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稳妥过渡”到“稳中求新”

时间:2022-02-13 04:36:37

【前言】从“稳妥过渡”到“稳中求新”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2.体现新课程改革“减负”的理念 落实“减负”符合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导向,贯彻了上级领导部门的指示精神,也反映了基层学校师生的广泛呼声,彰显人文主义的精神。 2009年以来的《历史考试说明》,均无明确规定初中历史教材的内容进入高考的考查范围,客观上减轻了...

2009-2011年,这三年的《福建省文科综合考试说明・历史》(以下简称《历史考试说明》)均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在相应年度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编制而成。《历史考试说明》明确规定,它是我省高三历史教学复习应考与高考历史命题的直接依据。从三年来的《历史考试说明》“前言”、“目录”到具体内容中的“命题指导思想”,均保持连贯性与一致性,未作实质性的重大修订。

可见,包括历史学科在内的文科综合各学科的上述指导思想与原则等均凸显了指导思想的内核――保持改革的稳定性,在实现平稳的前提下贯彻“稳妥过渡”到“稳中求新”方针,确保福建省高中新课程改革与分省命题背景下的自行高考命题考查的有效衔接并向前推进。

通过比较,笔者发现2011年的《历史考试说明》在“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考试范围与内容”、“考核目标与要求”、“题型示例”和“参考试卷”上,基于2009年和2010年的《历史考试说明》的原有结构作微观调整,体现“稳中求新”的改革思路。本次修订在以下几方面突出体现了《历史考试说明》的福建地方特色:

1.保持稳健务实的风格

指导思想以“稳健”为主基调,力求稳妥过渡、稳中求新。整体架构不变,但在细节处精益求精,在创新方面力图全国最新潮流。这种基于福建高中新课程改革和本省高考自行命题的思想符合福建省情,无疑是务实和妥当的。

2.体现新课程改革“减负”的理念

落实“减负”符合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导向,贯彻了上级领导部门的指示精神,也反映了基层学校师生的广泛呼声,彰显人文主义的精神。

2009年以来的《历史考试说明》,均无明确规定初中历史教材的内容进入高考的考查范围,客观上减轻了基层学校师生长期以来承受的负担。它们坚持把有关“知识内容”细化到三级子目,比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制的《考试大纲・历史》规定的“知识内容”明显减少。以选考部分为例,比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制的《考试大纲》有关“知识内容”的内容减少了近三分之一。整体上纳入考查范围的“知识内容”的历史主干知识增减基本达到平衡并有所减少。这表明,它坚持“能力立意”的思想,重点落在基于历史主干知识之上相关历史学科能力。

3.体现稳健创新的策略

鉴于福建省进入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处于初始阶段,三年来坚持在《历史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历史学科考查的难度系数。其意图是让高考历史命题和基层学校的历史复习教学做到有章可循,有利于从旧课程向新课程的稳妥过渡。

通过适量的替换,精心挑选和改写最新的参考案例充实各个栏目内容,顺应全国以及各实验省区高考历史命题最新发展趋势。根据近两年我省分省命题背景下的高考历史考查实测反馈情况,在“题型示例”、“参考试卷”中加大对“过程与方法”方面的考查,并在丰富试题的呈现方式、增加考试评价的开放性等方面有所侧重,有利于高校选拔具有创新精神的合适新生,也更能展现近年来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成果。

三年来,在命题指导思想、考试形式、考试范围与内容、考核目标与要求、题型示例和参考试卷等方面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历史考试说明》进行了部分调整,目的是使命题更趋科学、合理。本次修订的内核依然是坚持和强化全面考查基于历史主干知识的学科能力。

高考试题最基本、最主要的功能是甄别与选拔性;试题的设置要有理想的难度、区分度和效度;试题能够真正考查出考生的优点与潜能,既满足高校选拔优秀学生的需求,又反拨引导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近年来的命题依然遵循“能力立意”原则,强化史证意识,以“新材料、新情境和新问题”为基本格调,推进素质教育。对知识和能力的考查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以本为本”和“依纲靠本”,而是基于课程观的“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和“以史为鉴”以彰显历史学科的学科特色。在保持稳健的基础上适度创新,直接体现在近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之上。

