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重围完成就业目标

时间:2022-02-13 02:09:29

突破重围完成就业目标

困难重重就业任务如期完成

2008年1―9月,全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员936万人,为全年目标任务1000万人的94%,到2008年底,我国全面完成了全年新增就业人员1000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的目标任务。

我国就业目标的完成在2008年曾面临的困难来自四个方面。一是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大地震和接踵而至的地区性洪灾,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并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二是2008年上半年人民币升值加速,美国次贷危机蔓延形成金融危机,并引发了经济危机,导致实体经济下滑,失业增加,居民购买力下降,从而对我国外贸出口产生较大影响。三是国内原材料价格上涨,对纺织服装、制鞋、卫生陶瓷等行业影响明显,一些订单转移到巴西、印尼、越南等国。四是为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政府采取了紧缩的货币政策,使近年来作为中国经济和就业重要增长点的房地产业、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遇到前所未有的资金链压力。

政府重视促进就业平稳增长

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在全国93个城市公共职业介绍服务机构搜集的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信息表明,2008年前三个季度,用人单位通过劳动力市场招聘各类人员约474万人,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约490万人,求人倍率为0.97,不仅表现为供大于求,而且是近几年求人倍率的最低点。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变化是,2008年前三季度劳动力市场中的用人需求、求职人数有所下降,分别比2007年同期减少24.6万人和11.6万人,各下降5.5%和2.6%。而且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用人需求比求职人数下降的幅度更大一些。如果分区域来看,会有一些更加深入的发现,东部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都在减少,但是中西部城市的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都是增长态势,而且尤以西部增长幅度较大。

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国外有较大的差别,国外农民是改变职业身份性质的转移,我们是兼业性质的转移,谈不上’农村劳动力已经被完全转移的问题,因为需求的变动将会导致农村劳动力供求形势发生巨大的变化。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农村劳动力回流的情况比较普遍。

虽然2008年中国就业形势曾面临极大的压力,但是城镇就业还是基本保持了平稳增长的局面。我们取得这一成绩的原因有四点是值得进一步总结的。 第一,整体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这是城镇新增就业增长的基本条件。 第二,投资拉动对就业产生的“当期效应”和“时滞效应”不容忽视。去年前三个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7%,增幅比2007年同期提高1.3个百分点,比2008年上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仍然保持了较高的水平,对就业形成了强有力的带动,形成“当期效应”。与此同时,近年来较高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水平通过“时滞效应”对上半年就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三,《就业促进法》和《劳动合同法》等法律的实施,对扩大和改善就业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四,从沿海地区向内地的产业梯度转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沿海地区部分企业关闭对就业的冲击。

面对金融危机造成的冲击,我国政府采取“出手要快,出拳要重”的策略,行动之快,前所未有。这些政策和措施对恢复企业信心、促进就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形势严峻工作力度急需加大

2009年就业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难度将进一步加大,就业形势将十分严峻。最重要的一点是2009年经济增长速度将继续回落,尤其是出口的大幅下降,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也将有所减弱。一般来讲,外贸出口每波动一个百分点,将影响18万―20万人的就业。

从金融危机发生和影响的角度看,美国是虚拟经济出现的危机,逐步向实体经济传染。对我国则直接是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并进一步影响虚拟经济,这对我国这个产品提供方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因为我们要提供所有原材料、能源和运输,因而对就业的影响范围也是非常大的,对这一点要有充分的认识。对就业的影响有几个效应:一是减员的效应,现在部分企业已经开始裁员;二是结构的效应,部分行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大,需要进行结构调整,从而产生结构性失业;三是最重要的就业挤压效应。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本来就非常紧张,如果在局部地区、行业就业局势进一步产生紧张后,可能会导致整体就业局势更加紧张,这种紧张可能会导致更多的心理预期变化,从而减少消费,进一步影响经济增长和就业岗位的增加。

(摘自1月14日《中国社会报》)

上一篇:牛年说牛 第2期 下一篇: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四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