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和贾宝玉人物出场及性格比较

时间:2022-02-04 10:20:53

《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有关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出场,人们常用“异曲同工”来评价,理由是作者运用了相同的出场方式和相同的出场语言来表达,即都是“一语未了”作起始语,都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出场方式。

《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人物众多,除林黛玉外,王熙凤和贾宝玉是作者最着力刻画,表现最具风采的中心人物。之所以如此,关键是由两个人物在全书中的中心地位决定的。这必然要求作者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特殊塑造手法。为达此目的,作者除采用了在情节直线延伸发展中让人物陡然出场,以引起读者注意这种出场方式外,也利用了线索人物――林黛玉对这两位人物认识的不同心理历程来展示形象。既避免了两个人物的出场方式相近,而使情节显得雷同,又防止割断线索。当然,这两个人物在塑造上的差别是多方面的,如王熙凤更多采用了烘托陪衬,而贾宝玉的出场就显得直接得多。

我们先来看王熙凤的出场。写王熙凤的出场是在林黛玉拜见贾母及众人后谈论黛玉的病情和吃药时,作者故意不道出此人物的身份姓名,使得她的出黾雀挥谙肪缧裕同时带有一定的迷惑性,特别是在林黛玉的内心产生极大的纳罕。“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然后才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难怪林黛玉纳罕,觉得与那些个个“敛声屏气,恭肃严整”的人们相比,这张张狂狂的来者,实在是“放诞无礼”。正是有这种纳罕,才显示出王熙凤人物的特殊性。作者没有只字的说明,完全让人物在自我表演中展现性格特点,足见作者技艺之高妙。

实际上,林黛玉认识此人的过程也是对此人“解谜”的过程。就在林黛玉欲知其人系谁的迷惑中,作者又偏偏描述出其令人羡慕的头饰、服饰、容貌。这样全方位地述其美中有威,威中含诈的狡性,给人深刻的印象。然而绝不止于此,作者仍未满足林黛玉的迷糊心理,继而写贾母的笑骂:“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突出王熙凤“辣”的特点,同时再一次显示此人在贾母心中的位置。通过林黛玉由惊疑到欲知,但不得知,而又无法知,多方观察之后才除去迷雾这样一个心路历程来完成对人物的刻画展现。这样,用林黛玉惊奇的心理加以烘托,用他人的恭肃严整来加以反衬,凤姐的形象显得格外鲜明突出,也显示出了她在老祖宗面前受宠有权的特殊地位,使王熙凤这个人物清晰而生动地展示给读者。

然而比较起来,贾宝玉的出场使林黛玉的心理认知更增加了直接明了突变的色彩,造成其内心的极大反差。而正是这种反差,更表现出人物的传奇性。

写贾宝玉的出场,是他“庙里还愿”回来,黛玉在贾母处吃过饭后谈论读书时。作者让贾宝玉出场前,先写王夫人的话,同时,林黛玉又想起早前母亲的话,她这个“衔玉而诞”的表哥“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使林黛玉对贾宝玉产生出了偏见,认为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以致“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作者正是先给林黛玉造成一个错觉,先“抑”。至于宝玉出场时,作者直接描述其人,而不像王熙凤那样迷迷惑惑。对于王熙凤,作者主要叙述其人物情态特征,而对贾宝玉不仅如此,更着力刻画其思想意识深层次的东西,也正是林黛玉想见前的一“抑”,才更体现出贾宝玉出场时对林黛玉心灵的震撼,才能出现其内心深处认识的巨大转变。对贾宝玉的出场,作者没有更多的曲笔,这也便于林黛玉的观察。

作者之所以对王熙凤和贾宝玉的表现重点不同,也是因为贾宝玉出场,作者不仅要刻画人物,还要为全书故事发展做好铺垫。因而黛玉一见面便觉:“好生奇怪,倒像在哪儿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在黛玉看来,宝玉却是一个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不但看不出有什么惫懒与懵懂,而且感到非常眼熟,产生了亲切感。一见如故,一见钟情。因为眼前人物正是理想中之人。在这种前后强烈的反差中,两次宝玉肖像描写,将人物生活全貌展示出来,细腻,泼墨如云,行云如水,人物如真,又配以似贬实褒的两首《西江月》,表面上是用世俗观念批判贾宝玉,而实际上却是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这种欲赞还讽、寓褒于贬的别致手法,不仅生动准确地刻画出宝玉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征,而且更加丰富地表现出人物的情态风韵,浪漫妙笔更富于理想色彩,难怪黛玉如痴如醉。同时,与前文作者对王熙凤刻画所用的寓贬于褒的艺术手法相互映照,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王熙凤和贾宝玉这两个人物出场描写各具形态、异彩纷呈、异曲同工,但都通过林黛玉不同心理认知过程来展示人物形象。这是作者塑造人物、展示情节的一个巨大成功,显示了曹雪芹非比寻常的写作技巧,也使得《红楼梦》这部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出场描写打破了传统,独出机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130000)

上一篇:论据使用错误及其改进方法课例 下一篇:亳州剪纸的题材分类与文化内涵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