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视唱练耳教学与声乐教学的链接

时间:2022-02-10 10:24:54

高师视唱练耳教学与声乐教学的链接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和输送合格而优秀的中小学教师。该专业视唱练耳和声乐是必修课程,其技术性、艺术性和师范性是这两门课程的共同特点。目前大多数高师视唱练耳课程的周课时数是2课时,授课方式是采取自然班级的集体课形式;声乐的周课时数是1课时,授课方式有集体课、小组课和个别课等形式。在授课过程中,这两门课程的集体课学生人数较多,视唱练耳教学与声乐教学因注重对音乐“听”与“唱”的特点,被上课学生人数多“声音嘈杂”而 “淹没”。两门集体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都不尽人意。我们把两门课程进行有效的链接,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不再孤立学习一门课程,让两门课程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从而全面提高学生音乐素质。

视唱练耳是通过视唱练习和听音训练等途径和手段,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发展音乐记忆力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包括提高音乐感知力和音乐鉴赏力。音乐感知力即培养学生的音高感、节奏感、音强感、音色感、调性感和音乐表现力等能力。音乐鉴赏力即培养学生掌握音乐形式和体裁、风格和审美 情趣等方面的能力。通过视唱和音乐听记来训练学生的音乐听觉,发展音乐思维能力,培养音乐感受力,积累音乐的感性体验,能够准确地阅读乐谱和理解乐谱的内涵,运用内在听觉展现音乐形象,从而具有表现音乐的能力。声乐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里是专业性很强实践性必修课程,其教学目标是声乐演唱及声乐教学能力的培养。

一、视唱练耳教学与声乐教学都注重基础训练

大学一年级视唱练耳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因不善于科学用嗓,而导致一节视唱课结束觉得嗓子很累,嗓音条件较好的学生完成视唱曲目的能力相对较强,而嗓音条件较差的学生完成相对较弱。但经过一段时期的学习,这种差距逐渐缩小或甚至消失,这不仅源于视唱练耳课程的训练,还源于声乐中的基础训练让学生在唱准音高的同时注重运用好的发声方法,巩固和拓宽了学生的音域而唱出平时用真声难以发出的高音或低音,使学生完成视唱曲目的能力得到提高。

根据视唱练耳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和要求,视唱练耳基础训练有节奏与节拍训练、调式与调性训练、力度训练、旋律训练和听音记谱训练等。这与声乐的基础训练发声练习联系紧密,声乐发声练习离不开视唱练耳的调式与调性训练中的音程、音阶及和弦训练、旋律训练、节奏训练等环节。发声练习是用于训练声音技能技巧最基本的一种练习,通过发声练习解决如发声的位置、气息控制、音域、换声点等声乐技巧问题,是获得科学歌唱方法的重要途径。声乐教学一般可以分为发声练习与歌曲作品的演唱两个部分,在这两部分教学中,视唱练耳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良好的视唱练耳基础,即使能较自如地调节自己的声音也不一定能准确唱好音高和节奏,那更谈不上用娴熟的声乐技巧来演绎音乐作品。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对声乐初学者采用的发声练习及练习曲不尽相同,基本的发声练习一般以音阶、琶音为主,再根据学生的发音特点选择一些母音加以训练。在视唱练耳教学的基本训练中必须先掌握调式音阶以及和弦的构唱,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声乐技巧来构唱音阶及和弦,既巩固了发声技巧又让枯燥的音阶、和弦的构唱练习更加准确。没有歌词的声乐练习曲唱起来难度较大、篇幅长,这就对学生的视唱练耳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声乐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先进行看谱视唱,再选择合适的母音进行发声训练。

视唱中包括各种速度、力度、表情记号等,它不仅是乐句之间、段落之间进行对比的重要手段也是情感的表露与体现。要完成完整的视唱曲目,必须把以上内容充分地表现出来,无论是单声部、多声部视唱在练习过程中力度控制是发声技巧的体现,应避免死板的喊唱。声乐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发声训练时和视唱教师在授课时都会要求学生用轻声或弱声发音,轻声不仅有利于让耳朵准确分辨其音准程度,而且可以帮助练习者感知声带某一部位的准确点,并做进一步调整达到音准和发声技巧的完美结合。特别是碰到唱长音时更需要在声音的延长过程中用气息保持住音高、控制好歌唱力度,避免出现上下波动让声音更圆润。

