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权威和大众之间的平衡

时间:2022-02-09 05:31:29

寻找权威和大众之间的平衡

一分钟的时间,你能说出几个奢侈品牌的名字,这些品牌的内涵你又能讲出多少。十分钟的时间,在你的衣柜里能挑出几件满意的衣服,这些衣服又能搭配出多少种有品位的穿法。一个小时的时间,你能看懂几场服装秀,这些服装秀又能给你带来多少的穿衣启发。如果你说,时尚,只是富人的游戏,那么也许给你一辈子的时间,也只是一个穷人的心理。

中国居民时尚度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也早已不再满足于温饱,开始追求精神世界的充实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时尚”也就借此机会进入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一个新兴并且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产业。那么经过多年来的发展,中国居民的时尚化程度到底达到了一个怎样的水平呢?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时尚传媒集团和零点研究咨询集团曾在2006年底联合推出了“中国城市居民时尚指数研究”报告,虽然事隔两年,但它依然是迄今为止观察时尚发展的公共口径。

我们先来看几组调查。

如图所示,在购买国际时尚品牌的中国城市居民中,能够正确回答出关于这些品牌深度知识的人数较少。除兰蔻以外,8成多居民无法对其他著名品牌的内涵,如历史沿革、品牌设计特点等作出正确判断。

在本次调查的时尚知识测试中,中国城市居民在时尚人物的认知度上表现较好,但对于时尚事件、时尚概念和时尚品牌理念的了解度,表现较弱。除此之外,对于中国本土的时尚人物、事件、概念或是在中国常见时尚品牌的了解程度较高,对于国外相关时尚或是顶级奢侈品牌了解较少。说明中国居民对于时尚的认知和理解尚处于浅时尚阶段。

报告还分别对中国居民接受时尚的意愿程度,时尚素养和行为的水平进行了比较。其中中国城市居民时尚水平总体得分68.38分。在二级指标上,时尚意愿得分为79.00分,时尚素养得分为63.74分,时尚行为得分为67.57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居民“尚意愿”程度上的得分高于他们在“尚素养”水平和“时尚行为”水平上的得分。这表明中国城市居民对于时尚具有意愿强于能力的特点,即向往时尚但同时对时尚知识的了解有限,追求时尚的行为能力也有限。

种种调查都说明了对中国居民的时尚普及还存有很大的空间,同时也说明了时尚的普及需要找到一个合理且实际的方式。他们向往时尚,却对时尚的了解有限;他们向往时尚,追求时尚的能力也有限,也许在他们的心目中,与其说是对时尚的向往。不如说是对有钱生活的向往,对小资情调的向往。当然,也许正是由于能力有限,了解有限,才对时尚抱有的只是“向往”。但是时尚绝对不仅仅是怎个LV,几双PRADA。“意愿”也只是“意愿”,就像很多人都有开宝马的意愿。但是真正要走进宝马专卖店去了解或是掏钱去买的,却没几个人。一提到时尚,很多人都会认为时尚“跟我没有关系”。

如果将时尚放低一点

就如同那些五星级的饭店,门口停放的都是高级轿车,从旋转门转出的也都是个个衣衫笔挺的有钱人,老百姓走过路过也只是仰望那里的灯火辉煌或是看个热闹,说不定有个大官儿或是名人出现。作为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不可避免的有一种心理在作祟:我的身份不适合那里,或者那是有钱人的世界。还没等别人说什么,自己似乎早已有了“自知之明”。时尚,就类似于五星级饭店,所不同的是五星级饭店的的确确需要真实的钞票来消费,而时尚,只是需要人们的一种观念和品位。时尚披着高贵权威的外衣,让人们不敢靠近,这就需要时尚普及的方式要在权威和大众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人们才会去乐于接受,易于接受。

究竟要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让人们去关注时尚,将时尚普及到大众当中去,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我们最常见到的就是时尚类杂志,他们所采取的时尚普及方式大部分都是采用奢侈品的集中广告式。正如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时尚类杂志――《时尚芭莎》的主编苏芒所说:“有钱不一定有品位,但是有钱确实能买来有品位的衣服。”相信,如果每个人都能买得起那些奢侈品的话,中国人的穿衣品位不用怎么培养也会提高一大截。当然,虽然时尚类的杂志喜欢用大品牌来告诉你怎样搭配,但是通过经常的阅读,一来我们对于时尚品牌的认知度会更高,二来最起码我们会对颜色或是款式搭配有一点概念,尽管在实际生活中,想用较低的价格来找到剪裁和制作同样好的衣服皮包困难很大,但最低程度我们也心里明白了什么和什么搭配比较好看,对别人的穿着也可以作出正确的评价。除此之外,我们来看看电视时尚节目的几个案例。

