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美妙音乐,浅谈欣赏教育

时间:2022-02-01 09:49:25

聆听美妙音乐,浅谈欣赏教育

欣赏课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永恒的课题。它是以音乐作品为媒介,以乐器和音响为载体,以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为基础,引导学生在“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的三个层次上逐渐升华。通过欣赏,可以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陶冶情操,培养他们的音乐审美力,鉴赏力,创造力。但是在欣赏课上,学生往往有身无心,注意力不集中,对欣赏曲目感到枯燥乏味,课堂气氛沉闷,不与老师积极配合,明显处于被动地位。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象,上好音乐欣赏课,是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课题。下面就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谈一下欣赏教学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借助语言文字,分析作品,扩大文化视野。

一切音乐教育的中心是“欣赏”。在欣赏时适当的加入作品介绍和音乐形象的描述,能充分发挥学生诸器官的协同效应。这样,不仅使学生更易于领会作品内涵,领会作品丰富的强烈情感,而且还能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如欣赏《二泉映月》时,首先介绍作者生平,他21岁患眼疾,35岁双目失明后沦落为盲艺人,在无锡靠沿街卖唱和演奏各种乐器为生,但他为人正直,刚毅不屈,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其次让学生唱主题和分析主题音乐。通过介绍和分析,不仅使学生领会作品的内涵,而且使心灵受到触动,培养其坚韧心理和心理承受力。

音乐与文学有不解之缘,欣赏时用语言描绘,让学生在语言刺激下,唤起表象或产生联想和想象,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程度。如果在欣赏诗套曲《我的祖国》第二乐章 《沃尔塔瓦河 》描写水仙女舞蹈的一段音乐时,教师可以这样描写着:波尔卡的乐声渐渐远去,夜幕降临了,大地一片寂静,只有沃尔塔瓦河在缓缓流淌着,银色的月光照射着河面,传说中的水仙女,身批轻纱,脚踏银波,在晶莹的月光下翩翩起舞。。。。。。”教师既像在解说音乐,又像在朗诵诗歌,言语中带有无限深情,这无疑对学生理解和体会音乐有很大的帮助。

二.借助多媒体手段,激活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

传统教育技术不具备形象性.再现性.灵活性和高效性等特点,引不起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图文声像,一片生机,给欣赏课注入了充分的兴趣和活力。改变了过去教师生硬传授,学生机械记忆的方式,使抽象的音乐理论形象化.虚幻的音乐想象具体化,枯燥的欣赏曲目趣味化。

在过去欣赏《牧童短笛》这首钢琴曲时,乐曲的背景知识.曲式结构和旋律特点等的讲解与乐曲欣赏不能同步进行,影响了学生欣赏音乐的注意力。即使教师介绍一段播放一段二者同步进行,但音乐作品本身的完整性被肢解的支离破碎,消弱其艺术魅力。而利用多媒体就能使音乐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更加鲜明。首先,简介乐曲内容,然后播放制作好的电脑软件:在悠扬的乐曲声中,依次出现一副副淡淡的水墨画,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悠扬地吹着笛子,以及在草地上,溪水边快乐嬉戏地情景。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视觉和听觉方面地刺激,把乐曲欣赏环境变成画面与声音交相呼应的宽松的学习场景,大大激活了课堂的学习氛围。

另外,还可以用原色.图谱.绘画.线条等方式使音乐欣赏成为可见的形象帮助学生欣赏音乐。又如在欣赏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时。可先出示软件中列宾的名画《伏尔加纤夫》让学生注意他们的神情以及表现的心理,并介绍伏尔加船夫的一些生活情况。然后让学生欣赏乐曲,从而进入到角色中,去进行情感体验。虽然他们绝不如T型台上模特穿得亮丽,但学生不难发现他们褴褛得衣衫,坚毅的目光和沙滩上一串串脚印,正表现了和生命抗争和压迫人的社会 抗争的勇气,以及对着太阳高歌的精神,这是一种升华的美。因此,使学生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

借助动觉,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

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情有所系,心就有所动。动是为了让学生参与创造,包含了动口.动手.动体态.动脑等方面。

1.动口。在欣赏《祖国颂》时启发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并让学生学唱旋律,随MTV演唱,感受祖国河山的锦绣壮观。

2.动手。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启发学生组织文字,并绘出一副副引人入胜的图画。使音乐与美术充分结合,提高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3.动体态。在欣赏《沃而塔瓦河》的“乡村婚礼”一段时,可请几位学生随音乐跳舞,其他学生击掌,拍腿,这种律动形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作品的二度创作表演中。既提高音乐教学效果,发展学生的表演才能,又使学生受到艺术感染和激励,使心灵和音乐更直接.更容易沟通。

4.动脑。古人云:“闻乐而思”而思则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情溢八方。在欣赏时学生闭上眼睛全神贯注地欣赏并思考问题,学生经过仔细地聆听后张开联想地翅膀,在广泛地时空里遨游,从中找出最佳地答案。整个课堂上充满活力,其乐融融。

四.借助示范,激发学生欣赏兴趣。

欣赏课重视情感的陶冶,审美观.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欣赏课中,教师不仅在优美的范唱.范奏,还要自如地指挥学生演唱,或用各种乐器伴奏等。要让学生感受到美。俗话说地好“百闻不如一见”。教师富有表现力的范唱或范奏可直接而形象地和学生交流情感,具有视觉和听觉地直观性和艺术地感染力量。使学生获得具体生动.真实的感性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集中注意力,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1.在欣赏《二泉映月》时,教师进行范奏,虽没有演奏家的曲尽其妙,亦能打动人的心弦。可创造一种亲切的意境,使学生宛若身临其境,起到加深印象,激发兴趣,调节情绪的作用。乐曲的开头宛若如深深的叹息,通过强弱对比的范奏,让学生深入理解乐曲形象。

2.在欣赏《中国民歌》一课中,简介小调时,需要范唱江苏民歌《无锡景》。教师用甜美.亲切.投入的声音演唱和富有民族风格的即兴伴奏,会赢得学生的掌声,并且能融洽师生关系和课堂气氛。比用磁带范唱直观化,可以在四十五分钟内掀起一个小高潮,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借助讨论,增强思维能力,让学生乐于欣赏。

在欣赏中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能充分地发挥学生地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生地思维能力,教师可启发学生积极参与体验作品内涵,根据作品展开联想想象。通过讨论,统一思想,沟通心灵,提高音乐素质。

在欣赏贝多芬地《命运交响曲》时,引导学生从乐曲结构特点上去认识,从节奏音型中感受,从风格色彩中体味,深刻的思想内涵中思考探求,听后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是“命运的叩门声”有的说是“贝多芬对命运的挑战和反抗”教师最后总结,它表现了人与命运顽强搏斗,终于取得胜利的光辉思想。同时,可让学生从中认识到要做生活的强者,培养坚韧的心里素质。讨论形式多样,可全班性的学生谈,师生谈,分组谈等,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实践证明,在欣赏教学中,给学生积极参与和自由联想的机会,切实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让课堂充满活力,就会顺利实现我们的教育目的。音乐欣赏课再也不是死板的“一言堂”,那将是一个百鸟争鸣.生机盎然的春天。

上一篇: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 下一篇:初中化学推断题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