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心理危机干预

时间:2022-02-13 05:58:04

论中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心理危机干预

现代社会多元文化价值观包围着广大中学生群体,中学生的思想尚未完全成熟,价值观尚未定型。面对多元价值选择时,他们无法准确判断事物;不能理解自己;对自我缺乏清晰的同一感;对外部的客观世界存在敌意;不愿意改变自身去适应环境;使个人与外部环境发生矛盾;不能建立随时空或角色等变化的一致人格等,因而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极有可能出现逃避社会等行为。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指导、干预,中学生将日益丧失自身的价值主体性,构成难以克服的同一性危机。

埃里克森把人生全程发展中自我意识的形成分为八个必经阶段。他以自我发展为线索,解释了这一发展过程,并在其中阐述了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过程。每个阶段都不可逾越,但时间早晚因人而异。而人格发展又是充满着矛盾和冲突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的矛盾或核心问题,当这个特殊的矛盾解决了,人格就发展了一步,所以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可能形成个人心理危机,也都可以视为一个关键的危机。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一般处于由第四个阶段向第五个阶段过渡的时期。第四阶段是6岁到青春期阶段,“此一时期的发展危机在于勤奋进取与自贬自卑两极间心理冲突的能否化解。”第五阶段即青春期阶段,是人生全程八段中的最重要的时期,为人格发展历程中多个关键中的关键,是获得同一感而克服同一性混乱的阶段。因此,青春期所面临的危机情境也较其他时期严重。

自我同一性作为青春期的核心发展主题,是整合人格的各种成分、构成人格完善的标志,进而是心理成熟的体现。自我意识的形成是其核心问题,自我是人格形成、发展和变化的核心和基础。自我同一性作为心理结构,是核心的自我调节系统。同一性结构是个体与世界互动的结构或框架。此同一性结构在遇到新的经历和信息时不断地同化与顺应,从而构成了个体生活的参照框架和关于自己的理论。

埃里克森所提出的同一性概念是根据弗洛伊德在叙述犹太人的自我意识和民族的连带感时使用“内在同一性”这个词而来的,又被译为自我统合、自我认同等,旨在强调自我同一性作为人格结构的属性和实体性存在。它解释作“个体尝试把与自己有关的多个层面统合起来,形成一个自己觉得协调一致的自我整体。”此心理过程被称作统合形成。此统合过程是对困难的挑战,所产生的危机不易化解,甚至阻碍以后的发展。而自我同一性可给予个体一致感和连续感,其“在理论基础上是以自我的发展为中心的思想……在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一方面由于他自我成长的需求,希望从环境中(特别是在人际关系上)获得满足;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受到社会的要求(要求他必须遵守社会规范)与限制(禁止他不许轻率而为),使他在社会适应上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困难。”此心理困难被埃里克森称为“发展危机”。

青春期阶段的自我同一性危机带来角色混乱的冲突。一方面,由于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是青少年面临诸多学校、家庭、社会的要求和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在中学阶段里,青少年最主要的任务是选择和确定自我角色,建立一种新的自我认同或自己在别入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它是达到自我同一性的关键因素。如果中学生不能很好地完成自我同一性,就会产生同一性的混乱,阻碍人格的健康发展,甚至影响人的一生。因此,青春期所面临的同一性危机较其他时期更为严重。同一性危机中的青少年不能理解自己;对自我缺乏清晰的同一感;对外部的客观世界存在敌意;不愿意改变自身去适应环境,使个人与外部环境发生矛盾;不能整合,从而不能建立因时间、环境或角色而变化的一致的人格,因而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极有可能出现逃避社会或的行为。

青春期介于儿童期与成人期中间的时期。青春期(adolescence)这一术语的原义是“向成熟发展”。在这个意义上,青春期是一个获得有效参与的个体态度和信念的完形过程。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埃里克森用“暂缓兑现”来表述。他认为,青春期的发展课题正是研究怎样形成自我同一性和防止自我同一性扩散,这也是青少年期最为基本和重要的心理社会任务。