让时尚走“近”大众

《决战时装伸展台》(旅游卫视引进译名)(美国):本身将时尚的台前幕后完整展现在人们面前,就是一个吸引,此外节目制作方面的出色也不会感到枯燥,始终抓住人们的胃口,同样是成功的关键。

《决战时装伸展台》,是旅游卫视引进美国的一档时尚类真人秀节目。它又称《天桥骄子》,英文名为《ProjectRunway》。这是一个设计师梦想成真的舞台,一个让我们走近时尚的舞台。《决战时装伸展台》是一个关于时装设计的节目,每集中设计师们会接受不同任务的考验,有时会考验使用非传统衣质材料制作服装(如第一季利用超级市场物品制作服装,第三季利用回收废物制作服装),或为特定人物设计衣服(如花式溜冰运动员萨莎・科恩,美国小姐泰娜・康纳),或为成衣公司设计产品(Banana Republic或美思)或专门的主题(鸡尾酒晚会)等,与此同时他们还要接受评委们的残酷点评,其中主持人由超级名模海蒂・克鲁姆(Heidi Klum)担任,而长期评判则为美国时装设计师迈克尔・科斯(MichaelKors)、ELLE杂志时装总监尼娜・加西亚(Nina Garcia)还有海蒂本人。节目每周都会有不同的嘉宾作客席评判,当中有设汁师(如戴安・范・富丝坦堡、王薇薇)、评论家(华尔街日报的Teri Agins)、模特儿(如伊曼)、名入(如帕里斯・希尔顿、兰茜・奥戴尔),明星(如维多利亚・贝克汉姆)或是相关职业的内行(如邮差)等。提姆・冈恩(7imGunn),帕尔森设计学院的时装系主任,在本节目扮演参赛者们的良师。

每场比赛,参赛选手会得到特定的金钱和限定的时间来制作服装,根据实际情况选手时而单枪匹马,时而组队参加。各自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目的只为一个:做出最为美丽漂亮的时装。展示成果时,设计师们为模特换上服装,做好造型,接受评判小组的评审。每集至少会淘汰一人,最后留下的三强能在时装周中较量,而最终只有一个设计师能胜出。奖品十分诱人:包括在ELLE美国版展示作品的

机会,十万美元创业启动资金、一辆跑车,和在纽约时装周举办个人作品发表会的机会。此外,与设计师合作的模特儿也参与其中,最终只有一位能够留下来,赢得前场比赛的设计师可在接下来的一场比赛中优先选择搭配的模特儿。胜出的模特会穿着胜出设计师的服装,在ELLE杂志美国版的跨业专栏中出现。

《决战时装伸展台》在美国很成功,在中国开播以来同样受到了空前的关注。它将服装制作的过程从幕后搬到了台前,将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裸摆在面前,褪去了那层看似很神秘的面纱,对于人们的好奇心来说,这无疑是最大的卖点。此外,就节目的制作来说,如一部侦探电视剧,跌宕起伏,悬念丛生。在《决战时装伸展台》第二季的一期节目中,设计师们打开第一季选手罗伯特・普洛特金送来的一个包裹。他们被调到新泽西,奥运会银牌得主萨莎・柯恩将给他们上一堂溜冰课。

此外,他们还被告知必须为她设计一件服装,偏巧缝纫机又坏了,这都让他们头疼不已。还有一期节目海蒂告诉设计师们,他们必须为美国最伟大的时尚偶像设计一件衣服。当蒂姆把他们领到时代广场的玩具反斗城时,谜底揭晓出来这位时尚偶像竟然是芭比娃娃。就是凭借这样一连串的未知和新鲜,勾起人们太多的观看欲望。这个节目的参赛选手,也是值得一提,他们个个实力非凡,拥有着新鲜的创意和灵感,从他们手下诞生的服装绝对可以让人伸出大拇指。这些参赛选手本身也都具有话题性,同性恋,或者是因为艾滋病不得不离开队伍,都成了这部“电视剧”中的一个个小插曲。当然,这是在美国这样的社会。

与这些相匹配的,是强大的奖品阵容,跑车,纽约时装周,十万美元,《ELLE》美国版,这些足以吊起人们的胃口。这样的丰盛大餐究竟能够花落谁家?还有顶级的评委阵容,单单一个维多利亚,贝克汉姆就完全可以证明这个节目的可看性。他们“毒舌”似的点评方式,更为节目添色不少。冯小刚的新片《非诚勿扰》有这样一句口号:21世纪什么最贵?――和谐。可是在电视节目中,冲突矛盾才是制胜的关键。就如同也是模仿美国的选秀节目《美国偶像》而红遍全国的《超级女生》,除了李宇春,除了周笔畅,除了张靓颖,更让人们记住的还有那些评委们,他们为节目的冲突作了不少贡献,或是感动落泪,或是恶言批评,或是送礼物,或是表明立场。总之,你会发现,中国电视节目的评委也变得这么敢说了,电视节目也越来越好看了。

