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事村办”

时间:2022-01-31 05:31:00

摘要 百色市从转变作风、强化基层、创新服务入手,积极探索服务“三农”的方式方法,创造了“农事村办”服务“三农”的新模式,创建了新时期党委、政府领导“三农”工作的体制机制,开创了抓好“三农”工作的全新方式,实现了党委、政府管理制度化、政务服务公开化、“三农”服务具体化。

关键词 农事村办;服务“三农”;重大创新

作者简介 袁珈玲,广西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邹明,广西乡村发展研究会会员,研究员;岑红,广西乡村发展研究会会员,广西南宁530022

中图分类号 D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2728(2009)11-0010-08

在广西全区开展转变机关作风提高行政效能活动中,百色市从转变作风、强化基层、创新服务人手,积极探索服务“三农”的方式方法,创造了“农事村办”服务“三农”的新模式,创建了新时期党委、政府领导“三农”工作的体制机制。开创了抓好“三农”工作的全新方式,实现了党委、政府管理制度化、政务服务公开化、“三农”服务具体化。这一创新与模式,犹如1980年2月广西宜州市果作等6个生产队的85户农民,无记名推选产生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村民委员会一样,将会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将极大地推进新时期的“三农”工作,不断开创服务“三农”工作的新局面。

一、“农事村办”是农村改革的理论创新

(一)“农事村办”的内涵

农事。一般是指在农业生产上要遵循着这样一个自然规律的活动,即翻土、播种、施肥、养护和收获等。我国通常有农事节令、农事祭祀、农事诗的说法。本文所要谈到的“农事村办”,核心是“农事”,特色就是“村办”。“农事”,就是农村的事、农民的事、农业的事。“村办”是在村里可以办到的事情,村一级是农事结合部,是基层组织和人民群众的连接点,是为民排忧解难的一个关键。“农事村办”的内涵随着实践的深入不断丰富和发展,从广西百色市开展“农事村办”的实践来看,其内涵可概括为四句话:政务服务下乡进村;干部服务进村入户;村干服务入户到人;农民事情农村办理。它包括六大方面的内容,即以转变乡镇职能为主的政务服务、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为重点的新农村服务、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主的文化服务、以解决群众看病难的卫生服务、以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法律服务、以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党员服务。两年多来,百色市创新性地推出“农事村办”这一具有广泛借鉴意义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新模式、新载体、新机制,为广西全区乃至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供了成功的范式。

(二)“农事村办”是农村改革的理论尝试

1,明确了乡镇改革的方向,准确定位乡镇职能,实现了乡镇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真正转变,解决了新时期县、乡镇领导如何抓“三农”的问题

