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时间:2022-02-11 01:44:10

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训练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训练。它既是语言文字的训练,也是认识水平的训练。在这个训练过程中体现着听、说、读、思、写诸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着学生整体素质的高低。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作文课上他们却常常口叼笔杆,眉头紧锁,冥思苦想,下笔艰难,最后不得不涂沫几笔,敷衍了事。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呢?总结自己多年来的作文教学经验,我认为以下几点值得同学们思考和借鉴:学会观察感受生活。

文章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要想写好作文,首先要注意观察和感受生活。古往今来,凡是写文章有所成就的人,都十分重视这一点。汉朝的司马迁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行万里路”,就是指要从多方面观察和感受生活。他本人也正是这样做的,从20多岁就开始漫游全国,考查史迹,采访史料,终于写出了著名的《史记》。

多方面观察和感受生活的意义在于:首先,可以从生活中获得丰富的写作材料。因为我们写作文,无论是写人、记事、还是描写景物,都是在写现实生活,都需要现实的生活情景、生活细节。而这些生活情景和生活细节,是不能凭空捏造出来的,只能通过多方面观察和感受生活才能获得。即使是合理想象的那部分,也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其次,可以使文章获得较深刻的思想意义。因为只有与现实生活有较多的接触,我们才能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才能有较深切的感情体验。准确地把握了事物的本质,有了较深切的感情体验,才能写出思想意义深刻的好文章。

多方面观察和感受生活,首先要尽量多参加社会活动,在生活中观察身边的各种人、事物和景物,把它们的面貌和特征装进大脑这个“仓库”。这样,等到我们动笔写文章的时候,这些装进“仓库”里的材料,就会自动出现在我们的思考过程之中。其次要留心身边的人和事,注意多听多看。因为不管是谁,活动范围总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一种活动都能参与。所以,我们就要多听多看,从别人的嘴里以及他们的活动里获得生活材料。这样做,有时甚至比亲身参与的获取量还要大。比如,我们在北京却可以听到广州的事;还有,我们作为旁观者的时候,却可以比当事人观察得更仔细,因为当事者迷,旁观者清等等。再次,我们在接触生活的时候,仅仅用眼睛和耳朵还是不够的。还要用大脑。要对面前的事物进行深入的思考,看看它到底有什么样的表现形式,特征是什么,说明什么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现生活中的道理,把握事物的本质,产生较为深刻厚重的思想感情。

学会积累

积累丰富的作文材料是写好作文的首要条件。许多文章高手文思敏捷,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脑子有一个丰富的材料库,写起文章来,就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同学们要写好作文,也必须花大力气积累作文材料。作家秦牧说:“一个作家应该有三个仓库:一个直接材料的仓库装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一个间接仓库装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另一个就是日常收集的群众语言的仓库。有了这三种,写起来就比较容易。”这段话中说的前两个仓库正是同学们写好作文应必备的。

积累“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最好的方法是坚持写观察日记。同学们写日记的通病是记流水账,自己觉得没意思,也就懒得写了。建议你们照老舍先生教的方法写:“你要仔细观察身旁的老王或老李是什么性格,有哪些特点,随时注意,随时记下来……要天天记,养成一种习惯。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能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如果没有这种积累,就写不丰富。”

.积累“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一方面靠课内阅读,把语文课堂中的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还要靠课外阅读,坚持写摘录式的读书笔记。如果每段摘录用一张纸片,就是读书卡片。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忆力再强,时间长了,要记的内容多了,总会遗忘一些。如果一边读书,一边把认为很精彩的内容摘录下来,不仅能避免遗忘,而且翻阅起来也很方便。所谓值得摘录的“精彩内容”。与阅读者的兴趣、爱好、水平、需要等等因素有关,并无统一标准。一般来说,精彩警策的语句,生动形象的描写,新颖深刻的观点,活泼有趣的对话乃至优美的词语,都可以分类摘录。为了以后查阅方便,在摘录原文的后面注明材料的出处也是必要的。

不少同学写过摘录或读书笔记,但坚持写的不多。一项有益的工作半途而废是很可惜的。有人统计:马克思写《资本论》,写过“摘要”的书籍多达1500多种;列宁写《哲学笔记》,直接引用的哲学著作多达数十种。像革命导师那样,坚持写摘录式读书笔记吧,它能使你成为聪明、充实、富有的人,能使你今后写作时文思敏捷妙笔生花。

学会学习和借鉴

古人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犹有神。鲁迅也曾这样说:只看一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这都是前人的经验之谈,是有很深刻道理的,很值得我们认真借鉴。广泛阅读为什么如此重要呢?一方面,它可以弥补我们体验生活的不足,使我们间接地获得许多生活材料及对生活的感受;另一方面,可以使我们博采众长,多方面地学习别人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广泛阅读应该采取正确的方法。在这方面,前人有过不少好的经验。比如粗读和精读相结合,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粗读,就是选取各种范文进行阅读,读的时候不必做详细分析,对文章的思想意义和写作技巧有个大致的了解即可。这是从“广”的角度下功夫,使自己获得多方面的营养。但是,只“广”不“深”也是不行的。对那些好的文章,还需要精读。精读,不但要认真思考,看看人家主题是怎么表现的,结构是怎么安排的,语言是怎么运用的,读后还应该把这些记在本子上。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只有把这些记下来,才能时常温习,不至忘掉。通过精读,可以获得好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使我们向“深”的方向发展。

