动心脏β1-肾上腺素能受体,增强心肌收缩力和增加心搏出量,使心排出量增加。总之,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均能激动心脏β1-肾上腺能受体,两者联用可获得较大的正性肌力作用,增加心排出量和降低肺毛细胞血管楔压,从而改善心功能和通气换气功能障碍。

临床上应早期、适量积极应用,特别对婴幼儿肺炎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延缓病情加重、避免心衰的发生。但临床应用时应严格控制速度,以免增加心脏负担,加重病情。早期预防及治疗小儿重症肺炎的微循环障碍可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病死率,值得医院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黄洁夫.新儿科手册[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371-372.

[2] 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11-312.

[3] 陈新谦,金有豫.新编药物学[M].第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82.

[4] 袁壮,薛辛东.儿科急重症与疑难病例诊治评述[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5,101.

上一篇:不同给药途径对于人工流产术的效果对比 下一篇:62例利巴韦林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