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你来上杂志

时间:2022-02-12 12:33:50

8月,《影像视觉》迎来第5个生日。一路走来,我们发现有许多出色的读者,虽非摄影专业出身,却有很精彩的拍摄项目或拍摄经历。我们发起了“上杂志”活动,本期遴选出部分优秀影友,和大家分享他们的故事和影像!

罗昊

@大头蛇的避风塘

/u/1114233393

会计师的原生鱼拍摄计划

在北京土生土长的罗昊如今是一家航空公司的会计人员,同时也是一名原生鱼摄影爱好者。所谓原生鱼,就是指分布在我国自然水域中的本土鱼类。目前,他大概已拍摄过一百多种中国的原生鱼类,因为现在国内原生鱼类的图鉴基本还是空白,他希望把北京原生鱼类的影像资料拍摄完整,方便广大生态爱好者了解身边的鱼类资源,为此他已经基本走遍了北京所有的水系,但仍有很多种类没有找到。面临着江水断流,水质污染,电站大坝等很多问题,一旦生存环境被破坏,一些原生鱼类就有可能灭绝。

拍摄注意:

“最高境界是野而不采,在原生地观察,享受大自然。”

“作为爱好者采集一部分,不会对整个种群造成危害。而且专业爱好者的原则都是抓大放小,抓公放母,尤其是对于期的母鱼,坚决放生。”

“在采集过程中,要保护环境,带走垃圾,采用对鱼类伤害最小的手段进行采野。如果发现有电、毒、炸鱼的行为,要及时报告当地保护部门。”

“对鱼类的保护,最重要还是对其生境的保护,如果水体不被污染和人为截流,鱼类资源的自我恢复功能是很强的。”

余洋

@驻站太平寺

/u/1417958013

航拍“父子兵”

从小爱摄影和各类飞机,85年出生的成都读者余洋现在在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工作。2008年汶川大地震,他正好在父亲所在的奥林通用航空实习,同为摄影爱好者的这对父子参与了地震第二天国土资源部指派的灾区航拍任务。“通用航空是除用于客、货运输的定期航线飞行外的所有民用航空的总称。我父亲是飞行了36年的通航老机长了,同样喜爱摄影的他,比我有更多机会在全国各地航拍,因为他所驾驶的飞机很多时候就是在执行航拍任务。因为是执行航拍任务,所以一般飞行高度和航线都很特殊,所以拍到的东西很多也不是普通民航飞行员或者乘客所能看到的。”

Guy Gagnon

把照片卖给宜家的小贴士

加拿大人Guy Gagnon是甲骨文公司的数据库管理员,学的是计算机管理,自从1999年买了第一台数码相机之后就开始对摄影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过去4年里,他在自家公寓中搭起了临时工作室,拍摄各种花卉的黑白肖像。好几年前,宜家家居的图片供应商公司通过他的官方网站发现了他的作品,花卉系列中的三张被制作成装饰画在宜家的全场商店中进行售卖。

费越

拍好宝宝童话床照的诀窍

高校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师费越是一名创意与执行力十足的母亲,她利用各种衣物道具为自己的女儿留下了可爱的造型影像,我们曾经在今年的6月刊上介绍过她的作品,可是由于工作中沟通的失误,在杂志上错误地把她的名字写成了“吴越”,藉本次活动,她和我们分享了自己拍摄的心得和建议。

拍摄注意:

耐心:宝宝睡醒喝足就会有好表情,所以好表情除了抓拍,更重要的是了解宝宝的每天心情高潮的时间点。

引逗:宝宝喜欢看夸张的表情和动作,另外适当的肢体沟通也是引逗宝宝的秘诀。用光:给宝宝拍摄尽量用自然光,避免用闪光灯,可用白布或者白卡补光。

色彩:高调的色彩更能表达快乐的气氛。

提高ISO:更有利于抓取宝宝可爱的小表情。

道具:宝宝平时最喜欢的玩偶和经常使用的物件尽量能出现在画面中,能引逗宝宝还有纪念意义。

简单的PS:如果可以学一些简单的Photoshop技术,照片创作余地就更大了。

来自俄罗斯的黑白人像

所谓有缘千里来相会,这里又是一位与《影像视觉》有缘的外国读者~这位名叫Ilia Izachic-Isaev的俄罗斯酷哥给我们写了一封信,他原本是学设计的,后来开始自学玩起摄影,并一发不可收拾,他的照片曾经两次登上过《影像视觉》俄文版的封面,还在世界上不同地方举办过自己的摄影作品展,他尤其喜欢黑白照片,拍摄的各式黑白人像十分具有性格,“大多数时候,黑白照片是为了避免颜色对被摄物的干扰,而如果画面上有色彩出现,摄影师必定有自己的理由。”

