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康复的五大误区

时间:2022-02-09 01:40:13

中风康复的五大误区

脑血管病俗称中风。中风后的行走不便和生活不能自理,是病人和家人最大的心理压力和日常负担。实际上,充分利用现代医学技术,对中风病人进行及时的救治和积极的康复治疗,可使90%的患者重新获得步行及生活自理的能力,其中30%的患者还能恢复一定的工作能力。但是,如果采用一些错误的康复治疗,则会对患者有害无益。以下列出的中风康复五大常见误区,应该尽量避免。

误区一:坚持打针吃药就能治好偏瘫

大部分人认为有病了只要坚持打针吃药,总有一天疾病会被治好。实际上,对于中风病人的早期及时有效救治,非常重要,一旦失去最佳治疗时机,后期再用多少药物,也收效甚微。大脑细胞因脑血管堵塞造成持续缺血超过6个小时,就会发生不可逆的坏死。因此,脑血管栓塞发病的6小时内,及时进行溶栓治疗,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办法。对于脑血管破裂导致的脑出血。及时用药物止血,稳定病情,可以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抢救后的及时康复治疗,是改善中风偏瘫、失语、吞咽障碍等后遗症的有效方法。

误区二:偏瘫康复治疗在后遗症期开始

中风患者发病时,周围的医生和家人都全力忙于抢救,关注着病人的生命安危。许多家属都错误地认为,康复治疗要等到病人病情稳定一个月,甚至三个月。也就是后遗症期才能开始进行。其实不论脑出血还是脑梗塞病人,只要病情平稳后,康复训练即可开始。一般来讲,脑梗塞患者只要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48小时后即可进行,康复量由小到大,循序渐进。大多数脑出血的病人,康复治疗可在病后7~14天开始进行。

误区三:偏瘫康复治疗很简单

许多人认为偏瘫的康复治疗就是活动活动胳膊、拉拉腿。自己和家人都可以进行。这是一种严重错误而且危险的观点。中风病人的康复训练,要根据每个人的病情特点、救治过程和治疗后的身体状况,以及本人原有的体质,由康复医师制订针对性的康复治疗方案和疗程。在康复治疗师以及康复护士等专业人员指导帮助下,逐步施行。具体到每一块肌肉、每一动作的训练都不是随意的,否则容易出现关节半脱位、关节疼痛,或对患者的四肢肌肉、骨骼、关节造成损伤。因此,康复治疗既不简单,也不能随意。一定要按照医生、治疗师的指导,规范且循序渐进地进行。

误区四:反复练习就能康复

康复训练要特别注意练习方法。大部分偏瘫患者瘫痪侧的肢体会出现肌肉痉挛,适当的康复训练可以使这部分肌肉的痉挛得到逐步缓解,从而使肢体运动趋于协调。而错误的训练方法。反而会加重痉挛肌肉的损伤,进而导致肌肉僵直,延伸到影响手指、脚趾的活动,阻碍手脚功能的恢复。偏瘫不仅仅是肌肉无力的问题,肌肉收缩的不协调也是导致运动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因此,康复训练不只是力量训练。还包括肢体的正确摆放、感觉刺激、协调训练、抑制痉挛训练、负重训练、平衡训练,等等。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坚持练习,就能康复。实际上,训练方法不当,反而会加重病情,或延缓康复。

误区五:走路越早,恢复就越快

中风之后,如未经正确的指导、适当的训练就急于开始下地步行,容易出现偏瘫患者特有的“划圈”步态。这是由于不正确的练习加重了下肢肌肉的痉挛,影响了各关节的伸展,使关节难以完成屈曲动作。正确的做法是在偏瘫的早期,进行正规的康复训练,使患侧肢体的肌肉达到协调运动,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步行训练,有助于形成近似正常的步行姿态,提高步行效率。

总之,中风后要及时进行康复训练,在康复医生的正确指导下,循序渐进地训练,有助于病人早日康复,达到生活自理。

上一篇:诊断冠心病的常用方法 下一篇:江苏的百岁寿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