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真问题:向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更深处漫溯*

时间:2022-02-13 06:23:26

研究真问题:向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更深处漫溯*

问题,即学生凭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所不能理解的现象。它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是促进学生思考与实践的原动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探索是儿童的天性,教育理应顺应这种天性,坚守这一本义。

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应好好转变教学的思想,应将教材当作学生能力发展的载体,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让质疑、释疑贯穿全文,进而领悟词句内涵,领会表达方法。作为教师,要从教材中寻找学语文的资源,引领学生去探究课文中的“真问题”,并由此感受其中的语言智慧和张力。在整理听课笔记,认真比较之后,我发现阅读教学过程中,确实存在着探究问题的一些误区,尤其是不少“假问题”,常常将很多“真问题”驱逐出局或冲淡了其应有的原味。

一、假问题:自主探究的“虚华表象”

语文探究性学习所需的问题提出应经过三道“筛子”的筛选,即人的发展的筛子,教育学的筛子,语文的筛子。经过筛选的问题才是“真问题”。对“真问题”的探究,必有助于作为人的生存发展和存在,有助于从教育的角度去熏陶人感染人,有助于语文素养和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形成人的探究意识、品质、方法。否则,容易出现“假问题”,而对假问题的探究,就不可能具备如此价值。

1.模式化的假问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重要窗口。教师若能紧扣题目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用心思考,追根溯源,就能较快地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大意。于是,很多教师都习惯于针对课题进行质疑,只要出示课题,就让质疑。

例如,有位教师在上《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时,板书课题后即叫学生提问,并象征性地将学生的问题以关键字的方法提炼出来写在黑板上。这无疑让学生十分兴奋,因为自己的问题能被老师重视;也无疑让听课老师很敬佩,因为这位老师能一上课就自觉以学生为主。可接下来的过程却让大家失望,因为这位教师并未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线索展开教学,而只是按照自己的预设自顾自组织教学。学生提出的问题由“真”变“假”,只成了一种形式,成为一场虚华的表象而已。

2.陌生化的假问题

现今的语文课堂上,让学生自主质疑,探究学习,已经成为热门。尤其是在公开课上,似乎没有几处这样的“噱头”,就是不时尚。由此也导致一些教师仅仅为博得“看头”而进行质疑探究。

有位教师开始上《爱如茉莉》这一课时,就让学生用文中的词语说说茉莉花的特点,接着出示“平淡无奇、缕缕幽香、洁白纯净”三个词语,并让学生边读边体会:“在心中产生了怎样的疑问?”由于学生认知有限,他们更多地只能从茉莉花本身出发去质疑,而与文本中人物间的爱对接有缝、疏离较远。要学生刚涉及课文就提出合乎要求的疑问,这不免难度很大,会让学生无所适从。让学生此时作命题质疑,这不仅假意明显,也事实上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

二、真问题:自主探究的“真实内在”

“真问题”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是课堂的灵魂所在。一位美国教育家曾说过:“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的。[1]”阅读话题要体现紧凑性,教师要辨别、筛选重点,即“洗”课,包括内容、目标和方法,话题是贯穿整堂课的线索,只有话题凝练,内容集中,条理才能清晰。如何挖掘话题?如何才能梳理出一些实在有用的“真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斟酌。

1.匠心独具的矛盾之笔

矛盾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动力。课文中出现的一些貌似矛盾而实质并不矛盾的内容,能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课文的主动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引领学生找到精彩的“矛盾”之笔,以“矛盾”为突破口,提出相关问题,并进行自主探究,这可为理解课文、提升认识打下坚实基础。

如教学《和他的大黑骡子》时,就可围绕杀与不杀大黑骡子来引导学生展开质疑。为助质疑,教师可在导入时即用“爱大黑骡子”,“杀”与“不杀”,引起学生关切,接着让学生分别找出“杀大黑骡子”的语句,从中体验当时的特殊情形,以及战士们和的于心不忍,并就“杀”和“爱”这一对矛盾之处进行质疑:“爱,为什么还要杀?”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学生真正理解了这个问题。顾全大局,对战士之爱,对革命之爱的崇高形象就会呼之欲出、跃然纸上。带着这样的问题,释疑解惑,就能使学生在深切感受人物品格、领会作者借助语言神态描写凸显人物形象的同时,成功地实现本文的教学自觉与高效。

2.深藏不露的关键之处

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往往凝聚着作者独特的构思和情感。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着力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有效质疑,从而在学、思、疑、问、悟的结合中不断地循环往复,层层推进,巧妙地将阅读教学引向深入。

例如教学《苹果里的五角星》时,当读到“大哥哥,我要让你看看里面藏着什么”这一关键句时,教师可抓住“藏”,激起千层浪。围绕“藏”字认真探究,可让学生明白:只有拦腰切开苹果,才能发现其中的秘密――五角星。接着可再深入质疑:“苹果里仅仅藏着一个五角星吗?还藏着什么?”经深入思考、探究,学生还可由此及彼懂得一个道理:打破常规思维,必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

综上所述,在关键的语句处,教师要勇于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也要善于指导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如遇到与生活现象不一致的情形时要质疑,遇到含义深刻的语句时要质疑。如此质疑,必能培养出学生思考、探究的优良习惯。

3.引人入胜的兴趣之点

王守仁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喜游而惮拘捡,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儿童性情好动,喜欢嬉戏玩耍,而害怕受拘束和禁锢,顺其自然就会使它长得枝叶茂盛,摧挠它则很快会使它衰败枯萎。由此可见,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必须顺应着学生的兴趣,而决不能加以过多的束缚和限制。

如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时,教师可紧扣“功夫不负有心人”启发质疑:徐悲鸿怎样下功夫?他的“有心”是什么?伴随着学生的兴趣,教师可着力引导学生探讨徐悲鸿的“有心”是什么,并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感受文字中流淌着的所有“有心”。在此大问题的引领下,人物的形象应会在学生的心目中逐渐鲜活、生动、丰满、矗立起来。

小学教材中的课文是精挑细选的文学作品。海明威说:“好的文学作品像冰山只露一角,百分之九十藏在水下。”在似乎无物的水面之下,蕴藏着极丰富的“有”。语文教学就是要与学生一起通过思考、探究来好好发现藏匿在文本中的语言知识与技巧等种种“所有”。这,是语文教师的应尽职责,也是语文教学的精髓所在。

总之,真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的灵魂。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去思考,让学生的自主探究真正呈现出应有的思维碰撞和灵感闪现,以使学生在不断深入的思考与探究中本本真真地有所得,有所悟,有所长。

参考文献:

[1]余小鹏.疑中生问 问中质疑――浅谈阅读教学中学生“有效质疑”意识的培养[J].小学教学参考,2012(1).

(徐玉萍,苏州市吴中区苏苑实验小学,215128)

上一篇:基于二分法的函数图像描绘 下一篇:桌面虚拟化技术在高校机房改造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