要多练笔

多练笔,可以加快从学习写作知识到会用写作知识的过程,可以说这是提高写作水平最关键的一环。清代唐彪曾这样说:“谚云‘读十篇不如做一篇’。盖常做则机关熟,题虽甚难,为之亦易;不常做,则理路生,题虽甚易,为之则难……”大意是说,读十篇文章也不如做一篇文章收获大。常写,作文的方法、技巧就熟练,即使题目很难,写起来也觉得容易;不常写,作文的方法、道理就生疏,即使题目很容易,写起来也会觉得很难。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读十篇不如做一篇”的道理,经常进行认真的练习,这样才能逐渐摸索出思路。

练习应该带着明确的思想感情目的来进行。初学开始可先写一段表达思想感情的话,练习所有的话都围绕着中心来讲。接下来,看看表现中心的几部分安排得是否合理,学习掌握结构方面的知识。然后,再看这几部分哪些地方需要详写,哪些地方需要略写,学习写人、记事、描写景物方面的知识。最后,再考虑用词造句,并进行相应的练习。这样带着明确的思想感情目的来练习,比单纯孤立地学习叙述、描写、结构等,收效要大得多,有利于我们较快地掌握作文的“思路”和“机关”。有了一定写作知识的同学,在练习写作时,也应该始终把思想感情放在第一位来进行,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让读者在阅读时与你产生感情的共鸣。

另外,练习写文章,不要怕出丑。写出来之后,可以同学之间互相看看,挑挑毛病。俗话说:当事者迷,旁观者清。自己写的文章,往往看不出毛病,只有让别人看看,才能知道哪些地方写得不好,才能有明确目的地进行修改。另一方面,知道自己哪些地方容易出毛病之后,也能引起自己的注意,有利于自己的不断改进和提高,使自己进步得更快。

要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同学们从小学进入初中后,作文训练踏上新的历程,要特别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写作习惯。

从作文比赛获奖同学的写作经验中,我们总结出下面七条良好的写作习惯,供同学们参考。

1.“天天动笔,多少写一点”的习惯。不少获奖同学说他们的作文获奖,归功于他们坚持写日记,时间多则多写,时间紧则少写,哪怕少到几十个字,也从不间断。这的确是经验之谈。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天天动笔,既能使笔头子练得更灵巧,还能积累许多作文素材。

2.“通篇构思,写作文提纲”的习惯。写作文切忌写了上段还不知道下段写什么,一定要通篇构思,并且用提纲的形式把构思的作文“框架”固定下来。长期从事写作的人动笔前也是有提纲的,不过有的是把提纲藏在肚子里,名曰“腹稿”罢了。

3.“默诵文章初稿”的习惯。古诗,有“吟”和“哼”的习惯,因为有很多毛病是“看”不出问题来的,念出声。如果是在考场上,就只能默读,才能发现句子是否顺通,语气是否连贯,文脉是否流畅,音韵是否和谐。

4.“认真修改”的习惯。古人云:“文章不厌百回改”,这是写好文章的金玉良言,也是所有文章高手的经验。如果没有这个习惯,要写好文章几乎是不可能的。

5.“不说假话”的习惯。凡是好文章,一定是作者真情的流露,任何一点虚假都骗不过读者的眼睛。如果同学们初学写作就染上无病的绝症,作文的前途几乎就没有好起来的希望了。

6.“不要硬写,强迫自己写”的习惯。鲁迅说写不下去不要硬写,当然是对的,因为硬写出来的东西免不了虚假。但是,同学们面对老师的作文命题,如果一时写不下去,切不可借“不要硬写”为由而不交卷。一时写不彻底清查你的“材料库”,一定能找到符合命题的材料。经过多次“强迫自己写”,思路打开了,作文水平也就提高了。

7.“保持文面整洁,书写力求规范”的习惯。现在的青年学生一般很注意自己的仪表,这是无可非议的。“文面”整洁和书写规范就是作文的仪表,自然是非讲究不可的。

要想真正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需要在观察、积累的基础上,学会学习和借鉴,勤于练笔,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此外,还应学习一些作文技巧,比如选取和提炼一个精彩的开头、结尾,悬念的设置,甚至是标点符号的巧妙运用等,都可能使你的作文亮点纷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真正感染别人,打动读者,成就一篇优秀的成功的作文。

上一篇:佛教典籍与苏轼诗歌创作探微 下一篇:互动和探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