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不可忽视的语文教学法

时间:2022-02-05 03:33:55

背诵――不可忽视的语文教学法

[摘要] 背诵是语文教学的重点环节,这主要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直接对话。一直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忽视背诵的,其实事实早已证明,没有背诵,就没有积累;没有积累,也就无法提高语文素质。背诵积累不仅是名家名篇要背,好的文章,精彩的片段,都应鼓励学生背诵。

[关键词] 背诵 积累 语文教学

孩子在中小学阶段应“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现行的教学大纲给中小学生提出了“重视积累”的要求,在现如今的各级各类考试中,这一要求也得到了体现。研究表明,孩子从四五岁到十四五岁,记忆力强,理解力相对较差;随着年龄增长,理解力日益增强,而记忆力则相对减弱。明末清初的学者陆世仪说得很清楚:“凡人有记性,有悟性。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十五以后,知识即开,物欲渐染,则多悟性,少记性。故人凡有所当读书,皆当自十五以前,使之熟读。”从四五岁到十四五岁正是小学到初中阶段,也正是一个人记忆能力的最佳期。洪镇涛先生也曾提出过“吞下去”的原则,这是很有见地的语文教学思想。在这段时期,我们应大力提倡死记硬背,无论是囫囵吞枣,还是生吞活剥,只要先吞下去就行,吞得多了,慢慢反刍、消化,文化底蕴也就深厚了,这才是学生今后发展的前提。如果孩子在青少年时期能背诵下来较大数量的诗文精品,那么以后无论是口头表达也好,书面表达也好,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到辞意畅达,文从字顺。在学校里,那些语文素质好的学生,往往并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他们阅读了大量的课外书籍,记忆了丰富的好词美句,语文水平自然就高出别人一大截。伟大的文学家巴金的脑子里就储存有两百多篇文章。

在语文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名篇名段名句的背诵,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背诵法的运用收到了一定成效。

一、教师范背去除学生畏难心理

每位中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要求背诵的课文大约在一百至一百二十篇左右。面对如此繁重的背诵任务,有的同学望而生畏,有的甚至失去了背诵的信心。为了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一方面,用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让学生明确背诵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让学生知道正常人的脑记忆容量大约相当于五亿册书籍的知识总量,信息的储存期可达七八十年,从而明白背诵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天赋这个常识;再就是,教师恰当适时地做一些示范性背诵,教师流畅自如、饱含深情的背诵自然而然地使学生树立起了自信心,他们会想:老师都能背出来,我也肯定能背出来。榜样的力量往往能起到很大的作用。教师还可以在范背时故意在一些简单的地方出错,让学生进行指正,教师及时的表扬肯定也会极大的鼓舞学生。

二、课堂试背提高学生背诵效率

在扫除文字障碍,弄清词意,名确作者的写作意图、层次结构、中心思想后,利用课堂的有效时间进行试背,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又能够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提高背诵的效率。至于如何进行课堂试背,不妨作如下尝试:(1)理清文章思路,依序而背。如背诵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可按照“叙事――写景――抒情(阴――己悲;晴――物喜)――议论”这一思路去试背。(2)化整为零,分块而背。如背诵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可将它分为“环境由来段”“风景风俗段”和“归结主旨段”来背。文中描写的风俗部分还可以分成这样几幅图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3)找寻关联,顺势而背。如背诵刘白羽的《日出》最后一段,可先寻找文中“当飞机起飞时,飞机不断向上飞翔,突然间,一眨眼功夫,再向下看”等短语,然后顺着这些短语背出其它的内容。

三、留空续背活跃学生背诵气氛

教师领颂或者学生领颂,或教师发问以造成背诵的气氛和推进背诵的进程。如背诵《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入朝劝谏威王部分,师领颂:“臣诚知不如徐工美……”学生背诵:“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师领颂:“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学生背诵:“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又如背诵《爱莲说》,教师可这样发问:“‘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那么作者周敦颐喜爱什么花呢?”学生背诵:“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四、学生互背促进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语文程度的高低,自觉性的强弱,将学生分别编组,高搭低,强配弱,相互朗诵,相互背诵,形成一帮一,一学一互助互学模式。这样做,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背诵环境,逐渐培养他们背诵的兴趣;还可以让他们相互鞭策,相互促进,尤其是督促那些程度差,自觉性弱的课外去完成背诵任务。

教学中我常用的方法还有角色背诵法、竞赛背诵法、随时抽背法等。

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学习语言需要背诵。字的识记、词句含义的理解、诗文思想内容的把握以及人文精神的熏陶、感悟,都要靠熟读成诵才能做到入口入心,才能逐步将作者的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学生的语言是一个“习得”的过程,从课本中,从日常生活中,从影视文学作品中,从与周围人的交往中,逐渐接受语言信息,一点一点的积累,经过反复多次的尝试,然后才能正确掌握。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中就提到说:“背诵是熟记教材,提高语文学习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语文教学中,背诵对于巩固字词,加深理解课文,提高读写能力,促进记忆力的发展,均有积极的独特的作用。”教育家张载也曾说:“书须成诵…….不记则思不起。”背诵是学习语言的根本途经,这一点毋庸置疑。

上一篇:对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几... 下一篇:美术教学中的人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