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活动探究课

时间:2022-02-08 05:31:23

浅议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活动探究课

摘 要: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活动探究课应如何开展?与传统实验课有何区别?新课程理念如何融入其中?作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思考,也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了尝试与探索。文章对于高中化学活动探究课的开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高中化学 活动探究课 主体性 探究性

活动探究课是学生围绕实验主题,设计实验方案,通过自主参与、亲自实践,发现和获取实验结果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强调对学生探究天性的保护和利用,重视学生的活动参与性。学生通过活动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实现探究意识与探究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进而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提高。下面是笔者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活动探究课的尝试与思考。

一、活动探究课的实施

活动探究课的实施是一系统过程,它包含选题、设计方案、评价优选方案、实验操作、结论分析。只有充分理解和把握每一环节,才能真正有效、高效地达到活动探究的目的,而不至于流于形式。

1.选题方面的实施

一是做好课本上的活动探究实验。做好这些实验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整合知识,形成技能。如金属钠性质探究中类比金属铁的性质,这样就对金属的通性进行了整合。又如氯气性质探究可整合非金属单质的性质。这样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有巨大的帮助作用。二是可以做一些贴近生活的STS实验进行活动探究。这些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提出问题,学以致用,体会“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的新课程理念。

2.方案的设计和评价方面的实施

如果让学生自己设计和评价则在时间、范围、方向、评价优选等方面难以控制,最终方案众多、可操作性无法确定导致探究无法实现。而先在小组内交流合作可以快速设计和评价出优选方案,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教师也可以在组与组之间进行指导,做到事半功倍。小组内每个学生都可以发表意见进行交流。意见不同也可以在小组内得到统一,同时达到活动交流的目的。然后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交流研讨,最后全班就有了相对优化统一的方案。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交流合作中,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同时得到锻炼提升。

3.操作与分割方面的实施

先分割后统一,即将实验方案分割成若干小实验,再分配给学习小组进行活动探究。每两个小组探究同一内容,探究结束后进行小组之间的交流,自己没有探究的部分通过别的小组探究交流得到掌握。这样不仅可以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可以进行充分探究,提高学习效率。如果不分割则时间来不及、探究不充分、药品浪费严重、学习效率低下、活动探究流于形式。如:二氧化硫性质探究。两个小组探究它的物理性质;两个小组探究它的漂白性;两个小组探究它的氧化性;两个小组探究它的还原性;两个小组探究酸雨的形成。最后每个小组公开交流探究成果,没有探究的小组在此获得知识。这样每个学生都积极深入参与活动探究,提高学习效率。

二、活动探究课与传统实验课相比的不同之处

1.活动探究课更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传统实验教材都有设计好的实验用品、步骤、记录、结论,学生不用花多少时间,就可以按部就班实验,主体性大打折扣。活动探究课可以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实验方案要自主设计、自主评价、优选方案,实验操作小组独立完成,实验观察、记录自主完成,数据的处理、分析、推理等都由学生完成。老师只做指导,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主性、能动性,变被动实验为主动探究,变完成实验填空为全程参与。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体,变革实验课堂教学理念。

2.活动探究课更强调实验的探究性

传统实验课大多是验证性实验,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有的只是摆弄仪器、药品的好奇。这样的课堂收效低,久而久之学习化学兴趣就没了。而活动探究课的每一环节都由学生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老师只做指点帮助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探索。如金属钠性质探究,可以根据金属铁的性质应用类比的方法: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操作、结论对比,每一步都富有探究性。这样学生参与度高,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大增,课堂变得有挑战性、探究性,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活动探究课是开放性实验课

首先,活动探究课内容是开放的。它可以是书上的实验内容,也可以是和学习生活有关的内容,还可以是社会关心的问题。这些问题包罗万象,五花八门。同时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这样学生探究热情极高,当然参与度也高。

其次,活动探究课的思路具有开放性和发散性。探究实验的主体是基础、个性不同的学生,他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思路自然开放。

再次,探究活动的场地是开放的,可以是课堂、实验室、课外场所等。

4.活动探究课具有实现合作交流的情感性

活动探究是小组分工合作进行的:组内合作、交流;组与组之间也是合作、交流的。这样学生丰富了对问题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了对事物的理解。交流与合作使学生之间共享了信息、资源,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培养了交际能力。

因此,在活动探究的参与和体验中,应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而不是像传统的实验课那样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三、新课程背景下对活动探究课的反思

1.反思活动探究是否流于形式

新课程背景下的活动探究课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发展。但一些教师不明确这点,只注重形式,使得活动探究有名无实。如:醋酸性质探究。有些教师自己把方案设计好,然后将学生分成几组各做不同的实验,最后提问交流记录现象。这样虽然学生分了组,也进行了交流,但是学生依然在做传统实验,没有参与到方案设计的思考、方案评价的争执、意见统一的过程、操作过程的合作、不同现象的求证、结论评价的交流研讨中。这样的实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活动探究,它只有活动的形式,学生被动探究,没有突出其主体性。因而教师要首先反思,领会活动探究课的特征,这样才能把握方向,真正落实活动探究,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2.反思教师的角色是否转换到位

在传统实验课堂上教师就是管理者,认为管理好课堂,学生的实验就会成功,教学任务就能完成。为此总是在课前强调:要如何做,不能怎么做,要注意什么,要小心什么,等等。这样的框框条条扼杀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创新意识。而活动探究课堂要求教师转换角色,不当警察而是到学生中,充分信任学生,发挥学生天性,减少对他们的约束。同时以平等的心态参与到活动探究中,成为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从而促使活动探究有效、高效地进行。

3.反思学生的知和行是否统一

只有学生的知和行统一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在活动课堂中学生不仅要亲自动手参与行动,更要在行动中深入思考。单纯的行为参与并不能促进高层思维认知力的发展,当深层次的认知参与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结合在一起时学习变得快乐、有趣,而且赋予成功体验的活动,学生自然愿意参与其中。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要反思:有无信任和尊重学生;有无在深入分析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创设生动、开放的学习情境和活动空间;有无使学生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获得体验和收获;有无努力将方案、观察、思维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思维的引导下进行探究;有无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维,在方案的引导下进行活动,等等。

总之,活动探究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新型实验课。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它的优越性,认真组织实施,并不断反思,改进,它的有效性、高效性将会持续不断地展现在教学成果中。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中学化学教学参考杂志社,2011:1-6.

上一篇:试论有效的高中化学教学 下一篇:高中化学成绩与其他学科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