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制度的完善

时间:2022-02-06 02:45:13

不制度的完善

作者简介:宋跃国,男,满族,(1986.7-),河北承德人,华北电力大学法政系2012级诉讼法专业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刑事诉讼法。

摘要:不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是刑事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不制度的概述,涵盖含义、分类;第二部分指出我国不制度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对我国现行不制度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提出一些怎样予以完善的建议。

关键词:法定不;相对不;附条件不

中图分类号:D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1

一、不制度概述

我国不制度的产生和演变,受儒家的“礼”、“仁”传统道德思想影响,从历代统治阶级宽严相济的刑罚理论与实践到新中国建立后区别对待、分化瓦解的刑事政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形成了深刻的思想文化渊源和制度理论基础。①

(一)不的含义

不是指是检察机关对侦查机关移送的案件进行审查后,确认符合法律规定的终止刑事诉讼的条件,不应或不必对犯罪嫌疑人定罪,从而不将其交付审判的决定。②

(二)不的分类

1、法定不,也叫做绝对不。是指犯罪嫌疑人没有犯罪事实发生或或刑诉法第15条规定的情形:“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撤回告诉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的情形的,那么检察机关应当不。2、相对不,也叫做酌定不、微罪不。是指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不决定。这种情形下,检察机关拥有一定的裁量权。3、存疑不,也叫做证据不。是指对于二次补充侦查的案件,人民检察院仍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条件的,应当作出不的决定。4、附条件不,这是新的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对于未成年人涉嫌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规定的犯罪,可能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符合条件,但有悔罪表现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附条件不的决定。

二、不制度运行中的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不制度在实践的司法实践运行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论上存在缺陷

1、关于不的学理分类界定不清

我国法学界将不分为四种,即法定不、酌定不和证据不足不、附条件不。依照此种分类,人民检察院没有自由裁量权的为法定不,没有裁量权的为酌定不,从逻辑上讲,这两种“有”与“没有”的表述已经穷尽了所有的可能性,在分类上不应再出现证据不足不、附条件不。我们仔细看一下法条,可知证据不足不的是“应当”,附条件不的是“可以”。将后面两种作为一种独立的不类型,我认为会导致理论上的矛盾。

2、绝对不的适用规定不尽合理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73条第一款的规定可知,犯罪嫌疑人没有犯罪事实或刑诉法第15条规定的情形:检察机关都应当做出不的决定,也就是说检察机关没有自由裁量权,但是其中又规定“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对于哪些是情节显著轻微,这个又赋予了检察机关自由裁量权,这就是一种自相矛盾的做法。

3、相对不的实际运作具有不确定性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73条第二款规定,“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是酌定不的法定条件,标志着检察机关刑事不裁量权的范围界限。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我认为立法并没有提供一个相对确定的标准。③什么叫做犯罪情节轻微呢?实际生活中,由于我们认识水平的差异,不同的检察官对此会有不同的理解,以致于做出不同的判断。

(二)法律适用中存在不足

1、立法缺陷造成司法实践存在不同的困难。(1)不案件重新缺乏具体的规定,检察机关做出不决定后,又发现了新证据、新事实,并由此使案情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被害人又没有向法院的,检察机关如何应对,立法并未予以规定。(2)不决定从作出日到宣布日的时限尚无明确规定,造成实践中的随意性很大,有的公诉人在不决定作出后迟迟不公开宣布,最后被不人为此提出申诉,并请求国家赔偿,立法上的真空影响了执法的严肃性。

2、我国奉行的国家追诉主义的诉讼理念。虽然我国刑事诉讼法中规定了不的相关制度,但是实践当中却不是普遍的适用。我国法检的考核机制,要求公诉机关将不的案件率控制在一定的比例内,这样,为了个人利益的追逐,实践中就会出现该定为不的案件,考虑到今年的不率的影响,而决定。

三、我国不制度的完善

(一)重新界定分类标准,将不分为法定不和酌定不。法定不适用的情形有:犯罪嫌疑人没有犯罪事实;刑诉法第15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对于二次补充侦查的案件,人民检察院仍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条件的。酌定不适用的情形有: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附条件不的规定。

(二)修改有关相对不的立法规定。立法上明确何种情形属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具体情形。建议在立法体例上,尽量采取列举的方法,以正面列举和反面列举相结合的方式,将现阶段认为可以做相对不诉的情形明确下来。由于具体案件的纷繁复杂,变化多端,我们不妨结合反面列举方式将犯罪情节不够轻微的、人身危险性较大的情形明确规定为不得适用不。

(三)刑事诉讼法中的附条件不制度。附条件不的适用主体不再局限于未成年人。只要犯罪情节较轻,依照刑法规定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的犯罪嫌疑人可以根据其犯罪情节、犯罪人的个人情况、悔罪表现以及不交付审判自新的可能性程度都可以决定适用此制度。

(四)对被不人的权利进行重新的设计。一是扩大被不人行使申诉权的范围。被不人同样可以对存疑不进行申诉;二是赋予被不人向上一级检察院提出申请复核权和请求提起公诉权。被不人如果不服不决定,可以向检察院申诉;如果对该检察院的决定不服可以向上一级检察院申请复核;如果对复核结果仍然不服的,有权请求法院裁定检察机关提起公诉。④

参考文献:

[1]戴玉忠,万春.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与检察监督制度的立法完善[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

[2]樊崇义.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与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

注解

①戴玉忠,万春.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与检察监督制度的立法完善[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237.

陈光中,[德]汉斯―约格阿尔布莱斯特.中德不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

②转抄樊崇义.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与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409.

③戴玉忠,万春.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与检察监督制度的立法完善[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238.

④李乐平.现行刑事诉讼制度检讨与完善[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216.

上一篇: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讨 下一篇:论我国大学以法治化去行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