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建立、乡镇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农业税费改革、乡镇撤并之后,乡镇机构和人员不断精简,农业农村很大一部分工作由市场调节,乡镇政府过去指挥生产、“催钱催粮”等职能减少了,许多基层领导干部认为乡镇的工作重心发生了重大转变,干部可以洗脚上田,下村进户的干部和领导越来越少,干部与农民的联系越来越疏远,出现了干部不知道群众在想什么、群众不知道干部在干些什么的现象。我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逐渐淡化,党和政府对“三农”工作的方式方法受到严峻挑战。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逐年加大对“三农”扶持补贴力度,如粮食直补、良种补贴、购置农机具补贴、能繁母猪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专项资金要落实到村、兑现到户,这些都需要乡镇政府贯彻执行。提供农业公共服务,也是政府的重要职责,由于一些地方在乡镇机构改革中片面强调减人减事减支,大量农业技术推广等服务机构被简单地撤并,专业人员被大量分流或安排从事其他工作,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受到削弱,尤其是农业公益特别是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相当薄弱,严重影响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乡镇政府是最基层的人民政权,政府的农业公共服务主要靠乡镇一级组织实施,健全精干高效、有效履行职能的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是乡镇政府的职责。此外,群众的意见、呼声要向上级反映,群众之间的矛盾关系需要协调、排解,农村的安全稳定需要维护。在这种新形势下,需要乡镇政府转变职能,不能依靠手中的权力来命令群众,斥责群众,而应用政治威信和群众威望来影响群众、凝聚群众、号召群众,使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强农惠农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农事村办”就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乡镇是最基层的一级政权组织,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者,直接面向“三农”,承担着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地位、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市场经济秩序、处理利益矛盾和纠纷、开展农村教育、组织农民培训、实施社会保障、管理公共资源、防范公共疫情、公共信息、保持农村稳定、改善党与群众关系及干群关系的重任。事关农村社会的稳定与长远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因此,在人民群众眼里,乡镇党委就代表着党,乡镇干部就代表着政府。如果乡镇干部不带头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带领群众脱贫奔小康,不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不勤政廉政办实事,党和政府的威信就不可能提高。所以,定位好乡镇职能,增强服务“三农”的作用就显得极为重要。长期以来,各地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目前仍没有形成好的路子和方法。田阳县委、县政府在效能建设中,从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出发,积极探索推进乡镇政府职能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并在服务中找切入点,找结合点,经过近两年摸索和实践,创造了“农事村办”这一新时期党和政府加强“三农”工作、转变乡镇职能的模式,初步形成了“党在农村执政地位进一步巩固,惠农政策进一步落实、干部长期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的体制机制。“农事村办”较好地解决了新时期乡镇政府为农村居民提供各类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如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技术、法律、政策等方面的服务,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卫生保健、基础教育、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服务,以及生产、生活的公共设施的功能,实现了乡镇政府服务“三农”的功能归位。

2,强化了农村基层组织,激活了基层组织的活力,提高了农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凝聚力及组织农民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了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真正实现了农村基层组织的职能转变

农村改革的初期,广大的农村干部主要工作是执行上级的指示,协助乡镇政府完成上级下达的征粮、征税、催粮催钱。农业税取消后,过去依靠执行上级指示的广大农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干部迷失了方向,相当多的干部不知道干什么,怎么干。同时,由于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经济困难,债务沉重,支部党员老化,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缺乏专业技

能。因此,许多基层组织缺乏开拓创新精神,缺乏想干事的热情,缺乏破解难题的能力,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等、靠、要”思想严重,村级组织的凝聚力、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不强;部分村干部的思想作风和工作水平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一些地方干群关系不融洽,有的比较紧张;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薄弱;少数村级组织软弱涣散,工作无人负责,个别村秩序混乱,治安状况不好,更谈不上为村民办事提供服务,难以组织和带领村民发展经济、增加收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是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基础组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是带领群众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组织者。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对于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现代农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密切党和政府同农民群众的联系,巩固和加强农村社会主义阵地,稳定全国大局,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提高基层组织活力,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各级党组织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多数基层干部素质较低,收效有限。田阳县实行“农事村办”,派驻专业干部与村干部长期一起工作,既充实了基层干部队伍,加强了基层组织的力量,健全了规章制度,规范了办事程序,使干部办事有规矩,群众监督有参照,极大地提高了基层组织的活力,又通过驻村干部带班工作和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基层干部的政治业务素质和领导能力,解决了过去上级领导干部挂钩联系、选派工作组蹲点、实行部门包村等想做而又没有做成的问题,进一步巩固了农村基层组织在农村的核心和堡垒地位。

3,创新了服务“三农”的体制机制

――打造了服务“三农”的全新体制。“农事村办”建立以村“农事村办”服务站为中心、县政务服务中心为龙头、乡(镇)“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为后盾、屯“农事村办”服务点和服务户为基础的五级为民服务网络,打造了服务“三农”的全新体制,为农村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方针政策、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组织和体制保障。

――创新了服务“三农”的机制。“农事村办”通过建立“村干轮流值班代办制”、“县、乡、村联办制”、“代办员制”、“党员义工”队伍,实行县、乡镇干部、村干部与群众互动,围绕农民群众在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化解矛盾、排解困难等方面的需要,扎扎实实地开展政务服务、新农村建设服务、文化服务、卫生服务、法律服务和党员服务等六大服务,这一新型的服务“三农”机制,基本做到了一般审批事项办理不出村、农民购置农资和农技学习不出村、文化活动不出村、看小病不出村、一般矛盾调解不出村,真正开创了服务“三农”工作的新局面。

