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灵动的课堂

时间:2022-03-29 09:00:06

充满灵动的课堂

摘 要: 在高三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准”、“新”、“活”、“深”等关键,开展生动、高效、创新的教学活动,打造灵动的课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品质,以及增强学习效果。

关键词: 高三复习课 课堂教学 化学教学 教学实效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战场,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渠道。如何高效、创新地开展课堂教学,是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永恒的话题。笔者以高三化学复习课为例,谈谈如何开展灵动的、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

一、“准”

1.高考靶心瞄得准。教师备课时,应清楚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什么?高考重点考什么?怎么考?广度与难度有多大?

2.学情把握得准。对于教学中面对的学生一定要有清晰的、多方面的了解,熟悉他们的知识储备情况、学习方式、接受能力等。在备课、教学、辅导等环节中,时刻关注学情。

3.教学内容选得准。教学中针对学情,选择恰当难度的重点内容,按照学生最近发展区原则实施有效教学,切忌教学内容求全、求深、求细、求广等不切实际的做法。因为这样做往往会适得其反,致使学生学得云里雾里、难以招架,在没有理解透彻的情况下,加剧学习畏难情绪,产生厌学现象。

二、“新”

1.教学理念新。新课程标准实施多年来,主体教育、情境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终身学习等许多新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应结合实际教学,及时吸收新理念,开展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有效教学。

2.教学手段新。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学生学习资源、学习渠道日趋多元。教学中,广大教师除了用好传统教学手段外,还要积极用好各种现代化学习设备、学习资源。做好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化整合,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和有效性。

3.教学设计新。我校高三化学复习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思路是:考纲要求――真题再现――知识归纳――自主命题――习题巩固。

例如:在《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的复习课上,在知识归纳环节,教师列出一表格,横向为:卤代烃、醇、酚、醛、酸、酯有机物类别及代表物结构简式;纵向有钠、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酸性高锰酸钾、氯化铁溶液等物质。要求学生判断出各类有机物的官能团,并依据官能团的性质,讨论上述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学生根据要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期间教师巡回指导。然后学生代表通过实物投影或ipad拍照展示学习过程及学习成果,同时说出本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或困惑。不同学生小组展示的内容应避免重复,重在订正、补充、完善学习过程,教师及时做好质疑、评价、深入探讨的教学活动。最后,本节课主要知识网络的构建,根据学生团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开展。

自主命题环节的教学值得提倡,这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活动。在《有机物的性质》高三化学复习课中,教师给出了一个含有多种官能团的有机物结构简式,请学生出题,充当命题老师。有的小组列出了含有四个选项的选择题,有的小组列出了一道填空题等。

学生通过自主命题过程,提高了对知识理解的深度、知识迁移能力,强化了学习团队意识,增强了学习成就感和自信心。

三、“活”

1.课堂活动活。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探究学习、团队展示交流、ipad教学、自主命题等方式开展有效教学。

2.教学内容活。课堂教学内容可以近三年江苏高考真题,江苏大市模拟考题,高考、模拟考改编题,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知识素材,科学前沿信息等为素材。

3.教学评价活。根据课堂教学节奏,及时开展多种形式的评价活动。例如:自主学习评价、小组学习过程及学习成果评价、学生自我成就评价等。

四、“深”

1.课堂立意有深度。在教学设计思路、教学素材选择、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手段使用、教学问题呈现、思维台阶铺设、教学过程开展、教学反馈等教学环节中,教师要思考:怎样巧妙突破重难点?怎样使课堂教学一气呵成?怎样使课堂学习气氛轻松愉悦?怎样掀起课堂教学研讨的高潮?怎样使课堂教学效果最佳?

2.课堂生成性教学深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知识盲点的深化,重要知识关联点的深化,问题的变式、拓展的深化,学生学习中错误原因的深化等。

3.课堂思维训练深入。知识的呈现采用问题讨论形式,学生充分展示、交流学习错误,小组完成知识的网络构建、自主命题等活动,有效深入学生的思维活动之中,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

总之,高三复习是一项综合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要求广大教师不仅有过硬的教育教学基本功,还要开展各种精致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努力做到“准”、“新”、“活”、“深”,使高三教学活动真正做到生动、高效、创新,努力打造一个个灵动的课堂。

参考文献:

[1]王后熊主编.新理念――化学教学技能训练(第一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丰继平,徐爱英译.学会教学(第一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刘江田主编.问题与问题解决(第一版).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4]刘知新.化学教育,2014,35(3):3-6.

[5]单旭峰.化学教育,2014,35(5):37-40.

[6]皇甫倩,王后雄.化学教育,2014,35(3):64-68.

上一篇:浅析高中化学卤族元素教与学 下一篇:试论有效的高中化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