在“闹剧”式的评论中懂得时尚

《你不该穿的衣服》(英国):没有对名人穿衣的盲目膜拜,有的是嘲讽和讥笑;没有对自身缺陷的遮遮掩掩,有的是坦然和一笑;没有对于时尚的优雅和委婉,有的是粗口和刻薄。就是用这种方式,来教会你该怎样学会时尚。就是这样“闹剧”式的方式,却让人们觉得从未有过的离时尚如此之近。

“有些话,就是你最好的朋友都不会对你说。我们不是你的好朋友,所以我们可以对你讲。”这就是《你不该穿的衣服》节目宗旨。特瑞妮,伍道尔(Trinny Woodall)和苏珊娜,康斯坦丁(5usannah Constanline)担任这个节日的主持人。说起他们,真的是令人捉摸不透,就长相来说两位都是美女,但它们确是习惯自嘲。苏珊娜说自己有着难以承受的,特瑞妮则说自己是个太平公主;苏珊娜说自己身材糟糕,小肚子凸出,特瑞妮就说自己老长粉刺,他们似乎比着来糟踏自己。“自嘲”也就算了,比自嘲更过分的是他们竟然无所顾忌的在节目中讽刺起名人的穿着,而且越来越来劲儿。女政治家不务正业,只顾打扮;女明星穿得衣服看起来就是保姆,女主持人胸小,屁股大……看着那些光鲜亮丽的名人们在他们的口中变得如此邋遢和不堪,不免让人心里有一丝丝的:原来他们和我们普通人都一样。又或者每个人都有一种想看热闹的心理,就是这样,使得这个节目的收视率节节攀登,两位女主持人的身价也是水涨船高。

很多名人都很害怕这个节目,撤切尔夫人的幕僚更说,她们是在电视上出现过的最残忍的女人。苏珊娜和特瑞妮对“残忍”的解释是,“那是鲁莽的诚实”。

也许你会认为他们之所以能够做到这样,肯定是㈩生在贫苦的家庭,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一直流窜于社会,才会做到如此的“无所顾忌”。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她们都㈩身上流社会家庭,经常流连高档商场,喝着优雅的下午茶。苏珊娜曾和女王妹妹玛格丽特公主的儿子谈恋爱;特瑞妮则和电影明星休,格兰特、名模丽兹・赫利以及另一个名人闹过四角恋。两人后来都嫁给了社会名流。即便这样,他们依旧将“毒舌”进行到底,哪里有颁奖典礼、派对,她们就出现在哪里,当面品头论足。并且,她们还会拍下录像,制作成名流时装秀,把㈩丑的地方做成特写,在节日中播出。与此同时,他们的语言也是粗俗无比。很多不堪入耳的词语在他们口中说出是家常便饭,除点评名人的失败着装,节日还会邀请一位嘉宾(有名人也有普通人),在嘉宾不知情的情况偷拍下他们日常穿着,然后把录像带放给他们看,毫不客气地指出他们的失败之处。对于普通人来说,参加节目还有2000英镑的费用,以便让你尽快换掉那身糟糕的衣服。

尽管他们以极其低俗的方式来告诉人们应该怎样穿衣服,但是苏珊娜和特瑞妮依旧成了英国人心中时尚的导师。她们在英国大众之间普及了时尚和品牌知识,培养了普通人的时尚观念。英国版《Vogue》杂志的主编说,人们都认为英国人缺乏时尚感,其实是很多人从没想过他们可以穿哪些牌子的衣服。所以有人建议,应该颁给她们英国时装奖。原来,用这种方式也可以将时尚普及。

总结之上的两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成功的共同点就是因为他们将时尚与大众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找到了权威和大众这个跷跷板之间的平衡点了。

时尚本身也许优雅,也许高贵,但是时尚普及的方式却完全要以受众为中心。比如说如果受众是外国人,你非要跟他讲中文,他不可能听得懂;如果受众是低收入者,你非要向他推销GUCCI和CARTIER,他也不可能买得起;如果受众是丁克族,你非要跟他聊育婴经,他不可能有兴趣听。就是说你必须要根据受众的特点去“传道授业”,为的就是引起受众的兴趣,达到传播的效果。对于时尚来说,就是要将它拉下一点,与大众保持着恰当的距离,不至于感到可望不可及,也不至于完全没了新鲜感。

时尚,其实也不必太当回事。

上一篇:经济萧条我们更该穿得体面 下一篇:让创新红利走得更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