4,丰富了新时期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内容

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分”的方面做得相对较好,但在“统”的方面做得相对不足,通过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双层经营中“统”的功能,既可以不断提高农业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又可以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发展规模经营、集约经营,不断推进农业生产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应有之义。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和经营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我国现有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主要由政府涉农行政部门、政府涉农事业单位、官办合作经济组织、以农户为主体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构成。由于这种服务体系主体多数是部门和具有部门背景的单位,不同类型的服务组织具有不同的利益动机、服务功能、服务方式和服务范围,易导致农户获得服务成本高昂、服务质次价高,增收空间小。“农事村办”通过整合农村社会化服务的各种资源,逐步地把各部门化的服务功能集中统一、有序服务,有效地把各种现代生产要素注入家庭经营之中,为农民生产经营提供便捷高效服务,使社会服务内容更加完善,并形成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的保障体系,有利于促进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稳定和完善,为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基础。

二、“农事村办”是农村改革的实践创新

(一)构建了农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平台

科学发展观就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发展是第一要义,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精神实质。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行生产实践活动。“农事村办”改革,以村级服务站为阵地,为农民提供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和农产品加工销售以及农资供应服务等一条龙、一站式的农业生产服务,为群众现场办理计生、国土、建设、民政,户籍、车辆证照等农村政务服务,针对新时期新形势农村的需要,切实解决由于农村劳务输出引起的老、少留守人员办事能力弱问题和乡镇机构撤并引发的农民办事较耗时耗力问题等,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农村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造了重要平台。

(二)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充分体现了党执政为民的理念

“农事村办”,以提高农村基层组织活力、发挥基层干部作用为载体,以民生为切入点,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把本来属于乡镇一级的服务下移到村一级,着力兴办农民群众希望办的实事好事,真诚服务农民,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全方位、一站式的服务,使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是真正的惠民工程、民生工程。因此。“农事村办”既提高了党的执政能力,也充分体现了党的执政为民的理念,真正贯彻了中央执政为民要求的精髓。

(三)加强了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内容涉及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培育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等等。“农事村办”改革综合了新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基层政府在村一级建立服务站,为群众提供政务服务、生产服务、建设服务、卫生服务、法律服务以及党员服务等,涉及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基层政府通过“农事村办”这个载体,能够以更有效的措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因而,“农事村办”找到了基层政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

(四)促进了先进文化的传播。牢牢占领了农村社会主义文化阵地

农村既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薄弱点,也是建设的重点。如果社会主义不去占领,各类形形的封建迷信、腐朽没落的思想和各种宗派教会势力就会去占领。“农事村办”的文化服务功能,以每村设立“一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一支业余文艺队、一支流动放映队、一支广播电视服务队和一个文体活动场所”的“五个一”为载体,不断完善农村文化设施,充分发挥村宣传文化活动室作用,切实解决了农村群众读书看报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看电视难和健身难的“五难”问题,有效推进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使我党牢牢占领了农村文化阵地。

(五)畅通了党和政府与农民沟通的渠道。稳定了农村大局

“农事村办”将乡镇的服务下移到村一级,畅通了各级领导干部与农民群众沟通的渠道,特别是乡镇干部轮流值班,使我们的干部与农民群众距离更近、联系更多,交流更深入,填平了党和政府与农民群众之间的鸿沟,消除了群众以前到政府机关办事觉得难的胆怯心里,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重振了党和政府在广大农民群众的威信,增强了群众对基层组织的信任,提高了执政能力。同时,“农事村办”,以建立“流动调解庭”为载体,从县、乡镇选派法律工作者担任“农事村办”服务站所在行政村的法律顾问,在村级现场为群众提供纠纷调解、法律援助和法律咨询等服务,有效化解群众内部矛盾,促进了农村的和谐,稳定了农村大局,为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六)农事村办为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实现新时期发展目标提供了保证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完善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农事村办”整合政府服务资源,将乡镇政务服务下移到村一级,服务组织上到县,下到户,形成了党和政府直抓共管,干部、群众全力推进“三农”工作的新局面,它将为全面贯彻落实党对农业农村方针政策,完成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到2020年农民收入翻一番的奋斗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制度保障。