Bourne(1978)对埃里克森丰富而复杂的同一性概念提出了七方面的特征,其中第四方面提到的动力学特征“同一性调节自我与客体、本我与超我,同一性形成是一主动的过程”,突出强调了有意识部分。第五方面主观性特征再次强调“它使人有一种自主的内在一致和连续之感”。最后一点升华到实体的存在,既“同一性提供给自我和世界意义感”。由此看来,在青春期阶段要防止学生陷入同一性混乱,顺利地过渡到成年期,关键是克服自我同一性危机。可以通过中学生的六种青春期危机表象确定判断标准。青年人如果顺利地解决危机,就能获得自我同一性,为迎接成年期做好心理准备,否则将出现同一性混乱。

1. 是否彼此相似。例如听到“月亮”联想到“夜晚”或“太阳”等,属于相似,但联想到“死亡”等象征消极意义的词义,就构成一种非相似表象。须注意是否与他人想法、言语举止、嗜好、服饰等相差太大而诱发危机,特别注意性别同一性混乱危机。

2. 是否与年龄相符。人的行为是随着身心的发育而变化的。各种年龄的人,在想法、兴趣、行为上都有不同。青春期应精力充沛,活跃好动,少年老成的学生要引起注意。

3. 对自己以往的成败是否具有适度的反应。每个人对事物的反应速度与程度都不相同,但差别不会太大。如反应偏于极端,加大了同一性危机的可能性。

4. 自己目前的情况是否与父母老师对自己的期望相适应。青春期的社交范围扩大,交往中应培养合作精神,取长补短,丰富群体经验,锻炼适应他人的能力等。在学业方面也须达到成就预期。

5. 对于现实环境条件与限制是否乐观进取。做事积极进取,情绪愉快、乐观的人,遇到困难不畏惧,不会长期沉陷于忧愁苦闷之中,善于适应新变化。相反,极度敏感、情绪忧郁的人,容易自暴自弃、逃避现实,构成危机。

6. 自己对未来的展望是否出现思想极端化或观念混乱。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遇到困难勇于承认现实的能力,他们能找出问题所在,设法解决。有些中学生过于理想化的生活在自我世界中,就降低了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失败后往往采取逃避现实的方法,以至于无法解决实际问题,久而久之,自我欺骗结果就无法得到认同,构成同一性危机。

青春期的中学生最终是趋于将主观自我与客观自我相统一。从这个角度来构建中学生青春期自我同一性,这也就是埃里克森所说的“自我同一性是自我整合的一种形式”。中学生自我整合的过程并非是一个循序渐进、平稳同一的过程,而是在冲突和矛盾中逐步统一、逐步成熟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中学生应注意区分自我有意识和无意识,将自我看作个体内在心灵各部分同个体外部状态的整合。这包含了弗洛伊德的生物力量与现实文化环境的社会力量。中学生活中不确定因素的减少能够增进对危机的解决,就把人的发展动机从潜意识领域扩展到了意识领域。自我同一性作为青少年的核心任务,是依靠过去并决定未来的,它植根在中学生成长期间,是对投射和自居作用整合的完形,影响到中学生终生的自我同一性形成与发展。

在中学生自我同学校、家庭、文化等环境相互作用时,这种发展呈现为一种进化过程。中学生行为既受到外部的影响,又受内部自我影响,但又不是两种因素简单的叠加影响结果。实际上“外因、内因和行为三者是交互作用的。”这个过程以个体自我为先导,自我按先天的成熟顺序将内心生活与社会任务相结合,形成一个连续而有序的心理发展过程,具备结构性特征。

例如,学校方面可通过学校本位生涯辅导形成“一套有系统的辅导计划,在辅导人员的帮助下,引导个人探究、评判并整合运用相关的知识与经验,来规划个人的生涯发展。”促进自我概念较强的中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能够认同接纳自己,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将来产生一种内在的连续之感,达到心理同一感。

上一篇:朋友请微笑 下一篇:附耳细说(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