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打孔防治杨舟蛾初探

时间:2022-02-07 01:42:19

专业打孔防治杨舟蛾初探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5-0062-01

摘要:杨舟蛾是为害杨树生长的主要害虫之一。分析了杨舟蛾的生活习性,总结了组建专业防治队采用打孔注射法防治杨舟蛾的技术原理、优点及技术措施,以促进专业防治杨舟蛾的推广应用。

关键词:杨舟蛾 打孔注射 专业防治

贵南全县活立木蓄积300万m3。近几年为害杨树的杨舟蛾在贵南县暴发成灾。影响了杨树的正常生长。形成“夏树冬景”现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破坏了生态环境制约了林业的发展。杨舟蛾世代多,繁殖量大,易暴发成灾。杨树树体高大,不易喷雾防治,且喷雾防治易影响林下种植的作物及养殖的家禽。近年来,贵南县在防治杨舟蛾的同时结合推广新型树干打孔注射机成立专业队防治。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该技术对林木种植养殖不会产生药害。特别对农村零星树木的防治更加有效。不仅有利于提高整体防治效果。也有利于保护林间生态环境,经过近几年的推广,贵南县各镇相继配置了打孔注射机,并组建了由镇林业站牵头的专业防治队。提高了林木病虫害防治水平,实践证明,推广专业防治队与新型打孔注射机相结合的方法是防治林木病虫害的有效途径应加强组织,大力完善推广。现将杨舟蛾专业打孔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一、杨舟蛾的生活习性

杨舟蛾为杨树的主要食叶害虫。在睢宁县1年发生4-5代,以蛹在树干基周围的枯枝落叶及地表2era内的土层中化蛹越冬,越冬蛹4月初开始羽化。第1代成虫羽化高峰期在6月上中旬。第2代成虫在7月中下旬。第3代成虫在8月上旬至下旬。第4代在9月中旬至10月上旬。杨舟蛾世代多,第2代开始出现世代重叠,第3代后林间世代重叠现象更加普遍。杨舟蛾成虫羽化后,卵多产于嫩叶背面或枝条上。1只雌蛾可产卵100-500粒,幼虫一般有5龄。3龄以前食量较小。3龄以后食量剧增,5龄食量达到最高。因此。防治杨舟蛾一定要掌握在3龄以前。

二、专业防治队的组建及优点

1、专业防治队的组建

由镇林业站抽调有文化、责任心强的劳动力。根据操作熟练情况,按每台打孔机配置3-5台树干注射机。防治前由森防技术人员及时讲解,演示药械的操作、维修、保养和农药的配制。为保证用药效果,农药由森防站统一提供。专业队提供劳动力,采取与村组签订防治协议。劳动报酬与防治的树木及效果挂钩。

2、专业防治的优点

一是专业防治人员固定。经过技术培训。技术经验优于分散的群众防治综合效率高。二是由于签订防治协议,责任心强。三是有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因此在农药配制、药械使用与劳动力配置上科学合理,有利于降低防治成本。四是防治期整齐,漏防少,效果好。这是分散防治无法做到的。

三、打孔注射的技术原理及优点

1、树干注射机工作原理

通过打孔机打好注射孔后,利用注射机的高压力把高浓度农药注入树干后,药液从注入部位随树液运动扩散,在树木的蒸腾作用下。将注射进去的药液均匀输送扩散到树体各部分,对害虫起到毒杀作用。

2、树干注射机的防治优点

(1)注射用药,药液参与树木整体循环,不受外界影响,药效在树体存留时间长,当年虫害树木经防治后没有虫情反弹现象,防止效果明显。还可兼治其他刺吸类害虫。

(2)防治用药成本低。较常规用药可节省农药80%。且节约大量用水,并解决了喷雾防治受树木高度、降雨、光照等环境因子制约的问题。

(3)由于药液在树体内发挥毒杀作用,不污染环境,有利于保护自然生态。特别适合防治农村房前屋后的四旁树木。不会影响到家畜家禽的安全,对成片林下种植的经济作物、养殖的家禽也不会产生药害。

四、打孔注射技术措施

1、打孔

在树干离地面1m左右处用打孔机钻孔,钻孔孔径应与树干注射机钻头大小相同。孔深2~3cm,打孔数量视树木大小而定。一般胸径10cm打2个孔,20~30cm打3个孔,40cm以上适当增加打孔数量。打注药孔时。应沿树干一周均匀配置。保证树木受药均匀。

2、注药

孔打好后。用专用树干注射机注药。注药量按树木大小确定。一般用药量按胸径1cm注药1mL,每个孔的注药量按打孔数均匀分配。例如,一株胸径30cm的杨树,可注药30mL,每孔注药10mL。

3、注意事项

(1)认真做好虫情监测和预测预报,重点抓住第1、2代的防治。

(2)专业防治队的人员要固定。以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加强防治现场的检查。防止漏防。

(3)农药的使用必须由森保专业人员指导确定。应使用久效磷、钾铵磷、氧化乐果等内吸剂,配制成1:1或1:2的药液。稀释农药时必须使用清水,严禁使用脏水。

(4)打孔的孔深、孔径必须与注射机的钻头相配套,注药时,钻头一定要旋紧到位。用力要均匀。否则农药易从孔隙中喷出。达不到防治效果。

(5)每天药械使用后要对其进行清洗、保养,出现故障后要及时维修。

(6)由于使用的是高浓度的农药,注药人员应戴口罩,防护手套。注意保护自己。防止中毒。

上一篇:杨树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 下一篇:合作\互助\探究 深化美术课堂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