三、“农事村办”的成效

百色市“农事村办”创建一年多来,有效地改善了服务“三农”的方式方法,成为党委政府了解民情的窗口,解决民事的平台,惠及民生的抓手,疏通民意的渠道,分担民忧的途径,凝聚民心的纽带,破解了农村当前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增强了党的凝聚力。提高了执政水平

在实施“农事村办”过程中,党员干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主动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架起了党群之间的“连心桥”,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党员干部通过为群众办实事,增强了自己的责任感和光荣感,党性觉悟和宗旨意识进一步得到提高。同时。随着村干部的医疗、养老补助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福利待遇的提高,使村干部感受到党组织对党员干部的关爱,激发了村干部的工作热情,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感召力进一步增强,强化了基层组织服务的功能。

(二)提高了办事效率,减轻了农民负担

百色市委对“农事村办”服务站明确规定:能在服务站直接办理的农事,按谁受理、谁负责的原则予以办理,不得无故拖延,当场能办结的,要当场办结;当场不能办结的,应耐心向申请人说明原因并承诺办结期限。乡镇撤并后,由于地域扩大,部分偏僻乡村农民到乡政府办事远的要跑30多公里山路,近的也有10多公里,遇上干部和办事人员出差或开会,就得跑冤枉路。推行“农事村办”后,农民办事不出门,既提高了办事效率,又减轻了农民负担。如凌云县下甲乡平怀村村民李天理2008年9月到“农事村办”服务站办理危房改造救济申请手续,值班的两位干部及时骑上摩托车到他家实地调查核实,仅一个多小时调查结束,确认申请情况属实,立即回到服务站办完各种手续,就把3000元危房改造补助费发到李天理手中。开展“农事村办”活动以来,田阳县“农事村办”服务站现场为群众办结各种事项4000多件,为群众节约往返经费达635000多元,节省31200个工作日。老百姓都称“农事村办”是一项惠民工程和民心工程。

(三)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搭建了服务“三农”的新平台

免征农业税后,乡镇政府以往的“催粮催款”的工作任务取消了,行政管理职能削弱了,乡镇政府和农民之间缺乏了紧密联系的利益纽带,干群关系疏淡,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不能得到深入宣传,社情民意不能被及时掌握,一些社会不稳定因素不能及时排解。同时,由于基层党员先进性难以发挥。党组织形象受损,凝聚力涣散。“农事村办”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在农村各项事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成为基层党委政府面对面服务群众的有效载体,使群众感觉到困难有人帮、意见有人听、办事有人管、问题有人解,从而更愿意向干部说心理话、真心话,乐意同干部交友,便于及时发现问题,疏导思想,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田东县有一个村的农民与台湾老板合作开石场发生纠纷,原打算到县里上访,开展“农事村办”工作后,县司法局和镇里的相关人员到村进行调解,解决了他们之间的纠纷,有效地控制了上访。从这个意义上说,“农事村办”为基层干部服务农民找到了切入点,也为塑造干部新形象找到了结合点,切实改进了基层工作作风,是一项强基固本工程。如田阳县推行农事村办以来,累计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4200人次,成功调解民事纠纷24起。当地干部称“农事村办”是一项效能建设工程。

(四)强化了农业基础地位,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事村办”通过整合涉农部门的人力、科技、财力等要素开展生产服务,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民建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由单纯的服务经济向全方位服务群众转变,并将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提供基本公共产品和有效的公共服务上来,让公共服务更多地倾斜农村、惠及农民。还通过开展文化服务、卫生服务,使群众文化活动进一步活跃,文明风气日益浓厚,村容村貌、卫生状况不断改观,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以田东县祥周镇中平村社区为例,该村按照“农民新型化、产业合作化、服务社区化”目标开展各项服务工作,不断拓展服务功能。指导成立了无公害蔬菜生产协会、农产品营销协会和创业者协会,邀请农业专家定期统一开展技术咨询,技术员统一上门培训、开具“香葱种植病虫害诊断书”、测土配方施肥,统一实施农业开发项目等工作,并完善香葱收购市场建设,加强网络宣传,引进收购商,做好香葱种植产销一条龙服务。目前,中平村年种植香葱3000多亩,日收购外运香葱2万斤以上,仅此项全村农民收入达1500万元。全村85%的农户盖起了崭新别致的新楼房,程控电话、闭路电视入户率达95%,农网改造入户率达100%,村屯道路硬化

