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足“优”字文章以人才竞争力谋转型升级新跨越

时间:2022-02-09 07:02:57

做足“优”字文章以人才竞争力谋转型升级新跨越

近年来,高港人才工作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以人才资源和能力建设为主题,以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加大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工作力度,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步伐,启动首届“创新创业人才奖”评选,稳步推进园区人才工作站试点,全面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截止2011年底,全区人才资源总量达49076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学位的高层次人才2285人,市级以上各类人才计划专家139人,人才发展专项资金达到每年1800万元。

201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精神的第一年,我区人才工作将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报告中关于人才工作的新论断、新要求,以“抓人才就是抓转型”为主题,以“践行科学人才观,推进人才国际化”为方向,以“集聚高端人才、引进创业人才、培养基础人才”为路径,在“优”字上做足文章,不断深化观念创新、方法创新和机制创新,加快构建省内有影响的“环境一流、机制灵活、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产出高效”的人才创新创业高地、产业人才集聚高地和人才服务高地,推动人才优势向科技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转化,为“争当全市转型升级排头兵”多作贡献。

一、围绕“三快”目标,推进人才工作优先发展

抢抓泰州成为全省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的战略机遇,坚持把人才工作作为实现新一轮产业振兴、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智力保证,切实推进人才工作优先发展。

一是推进先进制造业人才“快集聚”。主要涵盖四类人才的集聚:集聚高端人才。立足当前引进人才成本较低的实际,着眼我区优先发展的新医药、粮油食品、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四大主导产业,加快集聚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注重引进一批海外工程师、职业经理人。集聚技能人才。针对我区先进制造业领域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缺乏的结构性矛盾,加大人才发展专项资金补贴和职业教育引导力度,充分发挥高港中等专业学校等职业教育院校及各类培训主体作用,采取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菜单式”培训等方式,加快培养一批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和复合技能型人才。集聚经管人才。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依托知名跨国公司、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其他培训机构,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育培训和EMBA学习,对参加EMBA学习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给予一定数额的补贴,每人补贴最高将达10万元。

二是推进现代服务业人才数量“快增长”。针对本土化人才,加大培育力度,提供国际化的教育、医疗、社区服务,造就一批能够支撑和引领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和特色产业发展的“名师名家”。针对生产业人才,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服务外包、动漫软件等生产业,引导企业推进“六化”转型工程,加快推进技术创新、专利、标准和品牌战略,加大专业化、标准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三是推进人才科技创新成果“快转化”。一方面,共同推进“蓝火计划”。2010年,我区率先与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共同启动“蓝火计划”,建立中国高校技术转移中心泰州中心,搭建了产学研合作联盟(生命科学、船舶及配套产业、电子信息)和科技创新平台。通过聘用人才、委托研发、合作研发等方式,来自全国近20所高校的30名专家被聘请为我区首批科技特派员。我区提供了100多个涉及船舶、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领域的技术需求项目与高校院所对接洽谈,并达成一批合作意向。扬子江药业、口岸船舶等企业与高校院所现场签订合作协议20多项,其中三福船舶与南京理工大学合作研发全国首个板材管理软件,仅此一项就可为企业每年节省成本近3000万元。另一方面,共同建好产业研究院。2012年,我区与武汉理工大学共同建立泰州高科技产业研究院,采取区财政每年拨出专款100万元,武汉理工大学派驻专门团队的合作模式,推进科研优势与产业优势高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2012年,全区已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42项,与高校院所共建产学研联合体1个,申报省级外资研发机构1家,解决重大技术难题6项,新增研究生实习基地、研究生工作站3个。目前,我区与省内外67所高校院所有着实绩性的产学研合作,合作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123个,其中发明专利31件。

二、实施“三大”工程,打造人才工作优势品牌

秉承“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率”的工作理念,在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引育、载体创建等方面付诸积极实践,进一步提高人才、项目的入驻率、存活率和成功率,为各路优秀人才扎根高港、演绎精彩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实施体制机制创新工程。加快构筑人才国际化。研究制订《加快构筑国际化人才高地的意见》,主要内容包括推进人才国际化目标,引进和培养人才的总类数量,构建具有国际水准的创业平台,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人才评价机制等各个方面。推进人才特区建设。研究制订《特色产业园区“人才特区”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产业为先导,结合我区船舶机电、粮油食品、医药化工、电子信息、壁纸、汽摩配件等特色产业,制定“西部地区”各板块“特色产业人才特区”建设规划。通过特色产业人才优惠政策,吸引特色产业优秀人才集聚,形成相对集中、各具特色的产业布局。目前,已先期启动壁纸产业园“人才特区”建设。实行项目承包制。落实好《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实行人才发展专项资金项目承包制,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务实可行的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制度。

