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凯:把双创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时间:2022-02-14 01:17:35

李军凯:把双创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重大改革举措,是国家富强的重要实现途径,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高校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河北大学是如何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为此,《经济》记者专访了河北大学副校长李军凯。

《经济》:河北大学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采取了怎样的工作思路?

李军凯:学校落实“一把手工程”,加大“机构、人员、场地、经费”的建设和保障力度,在省内率先成立了创业学院、创业园和正处级建制的创新创业指导中心,同时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专业优势,践行“滴灌”理念,积极构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互融、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互补、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互通”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着力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把双创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经济》: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方面,河北大学采取了哪些措施?

李军凯:第一,加强学科建设,深化政校企合作,打造创业教育主阵地。

学校依托化学、生物学、光学工程、中国语言文学等国家重点学科培育项目,以及“新能源光电器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药物化学与分子诊断实验室”等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19个河北省重点实验室、社科研究基地、软科学研究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等创新平台,分别与中科院、军事医学科学院、河北省注册会计师协会、英利集团等共建“生命科学星辰班”、“生命科学菁英班”、“凤凰班”、“注册会计师班”、“英利班”,并先后与乐凯、天威共建功能性薄膜材料研究院、薄膜光伏技术研究院,在食品检测、污水生物治理、大气污染防治等领域的产学研成果转化中,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及专业实践活动。

同时,发挥学校文科优势,探索基础学科新出路,推动拔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如文学院开设“文学拔尖创新人才试点班”、新闻学院成立“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在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同时,将基础学科转化为生产力,培养聚焦文化产业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第二,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构建协同创新中心,优化创新创业人才结构。

学校先后建成“光伏技术”、“国学传承与发展”等多个河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及“新药研究与开发协同创新中心”、“白洋淀流域生态修复与绿色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国故研究与新文化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等校级协同创新平台,催生了一批专业结构合理的创新创业团队。同时,学校通过举办京津冀工商管理创新发展暨MBA津冀联盟论坛、京津冀信息资源管理创新论坛等,立足区域特色,以学科建设带动创新创业。

《经济》:创新创业最终要落实到实践,在这方面,河北大学是如何推进的?

李军凯:近年来,河北大学不仅积极建设科研驱动型创客空间,还同时紧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拓展校外创新创业实训平台。目前,校内有校本部、新校区两个综合性孵化基地和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切入点的多维创客空间及科研驱动型的厚德、石磨创客空间5个孵化平台,面积达6060平方米,在园企业数量达76个,正在孵化项目43个。5个孵化平台协同学校ERP创新实验室、文科实验中心、软件创业中心、大学科技园等机构共同进行创新教育与创业实训。其中,厚德创客空间依托医工交叉研究中心、中晋联合实验室等,致力于数字医疗新技术和电子健康前沿研究,开发了智慧心电监测分析平台、家庭康复训练系统等远程医疗产品,并于今年成功入选科技部火炬中心评定的部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成为依托学科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典型范例。

在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建设的同时,积极拓展外延广度,形成由昊科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豆芽创客空间、河北大学创新创业(邯郸)实训基地等组成的环形实践平台。

《经济》:河北大学采用何种方式来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李军凯:河北大学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第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确立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学校于2010年、2014年分别进行了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探索“融通”育人理念,完善两大课堂互动、互补、互融的办学特色,构建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宽口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制定了《河北大学本科生创新学分认定及管理办法》(校教字〔2010〕9号),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第二,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2010年,学校在本科教学中全面推行“三学期制”。2015年,“三学期制”优化为“教学实践周”,根据各学科专业特点,设置多种形式的科研训练、创新型实验、素质拓展、实习实训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就业创业能力,拓展“第二课堂”育人空间,助力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育人目标的实现。

第三,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一方面,在传统基础学科中推行创新拔尖人才培养计划,聚焦文化创意产业,将文史哲基础学科转化为优势生产力。另一方面,依托学校的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英利集团等合作开设有关教学班,在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远程医疗、光伏工程等领域培养了一批创新型科研人才。

第四,健全校院两级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夯实创新创业教育在第一课堂的基础性地位。目前,学校设有创新创业教育通识课程8门,网络课程5门,构建以《创业基础》、《大学生创业实训》、《大学生创业教育》和《沙盘创业》为特色的“理论+实践”课程体系。各学院结合专业特点,也建设了特色创新创业课程等。

第五,加强高水平师资建设,打造专兼职相结合的一流专家队伍。学校成立“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统筹协调师资培养和课程体系建设,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学科化发展。同时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组建共161人的企业家与教授联手的创业导师团队,其中校内导师78人,校外企业家83人,夯实了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基础。

上一篇:精准扶贫五大难题 下一篇:菊黄蟹肥秋意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