3000多米。他们还创新服务方式,外聘专家定期巡回服务。村部开设图书室、阅览室、室等供群众休闲娱乐的场所,并建有村级民间文艺队,逢年过节组织开展文艺晚会、球赛等,同时还建设了五保村和便民候车亭,完善了农贸市场和香葱收购市场,拉接了宽带等,将公共服务向广大农村覆盖,使农村群众逐步享受到社区化公共服务。

(五)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改进了干部作风

农事村办把服务窗口下沉前移,基层干部由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变群众跑乡镇找干部为干部下村屯为群众办事,变缓办为及时办,变随意办为按制度、按规程办,变暗箱操作为阳光操作,有效地克服了乡、村办事拖拉、相互推诿、吃拿卡要的现象,使基层党委政府工作方式由行政命令为主转变为示范引导为主,由以管理为主转变为以服务为主,实现了乡镇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乡镇干部在为群众服务过程中,通过菜单式、契约式、联动式、式、挂钩式、互助式等服务,增进了同群众的感情,密切了干群关系,工作作风明显改善。同时,也提高了村干部的素质。开展“农事村办”后,实行村干部轮流值班制和乡镇干部固定值班制,为村干部设岗定责,明确责任,负责收集社情民意,接受群众办事员申请,其职权内能办的事,在一个工作日内为群众解决;需要乡镇政府才能解决的,值班村干登记备案并向乡镇汇报,有效调动了村干部、村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通过县乡政务服务中心办培训班,组织县乡有关部门、站所业务骨干到村服务站联合办公、现场指导等方式,使村干部从中可以学习多项业务,成为业务办理的“多面手”,提高了他们的素质。可见,“农事村办”是培养农村基层干部的重要平台。建议

五、完善“农事村办”体制机制的对策

无论对农村基层的乡镇政府还是对农民来说,“农事村办”的体制机制无疑是一个全新的构造,也是一种新的基层行政体制和新的农村社会组织方式,其内涵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其体制机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规范。

(一)科学定位。明确职能。完善体制

“农事村办”作为全新的机制,一方面要求乡镇政府还权于民,将一些能在村委会办理的生产事务性、社会公共服务等职能下放到村委会,由村干部直接办理,这样既可提高办事效率,减轻农民负担,又能使乡镇干部将更多精力放到更重要的工作上去;另一方面也要求村民委员会在尊重政府权威、履行法定义务的前提下依法依规进行,不能越权越位,包办一切。因此,需要对“农事村办”进行科学定位,明确职能,不断完善体制机制。

1,要坚持“农事村办”改革的方向

实践证明,“农事村办”对推进新时期“三农”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真正体现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要求,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老百姓拍手称好;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特别是得到了中央、自治区和市委领导的充分肯定,这说明“农事村办”符合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村改革的方向,符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各级党委政府应坚定不移地坚持“农事村办”的改革,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高。

2,明确“农事村办”的法律地位

建议自治区党委、自治区政府尽快出台有关政策,确定“农事村办”的组织形式及其与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的关系,特别是组织部门,应尽快为“农事村办”定位,防止越权越位。

3,明确“农事村办”的职能

要坚持把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作为“农事村办”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牢牢把握“农事村办”为民服务的科学定位,在服务群众主题上下功夫。要在现有六大服务职能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服务内涵,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层次,增强服务群众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将服务的领域拓展到群众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把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提高到合民心、顺民意的要求上来,切实把“农事村办”打造成为服务“三农”的平台、办理民事的载体、解决民忧的途径、密切党和农民群众联系的纽带,从而确保农村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4,理顺关系

