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唱”代“罚”的后期关注

时间:2022-02-13 02:38:38

当“惩罚”这个词在教育界引起颇多争议的时候,“赏识教育”就应运而生了。可任何事物都是物极必反,而今教育界又出现了“适度惩罚”这一难以把握的概念。

有些教师就游刃于这些概念之中,创造出新的形式,其中以“唱”代“罚”形势大好。很多教师让犯了错误的学生给全班学生唱首歌,用这种形式来“惩罚”他们。在一些相关文章中有些教师还夸大这种方法的效果。笔者思考的是,以“唱”代“罚”效果真的就那么好吗?以“唱”代“罚”后我们是否关注了它的实际效应呢?

用一种善意的形式来教育那些犯了错误的学生,这无可厚非。学校就应该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因为学生需要在改正错误中不断成长。可任何一种教育方法都有它的局限性,换句话说,就是有它的特殊性。我们做教师的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学生,根据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不能套用一些所谓的好方法。教育是艺术,没有固定的方法。对于那些“爱出洋相”的学生,或人生观有些问题的学生,或思想品质较顽劣的学生来说,或许,他会把能在同学们面前唱歌认为是件得意之事。若是这样的话,教师的教育初衷与以“唱”代“罚”的效果岂不大相径庭了?再则,这一类学生还可能因为这样做能得到一种满足而有意犯错误,我们的教育不但没有起到好的效果,反而会成为一种误导。对于另一类学生来说,若他们认为这是教师有意在出自己的洋相,就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这一方法不但没有显示出教师的善意,反而会让学生产生反感情绪。魏巍的散文《我的老师》中的蔡老师,扬起教鞭却没有落下,让“狡猾”的“我”觉察出了教师的爱,这是一种教育艺术。以“唱”代“罚”本是善意的,应艺术地让学生感受出来,发挥出它的效果。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为了惩罚一个学生,而让全班学生听一首歌,这是不是浪费了其他学生的宝贵时间?对其他学生来说,这又是不是一种强制呢?因为教育个体而牺牲全体这是不是一种不妥帖的教育?以“唱”代“罚”的背后是不是有点“杀鸡骇猴”的意味呢?是给个体一次机会,还是给其他学生一种警示?唱歌的意义又是什么呢?是恶意的褒扬,还是善意的惩罚呢?当我们思考过这些问题之后就会发现,我们以“唱”代“罚”的教育方法还有待斟酌。适时、适当的运用就更显重要,它不能作为一种常用的教育手段,更不能迷信这一教育方法。

从另一方面来看,唱歌本是一件极快乐的事,一旦被我们用到惩罚学生这一事上,唱歌的意义似乎就变质了,唱歌的感觉似乎也就不同了。这就好像我们用罚扫地让学生曲解了“劳动”的意义一样,在我们惩罚的过程中,一些事物的味道变了。虽然通过这些方法达到了我们的教育目的,近期来看实际效果还不错,可我们在无意之中却改变了学生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劳动本是应该的,不劳动就无法生存,可长期通过劳动来惩罚学生,劳动的意义就在惩罚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偏颇了:我犯错误了才劳动,我不犯错误就可以“享受”。同样,唱歌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可以给人带来愉悦,可唱歌被用来惩罚之后,唱歌就不再那么诱人,那么让人喜欢了。一种艺术,一个爱好,就这样在惩罚的过程中慢慢地消失了。虽然目的达到了,但却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我们该不该慎重运用呢?

我们要关注教育方法的后期效果,要把方法的运用与关注其后期效果看成是一个教育整体,用反馈的信息验证我们的教育方法,客观地认识我们的教育。我们不能想当然地去“制造”教育方法,不能不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审视我们的教育,因为,我们的教育方法是用在学生身上。方法效果再好,若对学生是一种伤害或变相的伤害,我们就要清醒地反思我们的教育行为,及时发现我们的不足,积极纠正我们的失误。

(作者单位:河南省内黄县田氏镇第一初级中学)

上一篇:浅淡幼儿集体教学活动中的课堂评价策略 下一篇:英语图画书阅读教学中“说来听听”模式的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