以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卷第38题为例,可以较典型体现当年“稳中求新”的指导思想。它以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与西欧人均GPD水平的素材为载体,考查相关历史主干知识,跨度大、联系广。本题集中体现2010年的《历史考试说明》指导思想,以及当年高考福建卷历史命题的风格。把“考核目标与要求”中的“比较”、“分析”、“解释”、“总结”四种能力要求,均对应体现在本题的4个设问中,能力目标的要求渐次提高。笔者把本试题考查的知识内容、能力目标和实测难度加以整理,见下表:

第(1)问到第(4)问的考核目标与能力要求层次渐次提高,而实测难度正如预测的那样,也相应从0.63逐渐提高到0.40,区分度达到0.61的优秀等次。从实测情况来看,本题较为理想地体现了高考需要的甄别、区分和选拔的考查功能。同样,2009年和2010年的历史高考各试题均较好达成了高考预期目标,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

高考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普遍的社会性,因此需要从国家考试的高度着眼。严格意义上说,大规模的国家考试需要实行实施多次小范围的模拟考试,积累相当数量的实测数据,并通过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考试测量学方面的专业分析,作为未来高考命题的重要参考依据。两年来的我省自行命制的高考历史试题从试题结构、呈现方式以及基本风格上,均已经大致成形。它们已经得到社会有关方面的普遍认同,也得到来自教育部考试中心的较高评价。因此,这两年的《历史考试说明》以及高考历史命题,对2011年的高考命题工作具有教学和科研参考价值。

应该看到,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高考对高中历史教学具有导向作用。鉴于上述对历史考试说明以及高考历史试题的研读与分析,可以推定2011年将继续延续既定的“稳健推进”方针。建议当前的高三历史复习教学工作,应从观念的若干“转变”中寻求突破口并抓好落实:

(1)转变课程观念

当前的高考命题视角与素材多指向社会学、人类学等各个社会生活领域,突破了传统的史学研究范畴。因此,落实用课程标准教学而非用教材教学的理念,利用丰富的相关材料作为学习资源,设置诸多问题情境,倡导“问题探究教学”,多以“史料教学”和“案例教学”进行专项训练。强化学生依托所学历史知识去理解和研读新情境、新问题,从“材料”中而不是从“课本”中学习历史。养成从材料中获取证据的意识,掌握“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基本方法。

(2)转变史学观念

高中历史新课程强调时代性,要求教学反映历史学科发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应用不同史观去研读历史问题,形成新视角和新思维是历史教学取得突破的关键。培养历史教师的阅读习惯,最重当前史学界最新研究动态,并把文明史观、生产力史观等新史观应用于教学之中。

(3)转变教学观念

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把“减负”与“增效”有机结合起来。改变教师教学进度模式,以学生学习情况作为推进教学进度的依据。提倡引入新材料、构建新情境,体现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思想,让学生充分讨论、研读、体验,扩大其视野并增强其能力。

(4)转变考试观念

与高考考试的功能有所不同,平时的考试并不具有选拔的功能。它更多体现了检测、反馈与强化的功能,成为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正确认识考试的本真意义,了解和掌握命题技术,避免陷入单纯依靠“以考代教”的认识误区。同时,也需要对历史教学与考试的错位现象有足够的认识,保证教学与考试的一致性。根据我省的《历史教学要求》尤其是《历史考试说明》,并结合本校教情、学情,进行命题与考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我们应依托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发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历史高考考试大纲,精心研读三年来我省《历史考试说明》,以及2009、2010年我省高考文综试卷的历史试题,切实转变历史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提高历史教学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上一篇:福建省高考英语短文填词评析及教学建议 下一篇:强化“心育”融入 提高德育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