要正确处理村服务站与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的关系;确定哪些行政事务由村办,哪些事务由村代办,要使群众一看就明白。如果职能不明确,关系不理顺,群众不了解,一些本来不属于村办或代办的事务,群众要求在村办理,乡镇代办干部和村干部又办不了,就会引起群众的误解,将好事办砸,并可能造成不良的影响,也不利于“农事村办”的发展。

5,建立“农事村办”服务体系

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求,建立和完善以政府公共服务为主导、农民专业化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龙头企业为骨干、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农事村办”服务体系,深化和完善“农事村办”工作,要坚持政府搭台、牵头协调,各部门通力合作,积极培育社会化服务体系,将公益和经营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不断丰富和拓展“农事村办”的信息、技术下乡、农村劳动力培训与输出等工作内容,推进“农事村办”服务工作常态化,确保农村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二)制定规章制度和办事程序。完善运行机制

围绕“农事村办”服务活动的制度化、经常化、科学化,进一步完善以“三项制度”为核心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农事村办”的运行机制。

1,进一步完善行政审批的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

向群众公布服务项目、办事指南、办事程序、办理时限,责任追究办法等等,让群众明白怎样申请办事,是谁承办,什么时候可以办结,坚决克服乡村基层办事拖拉、效率低下、职责不明、推诿扯皮的现象。

2,进一步完善“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值班和代办制度

各地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服务对象和事务多少制定灵活的值班制度和代办制度。范围广、事务多的村办点可以实行全天值班制,其他村办点可根据群众的需要进行值班。

3,进一步完善“村干代办”与“乡镇联办”、“乡镇代办”与“县乡镇联办”制度

对农民反映强烈、一两个单位无法解决的突出问题,则采取县、乡、村联合办的方法,对涉及到参与单位职责的,涉责单位要保证按时到场,尽可能当场解决;对不到现场或采取推诿的单位要认真追究工作人员和单位领导的责任。

4,进一步完善“代办员”制度

对聘请的代办员要定期检查,对服务态度好、办事得力、群众满意的代办员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对不负责任、名不副实的代办员要及时免除或更换。

5,进一步完善以办事绩效为标准的考评制度

要按照干部办理群众申请事项的数量、办结率、承诺期限兑现率和群众满意率来核定干部工作绩效,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把“农事村办”作为锻炼干部、培养干部的重要平台,对于在农事村办服务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基层干部要给予表彰奖励或提拔重用。做到

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使“农事村办”尽快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6,进一步完善村民民主自治机制

充分利用“农事村办”这一平台,积极探索推行村务“契约化”。通过合同、协议、会议纪要、座谈记录等书面的形式,对农村重大事务、群众关注的问题进行规范,把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及村规民约具体到契约中去,使村务管理真正做到公开透明、责权明晰、执行有据、运作规范,形成有法有据的治理模式。从而起到基层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的相互约束、监督作用,进而实现法律法规的通俗化、责任义务协议化、村级决策民主化、乡风民俗文明化和道德建设合同化,有效推进农村法制化、民主化、规范化进程。

(三)继续抓好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

1,抓好队伍建设

坚持有人办事、抓能人办事的原则,继续抓好队伍建设。要按照服务站服务人口规模、辐射范围大小和服务工作量等具体情况配备工作人员,建立“农事村办”稳定的人员队伍。村服务站的工作人员主要从乡镇撤并留守人员、村定工干部、大学生村官、新农村建设工作指导员、乡科级后备干部、复退人员中选定,工作人员原则上按年度适当调整。工作人员的配备要根据工作需要,做到宜专则专,宜兼则兼,对服务对象和群众申请办理事项少的村,可以由村干部、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和村级后备干部兼任村“农事村办”服务站的工作人员;乡镇服务中心要落实专人负责乡镇“农事村办”服务工作;在市、县政务服务中心专门设立“农事村办”工作办公室,落实专门的工作人员、办公场所、机构编制以及专项办公经费。