老爸365天拍女儿计划

我们总说,平凡的影像也能打动人,正如这位父亲拍摄他女儿在日常生活的可爱瞬间一样,而说他是一位有毅力的父亲,是因为他连续拍摄自己的女儿达3年之久。本科毕业于北大数学学院,之后在美国北卡州立大学读了数理统计博士,郭翔的专业和工作都和摄影相去甚远。女儿出生后,原本想每天为她拍一张照片拍到1000张为止,去年达成目标后,觉得好像也没有必要就停下来。除了特别原因需要请妻子或自己父亲代劳,郭翔三年里几乎每天都在拍女儿。他和妻子也因此常常担心一个问题,这种长期的拍摄有可能对女儿个性的塑造形成一定影响,也许有可能会让她更“爱现”,或者更愿意引人注目,在他看来,这也许并不是好的影响。

记录最后的缠足老人

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陈霄翾的专业是影像艺术,但是却和摄影无关,“我的摄影技术是自学的,其实技术也是次要的,关键是想法、观念,以及执行能力。”童年的时候,陈霄翾就对曾外祖母与众不同的“三寸”小脚非常好奇。直到上了高中,读了冯骥才的小说《三寸金莲》,才明白背后有深刻的历史原因和文化背景。研究生准备毕业创作时,他在拍摄敬老院过程中发现还有一些缠足老人,就想把这一批最后的三寸金莲通过镜头留存下来。他的研究生毕业创作《缠》最终入选了央美“千里之行”优秀毕业生作品展,整个展厅四面都用微微泛旧的裹脚布贴满,展厅左右两面是老人的肖像和对应的小脚特写,其中脚的照片也用裹脚布包起来,只隐约露出一部分。中间的地上放满了老人们的小脚印模,采访的视频投影打在同样覆盖着裹脚布的屏风上。独特的展览形式想表达的观念是这些老人几乎半生的时间都在跟裹脚布打交道,她们的命运跟裹脚布是分不开的。

“90后”7年20万行程拍火车

最初看到王嵬的照片就印象深刻,各种角度各种火车,是的,他专门拍火车,按他的话说,“基本上现在中国运行的机车型号都拍全了”。联系上他后才知道,原来这是一个“90后”,为了拍摄一次火车,他会徒步走上百公里的路,从05年正式拍火车以来,他在中国境内的行程将近20万公里。拍摄前要做好两三天内的拍摄计划,因为每趟火车的类别和颜色不同,方向也不同,适合拍摄的光线以及适合的背景也不同,所以他要计划出哪趟客车或货车,红皮车或绿皮车,在早晨/中午/晚上于某个机位向某个方向俯拍或仰拍,顺光或逆光……为了到达拍摄点,有慢速列车的地方他就根据时刻利用慢车,有公路的地方就尽量利用汽车,如果这个地方什么交通方式都不通,就只能徒步,据不完全统计,一次在东北的15天拍摄,总共徒步行走了186公里,还不包括爬山的距离。

@梅本村安

/aixiaoann

熟悉又陌生的针孔摄影

摄影有很多种可能,无论是你要拍的,还是怎么拍。例如这位来自澳大利亚的读者,就选择了一种原始的方式:针孔摄影。这种拍摄方式对我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应该所有影友都听说过这种方式,陌生的是大多数人都不曾亲身试验过,或者看过这种方式拍出来的照片。当她刚拿到相机时也不敢相信,一个木头盒子,一个孔,这样的东西竟然也能拍照。而当胶卷洗出来后,“便彻底被它那种看似虚幻,将时空凝固的成像迷住了。”她一般选用4×5大画幅的针孔相机,以便得到更细腻、层次丰富的成像,这种摄影方式“很适合在室外拍摄,因为长时间的曝光,可以捕捉到一些平时肉眼无法看见的移动,比如云的轨迹,风的飘逸,水的流动;而这些都可以让人感受到一种时间静止,瞬间即永恒的状态。”

“星球景观”看上海

张海涛说自己是典型的上海男人,在政府部门工作,摄影完全是业余爱好,喜欢拍摄风光和建筑,略懂一些后期。他受到国外全景360°接片的启发,从09年开始不断地拍摄上海建筑题材的风光片,然后利用接片和PS的特效效果,制作了一系列星球效果的上海景观作品。拍摄这类照片最大的难处有三个:一是拍摄时,如果遇到光影变化大的情况,后期接片会有影响,也会增加后期的修片时间。二是应用图片极地坐标效果后,图片的四角会出现拉丝现象,也需要慢慢的修正。三是受天气和视角的影响巨大,如果没有好的天气和视角,全景接片和后期极地坐标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上一篇:为什么要正确控制曝光 下一篇:“走转改”活动:新闻工作群众路线的传承和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