二是实施人才引育工程。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大国家“”、省“创新团队”、省市“双创计划”等市级以上引才项目的申报力度,力争每年有10人被确定为市级以上各类人才,每年上争资金达200万元以上。启动实施区“双创计划”,每年力争有10名“双创计划”人才获得区级资助,资助资金达200万元以上。加快选招紧缺专业人才。依托专门人才工作站载体平台,围绕四大园区和相关职能部门人才需求,继续面向全国选招急需紧缺专业硕士研究生,力争每年选招10名左右紧缺专业硕士研究生,充实到园区、镇街等基层一线。积极申报人才引育计划。积极推荐符合条件对象申报省“333工程”、市“311工程”等各类人才计划项目,力争到2015年市级以上人才计划专家达200人。全力推进拔尖人才培养计划。通过结对指导、组织培训、选送进修、挂职锻炼、项目支持、鼓励深造等多种途径,5年为全区各行各业培养出1000名优秀青年人才。修订完善人才支撑计划。制订出台《东部地区“人才支撑”计划》,针对白马、大泗、胡庄等经济薄弱镇实际,用3-5年的时间,引进1000名左右本科学历以上基础性人才充实到东部经济薄弱镇。

三是实施创业载体建设工程。创新创业载体建设规范化。按照合理布局、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原则,在泰州港核心港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临港经济园建设一批人才创新创业载体。对创成国家特色产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以及省级特色产业基地、新型工业化基地、科技产业园的园区载体,给予创建责任单位一次性奖励。对园区设立的孵化器、加速器等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国家、省级认定的给予一次性补助,年内建成市级以上研发平台不少于10个。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科学化。充分利用“蓝火计划”这一平台,鼓励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产学研基地、研发中心和“校企联盟”等紧密型合作机构,构建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柔性引才机制建设多元化。以产业为导向,以园区为依托,集聚政府和社会的各种资源,集约提供学术交流、技术共享公共平台、企业管理咨询等配套服务。建立灵活多样的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机制,引导企事业单位采取咨询、讲学、兼职、短期聘用、技术合作、人才租赁等方式引进国内外人才和智力。

三、营造“三种”环境,构筑人才工作优质生态

积极构筑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的人才资源开发平台,通过强化政策引导、加强服务指导,深入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不言放弃的人才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激发人才活力,扩大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比较优势。

一是优化人才创业环境。落实优秀人才保险待遇。落实好《企业优秀人才享受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办法》,每年拿出10个左右的名额分行业分类别为企业贡献较大的优秀人才建立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建立分配保障激励制度。完善分配、激励、保障制度,建立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鼓励人才创新创造和维护人才合法权益的激励保障机制。

二是优化人才生活环境。实施人才“关爱工程”。完善区领导联系优秀人才和专家制度、优秀人才健康休养、健康体检制度,为优秀人才提供户籍登记、子女入学、家属安置等各方面的协调服务。建设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推进高层次人才公寓建设,年内在高新区启动建设4幢11层共计8万平方米的人才公寓。加快学校、医院、图书馆和剧院等文化娱乐公共技术设施建设,显著改善人才的生活环境。建立沟通交流平台。通过定期组织人才参加“企业高峰论坛”、“精英沙龙”等各类研讨会、座谈会,举办多种形式的联谊活动,加强区内各单位之间的人才交流。

三是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注重宣传引导。加大人才工作宣传力度,每年启动“人才工作宣传周”活动,定期拍摄人才工作宣传片、人才之星宣传片,制作高港人才宣传册、引才手册、人才工作政策文件汇编。组织实施“三送”活动。充分发挥人才政策的龙头作用,加大政策宣讲力度,不断扩大人才政策的覆盖面,组织实施“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三送活动,使全区人才得到无微不至的服务。组织开展评选表彰。继续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奖”评选表彰,大力表彰和广泛宣传优秀人才投身创业、大胆创新的先进事迹,切实提高人才的政治待遇和社会地位。

上一篇:相融性财务管理体制应用研究 下一篇:浅谈档案质量的评估与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