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维A酸联合丹参酮胶囊短期治疗中度寻常性痤疮疗效观察

时间:2022-02-11 11:20:26

[摘要]目的:观察异维A酸联合丹参酮胶囊短期治疗中度寻常性痤疮的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口服异维A酸10mg,2次/天,4周后减为10mg,每晚1次,丹参酮胶囊1.0,3次/天;对照组:外擦1%克林霉素磷酸脂溶液,2次/天。共治疗8周。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2.1%,对照组有效率为37.9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P

[关键词]寻常性痤疮; 异维A酸;丹参酮

[中图分类号]R758.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4)19-1655-03

痤疮是皮肤科常见的慢性炎症性毛囊皮脂腺疾病,好发于青春期的男女,治疗顽固,易反复。2013年1月~2013年10月,笔者采用异维A酸联合丹参酮胶囊口服短期治疗中度寻常性痤疮患者,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病例均来自门诊患者,按照《中国痤疮治疗指南》[1],选择符合标准的成年中度寻常性痤疮患者,主要表现为粉刺、炎性丘疹、脓疱。所有患者就诊前都有不同程度治疗用药史,皮疹反复。共观察60例,年龄18~35岁,平均21岁,病程1~11年,平均3.5年。将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体重、病程和痤疮严重程度上比较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前及结束后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

排除标准:①妊娠、哺乳期妇女;②1年内准备受孕的女性患者;③药物性、职业性痤疮;④近期系统使用过维A酸类药物和糖皮质激素;⑤年龄小于18周岁、酗酒者、肝、肾功能异常者;⑥不能完成疗程,中途退出者。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治疗组:口服异维A酸胶丸(特维丝,上海东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东海制药厂生产)10mg,2次/天,1个月后减为10mg,每晚1次;丹参酮胶囊(河北兴隆希力药业有限公司)1.0,3次/天;对照组:外擦1%克林霉素磷酸脂溶液(克林美,华北制药集团制剂有限公司),2次/天。疗程8周,于治疗后15天、1个月、2个月及停药后1个月复诊,记录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1.2.2 疗效观察和评定标准:计数治疗前后粉刺、丘疹、脓疱总数。参照《寻常痤疮严重程度分级和疗效判定标准》[2],疗效指数=(治疗前皮损总数-治疗后皮损总数)/ 治疗前皮损总数×100%。基本痊愈:疗效指数≥90%;显效:疗效指数60%~80%;好转:疗效指数20%~59%;无效:疗效指数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治疗结果:完成治疗患者共57例,其中治疗组28例(2例因口唇干裂、面部脱屑不愿治疗退出),对照组29例(1例未完成疗程)。治疗组在10天后起效,表现为面部油腻程度减轻,皮疹缩小,1个月后疗效明显。经过8周治疗,治疗组基本痊愈率为42.9%,有效率为82.1%,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χ2=11.6,P

2.2不良反应:治疗组主要表现为程度不等的口唇干燥、面部脱屑,一般在1周后出现,2、3周后患者能逐渐适应,治疗过程中1例患者出现轻度肌肉酸痛,1例轻度脱发,不影响治疗。治疗结束后2例患者甘油三脂轻度增高,1个月后复查正常。

3 讨论

异维A酸具有抑制皮脂腺活性,缩小皮脂腺组织,减少皮脂分泌,减轻上皮细胞角化及毛囊皮脂腺口的角质栓塞,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的生长,并可调控与痤疮发病机制有关的炎症免疫介质以及选择性地结合维A酸核受体而发挥治疗效果。它作用于痤疮发病的所有病理生理环节,是目前治疗痤疮最有效的方法[1]。

丹参酮胶囊是中药丹参乙醚提取的脂溶性产物,为二萜醌酮类化合物的总称,有抗菌作用,可以对致病菌产生强大的抑制作用[2-3],其主要成分隐丹参酮具有广谱抗菌的作用,能够杀灭痤疮杆菌、白色葡萄球菌等痤疮致炎性微生物,抑制皮脂腺细胞的增殖、脂质合成及下调皮脂腺细胞雄激素受体mRNA的表达而具有抗皮脂腺活性的作用,抑制皮脂过多分泌,从而达到治疗目的[4]。丹参酮口服经胃肠道吸收快速分布到全身,作用强,排泄慢[5]。服用丹参酮后患者的皮脂溢出可减少50%[6]。研究表明丹参酮早期短程联合多西环素治疗炎症性痤疮,既可达到较高的有效率,减少痤疮的复发,又能早期控制炎症,减少多西环素的副作用和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7]。同时,丹参酮具有调节内分泌的作用,有温和的雌激素样活性和抗丙酸酮作用,抗雄激素作用和抗皮脂腺分泌作用确切,能够维持体内激素水平的平衡,减少痤疮的发生[8]。丹参酮还有活血化瘀的功能,可以改善面部的血液循环,从而促进面部皮肤的新陈代谢,多方面改善痤疮的临床症状[9-10]。

治疗组患者经过8周治疗后,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异维A酸治疗痤疮一般需要长时间服用,由于副反应较大,患者依从性较低,本试验针对中度寻常性痤疮患者采用短期口服的方法联合丹参酮胶囊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两者联合有协同作用,可缩短疗程,减少了长期用药的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中国痤疮治疗指南》专家组.中国痤疮治疗指南(讨论稿)[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8, 37(5):339-342.

[2]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皮肤美容学组.寻常痤疮严重程度分级和疗效判定标准[J]. 中华医学美容杂志,1998,4(1):41.

[3]奚丹,李如觐,赵太娟,等.丹参酮胶囊联合姜黄消痤擦剂治疗寻常痤疮疗效观察[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8,24(5):373.

[4]鞠强,尹兴平,石继海,等.丹参酮对人皮脂腺细胞增殖、脂质合成及雄激素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5,38(2):98-101.

[5]郑海雁.丹参酮胶囊治疗痤疮的疗效观察[J].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1):84-85.

[6]宋韬,盛晚香,孙祥银,等.丹参酮治疗寻常痤疮及对皮脂分泌的影响[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6,22(9):793.

[7]浦洁,杨挺,邵敏华,等.丹参酮联合多西环素治疗炎症性痤疮的临床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7):1129-1130.

[8]王远芬,于春秋,石乃玉.现代中药丹参酮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J].中国全科医师杂志,2008,7(7):501-502.

[9]石乃玉,董华民,黄海金.丹参酮药理及临床应用[J].中国医师杂志,2001,3(2):150-151.

[10]李珊,曲剑华,杨岚.痤疮清热合剂治疗肺胃蕴热型痤疮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2):304-306.

[收稿日期]2014-09-02 [修回日期]2014-10-16

上一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下一篇:从上海国际游艇展看2014中国游艇业10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