2,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市“农事村办”工作办公室主要负责全市“农事村办”工作的规划、指导、监督;县“农事村办”工作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主要负责做好县、乡镇、村、屯、户五级服务网络的组织协调等工作,并对各乡镇、各部门开展服务活动进行督促检查;乡镇“农事村办”的工作人员主要负责联系县与广大农村群众,组织协调乡镇各站所依法协调、办理群众要求办理的事项;村“农事村办”服务站的工作人员主要负责受理群众事项办理申请,引导群众做好所需办理事项相关材料的准备,并报送乡镇“农事村办”服务中心进行办理。

3,加强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能力

实施“农事村办”后,群众要求乡镇、村干部代为办理的各种事项也随之增多,服务内容几乎涵盖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目前大部分乡镇、村干部对“农事村办”只熟悉本部门本专业的工作业务,服务起来有困难,群众也有微词;所以,要加强乡镇、村干部、代办员业务知识的培训,努力做到一专多能,不断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以充分发挥“农事村办”的作用。

(四)多渠道筹集资金。保证“农事村办”正常的运转

要建立农事村办“五级”服务网络活动经费保障投入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将“农事村办”工作经费列入财政年度预算。同时,多渠道筹措资金,形成县级财政为主导,对口帮扶单位帮扶一点,涉农部门从项目经费中筹集一点、乡镇经费补助一点、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补充一点、党费补贴一点的多元化经费投入机制,着力解决专职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站点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展各类服务活动所需的经费,以保证乡镇、村“农事村办”服务中心(站)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实施“一把手”工程。切实加强对“农事村办”工作的领导

1,充分认识“农事村办”服务“三农”、推进“三农”工作的重要意义

首先,要充分认识“农事村办”符合农村改革的方向、符合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农事村办”是服务“三农”的新体制新机制,是一件得民心、顺民意的大事,但是,它打破了现行乡(镇)政府、县直部门内部结构和常规办事秩序,这就必然给各职能部门、乡镇干部带来不少心理压力,产生各种思想认识问题。“农事村办”要求职能部门、乡镇干部定期集中到村服务站办公,面对面为群众办理各种事务,提供各种便利快捷服务。这样一来,一些干部担心现行体制结构被破坏,害怕新秩序触动其切身利益,怕担风险,干部的心理压力与群众意愿要求形成心理反差;一些干部习惯于现行的机关办公室上班、等群众上门办事的制度,不想因“农事村办”而打破现行体制的“宁静”;还有一些干部因业务局限,担心在“农事村办”过程中因办事不力年终考核被刷下来等等。这些思想认识和心理压力不同程度地影响参与“农事村办”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这就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要从大局着眼。从大处着想,提高思想认识,全身心投入“农事村办”工作。

其次,要抛弃“农事村办”增加行政成本的错误认识。一些部门、单位把现行的在机关岗位上班制度看作“零行政成本”,而把“农事村办”抽调干部下村办公因增加交通费、补贴等开支看作增加行政成本,认为“农事村办”一增一减,“减”即减少群众办事成本,“增”即增加部门(单位)行政成本。产生这些认识,主要是没有看到“农事村办”的深远意义;也没有看到因干部少下或不下村屯,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得不到反映和解决,群众有怨言,甚至造成群政、干群摩擦。须知,摩擦是有成本的,摩擦成本是不可低估的。贵州瓮安事件、云南胶农事件就是最好的佐证。所以,要彻底抛弃“农事村办”增加行政成本的错误认识,切实抓好“农事村办”的推进工作。

2,将“农事村办”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

农事村办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高,以减少不必要的失误,真正将农事村办建设成为得民心、顺民意的工程。各县、市、区和乡镇要成立由党政“一把手”担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及有关单位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具体责任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为直接责任人的“农事村办”工作责任制,确保“农事村办”工作顺利推进。

3,将“农事村办”作为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健全农村公共服务的切入点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投入不足,公共服务数量有限,质量不高,是目前农村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①。“农事村办”工作要把重点放在强化政府公共服务上,切实解决农民生存保障、健康保障、尊严和能力保障等迫切需要解决的基本公共服务问题。

上一篇:淄博市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研究 下一篇:海内外科技园区融资体系的比较与启示