二、视唱练耳教学与声乐教学都注重对音乐 “听”与“唱” 的感知力与理解力的培养

声乐教学是通过歌唱技能技巧的训练,使学生达到能够熟练运用某种歌唱技能或歌唱方法进行歌曲演唱的目的。无论歌唱还是乐器演奏,都离不开音乐听觉,在“唱”与“奏”的实践中,内心听觉重点要把握音高、旋律、节奏、音强、音色、乐句组织、乐曲风格等。完整的音乐听觉应该体现对这些方面的整体感知和理解。在对乐曲理解的同时进行整体的构思想象,从音乐作品风格、情绪、形象到作品调性、力度、色彩、速度的处理都离不开细致、准确的音乐感知力与理解力。声乐和视唱都要用内心所构造的声音画面去引导自己的歌唱。内心构造的声音是靠“听”来完成的,它是通过严格的视唱练耳训练得到的。从视唱练耳训练中掌握音高、旋律、节奏、音强、音色、调性感等技巧,从声乐训练中听教师正确发声范唱到学生模仿发声,再到教师评价、纠正学生让学生再次调整状态进行歌唱,都离不开良好的音乐听觉习惯。在教学中让学生一定要注意听自己的声音,学会在唱的过程中运用内心的听觉不断检查和调整自己的音准和节奏,通过声乐良好的发声方法并带有表现力地歌唱,就会把各种音乐要素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三、视唱练耳教学与声乐教学都注重对乐感的培养

乐感是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对音乐情感的感受和体验。从视唱练耳训练中的音乐节奏、旋律的把握到声乐歌唱中的圆润、细腻、流畅的处理以及歌曲鲜明层次感的表达都离不开乐感。 节奏是乐感的核心,演唱者如不能在同一节拍与速度中演唱,就会出现赶节奏与拖节奏的现象。在视唱练耳训练中反复训练学生节奏感的把握是重点,只有通过视唱练耳严格的节奏训练,才能在看谱视唱和声乐演唱中表现出较强的乐感,演(视)唱中体现了节拍节奏的基本规律才能提高音乐的美感。在两门课程教学中的“视唱”与“歌唱”都要求学生要圆润、细腻、流畅地表现音乐,尤其在声乐教学中常会发现有些学生在演唱歌曲时,由于乐句的衔接不连贯,时断时续而导致音乐的完整性的缺失。究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在演唱时对乐句节拍尾音的忽略,即当乐句将要结束时,演唱者情绪松懈,把应该四拍的唱成了三拍半,这实际上是学生不重视节拍节奏而引起的,久而久之养成了习惯,这说明在视唱练耳教学环节中基本技能把握不到位,在每个音(字)的衔接时应该用气息支撑住,连贯唱出准确的音高节奏和准确的歌词发音。如在歌唱乐曲时字与字衔接时要紧密,结尾的字与下句的字头要贴住,不留有空隙,母音换字时不要有大的动作与变化,让声音连在一起,用气息支持,把每个音均匀、连贯地唱出来等,这也是声乐教学中歌唱音乐作品不能含糊的地方。因此,把握乐感,注重声音的连贯和乐句连接的紧密,才能达到完整的音乐表现力。

四、视唱练耳教学与声乐教学都强调音乐实践,注重音乐记忆与想象力的培养

我们理解的歌唱是音响艺术,不是歌唱者随心所欲唱出来的,是作曲家们运用音乐的多种素材,把节奏、节拍、调式、和声、对位、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精心设计出来,用以表达某种思想感情的音乐作品。视唱练耳与声乐课程是在音乐实践中培养学生音乐记忆力与想象力等多向思维能力的重要课程。在音乐实践中培养学生记忆音乐的能力,如听音记谱中,进行音高、节奏、速度、节拍、调式、调性等多方面内容的系统性综合训练,经过较长时期的锻炼,不断总结,不断记忆,展开想象,才能完成记谱任务,从而培养和锻炼音乐的记忆能力与想象力。在视唱练耳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快地掌握音准、节奏、速度、节拍等,要大量进行看谱视唱和重点视唱曲目的背唱或默写,通过视唱曲目的背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注意音乐中的节拍、节奏、音高、强弱等不同要素。让学生大脑中积累和储备大量的音乐信息来增强对音乐要素的敏感度,培养和锻炼音乐的记忆能力和想象力。在声乐教学中声乐作品试唱是声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对歌词和旋律两部分的处理。其中,对一首全新完整作品的旋律处理实质上就相当于视唱若干个乐句,歌曲的旋律背唱是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演唱过程中通过想象勾画出与作品相符合的画面或形象,并全身心融入到作品情景中调整好发声器官状态,细致准确地将作品演绎完整。在视唱练耳训练中,学生要学会处理众多的音乐术语和表情记号,有良好的视唱练耳训练作为基础,能够极大地帮助他们演绎完整的声乐作品。在不断演绎完整的声乐作品的同时为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和想象力打下了基础。

把视唱练耳与声乐融会贯通有机链接进行教学,使它们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将这两门课程的技术性、艺术性提高到一个新层次,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整体音乐素质。

参考文献:

1、孙从音、范建明 《基本乐科教程 练耳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7年

2、杨丽华 《声乐》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年

3、薛良 《音乐知识手册》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6年

上一篇:勇于创新 别开生面 下一篇:优化作业现场钻磨铣施工 杜绝卡钻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